百萬台商春節「歸家難」繼續?兩岸小三通「開半套」被指考慮政治平衡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行政院12月22日公布「小三通」復航計劃,明年1月7日至2月6日以專案方式有限度開放。兩岸問題專家分析指,小三通「開半套」反映了台灣內部藍綠陣營的小平衡,兩岸關係的中平衡,以及美中關係的大平衡。

Photo Credit: Getty Images / BBC News
「現在回一趟台灣都可以直接去歐洲了,完全不能接受。」農曆新年在即,在上海外資企業工作十多年的台灣人魏先生對《BBC中文》說。
他一家四口已經三年沒有回台灣過年,本來以為兩岸疫情緩解後可以回家團聚,幾個月前就開始看機票,但來回直航票價高達1.5萬人民幣,對比以前的三四千人民幣飆升了四倍。魏太太說:「一家人飛就要六萬人民幣,相當於二十多萬台幣,真的瘋了,今年應該又回不去了。」
目前估計有百萬台灣人在中國經商、工作、求學和生活。疫情前的「大三通」之下,台商可以從中國各大城市的六十個航點直飛返台,高峰期每周八百航班,但三年來因為疫情,只剩北京首都機場、上海浦東機場、廈門高崎機場和成都雙流機場四個航點有直航,機票在供求失衡下價格暴漲。
不少人取道香港或澳門轉機返台,在上海工作、三年沒回家的武女士日前買到三張經澳門轉機到桃園機場的機票,往返每人四千多元人民幣,但需要在澳門待一晚,「反正直航貴就轉機,但不容易搶到票」。
台商的質疑
空路一票難求之下,海路成為寄望。來往福建沿海與金門、馬祖地區的「小三通」海上客運航線自2020年2月起因疫情停航,一旦復航,在中國的台灣人就可以搭船到金門轉飛機回台灣,交通成本最多也只是一兩千人民幣,也有望藉此讓直航機票價格回落。
台灣行政院12月22日公布「小三通」復航計劃,明年1月7日至2月6日以專案方式有限度開放,惟對象僅限金門、馬祖地區的民眾及中國配偶,並不包含需求量最大的台商台生中轉。

Photo Credit: Getty Images / BBC News
當局多次強調防疫優先,陸委會指在中國疫情嚴峻的當下推動小三通復航,須步步為營,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稱「本是同根生,開通莫要急」,如開放小三通中轉,恐大量確診旅客進入到金馬,導致離島防疫量能崩潰。
在野國民黨抨擊執政民進黨「做半套」,歧視台商、台生和台胞,前總統馬英九更是呼籲政府乾脆一點,全面復航。藍營政客、台商代表及家屬等近千人在12月24日上街抗議,高喊「我要回家」等口號。
在上海經商的台企聯常務理事徐正文對《BBC中文》指,台灣民眾已經對疫情無感,只當作流感,政府以疫情為由卡關小三通並不合理,又質疑是雙重標凖。「之前歐美爆發疫情,政府也沒有阻擋海外台灣人回家,難道是因為我們『該死』去了中國嗎?其他意識形態操作就算了,不能返鄉過年真的很難接受。」
中國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則表示,中國方面對小三通沒有任何障礙,「希望民進黨當局以同胞福祉為念,徹底取消自身單方面設置的障礙」。
政治因素阻礙復航?

Photo Credit: EPA / BBC News
兩岸問題專家、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系周志杰教授對《BBC中文》分析指,小三通「開半套」反映了台灣內部藍綠陣營的小平衡,兩岸關係的中平衡,以及美中關係的大平衡。
小平衡方面,他說九合一地方選舉藍綠支持率此消彼長,國民黨大勝反映「避戰維和」是台灣民意最大公約數,加上台灣已放鬆防疫邊境管控,各界對小三通復航的呼聲高漲,形成民意壓力。「現在的執政黨沒有要修正抗中政策,但也體認到這個趨勢,會擔心2024年總統大選出現裙擺效應,民進黨要證明給內部民眾看,他們在兩岸問題上有嘗試事務性的協商,有非零和(non zero sum)的意願與能力。」
中平衡方面,周志杰教授指台灣政府希望緩解兩岸關係,卻又不願「把所有籌碼全部奉上」,因此小三通只「開半套」,作為「敲門磚」試探中國方面是否願意間接協商。「現在民進黨是援兵之計,先開一半擋住各方質疑,等兩個月後疫情緩和、一月(中共)中央對台工作領導小組開完會、三月兩會之後,再看對岸的態度。」
大平衡方面,美中激烈對抗幾年後需要緩衝,拜登和習近平在二十國集團(G20)峰會會晤後釋出「管控衝突」的信號,華盛頓和北京都希望把台灣問題在政治議程上往後挪,而美國在台協會(AIT)處長孫曉雅(Sandra Oudkirk)也強調要「避免戰爭爆發」。「美國想中台之間緩一緩,(執政黨)開小三通是跟美國有個交代,兩岸前線之間有陸路上的人員往來,某程度降低了軍事衝突的風險。」
小三通會否「開全套」?

Photo Credit: Getty Images / BBC News
外界關注2月6日後小三通會否進一步開放,周志杰教授研判當局可能維持現狀,或者找一個好的理由擴大開放。「朝野都感受到美中關係緩和,兩邊都一致在往恢復兩岸來往的方向走,不可能往封閉的方向,除非疫情整個失控。」
台大政治學系教授徐斯勤則對《BBC中文》表示,如果中國出現變種病毒,疫情將是小三通的最大變數,若再拖延恐錯失兩岸關係緩和的政治時機。「明年7月後台灣進入2024總統大選前的高峰,政治人物會因為競選需求發表對北京有刺激性的論述,到時候這個窗口又關起來。」
不過,他指出兩岸關係過去兩三年白熱化,除了軍事升溫,疫情前北京已禁止陸客來台,阻斷兩岸民眾往來,在此背景下,即使現在全面開放小三通、大三通,也無法解決台海危機或兩岸對立情緒。「只改變一個條件沒有用,需要其他因素配合才有效,習近平對台灣的根本想法,不會因為恢復民間交流而改變,現在兩岸民眾彼此仇視,物理上恢復往來又如何?」
對於在中國的百萬台商而言,則是開放總比封閉好。在上海工作十多年的魏太太說,在台灣的老人家年紀越來越大,很希望帶小孩返鄉探望,期待台灣政府更積極務實處理兩岸交通,「意識型態沒辦法幫助大家,現在有了家庭、有了小孩,會希望有穩定、開放的將來」。
Tags:
Living as ONE:一圖看懂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看見居住、永續新可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臺首場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即將於9月23日至10月01日登場,邀請大家於展出期間走入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一窺臺灣社會住宅的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
今年9月23日至10月01日,由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主辦的「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LIVING AS ONE)將於松山文創園區盛大登場。這次展覽內容以「我們+」為主題,取加號與「家」的相同讀音,巧妙地展現政策以「社會住宅」為核心、強調居住權的精神,同時也隱喻著臺灣社宅發展史中從零到一的累加與創造。
臺灣社會住宅發展史:一段集體創造的過程,一個關於我們成「+」的故事
臺灣社宅的發展歷程,相比歐美日韓等國於二戰後就開始不同,臺灣受特殊的歷史紋理與經濟脈絡影響,社宅的推動軌跡才不過十餘年。但其實自1989年反對高房價的「無殼蝸牛運動」後,不少民眾就意識到居住議題的重要性,並持續與政府、民間溝通對話,試圖改變「有土斯有財」價值觀中居住權、所有權緊緊相依的觀念,進而影響住宅政策的發展。

經過民間組織與政府單位的共同努力,2005年「社會住宅」一詞終於列入政策文件,其後伴隨著一系列的倡議、修法行動,直到2015年廢除國民住宅條例後,才終於確立社宅只租不賣的政策方向。換句話說,臺灣社宅乃經由長期的倡議運動而生,並在體制內、外的漫長溝通與修法過程中一點一滴的累積後,才形成現今結合社會福利、社區營造、公共服務的社宅樣貌。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不只是全臺首次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更是臺灣社宅發展的重大節點。此次展覽從倡議經歷、議題訴求、政策結果,及共榮共創的未來可能性等面向,將內容分為「社宅倡議+」、「社宅實踐+」、「社宅趨勢+」、「社宅生活+」四大展區,帶著觀展人一起看見社會住宅的方方面面,理解它的內涵與成果。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看見社宅實踐的三種可能性
談了那麼多,社會住宅(Social Housing)到底是什麼?簡而言之,社宅最核心的概念是「只租不賣」,由政府將住宅以低於市場價格的租金,出租給一般戶或弱勢戶。目前臺灣的社宅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類是由政府主導或輔導興建的「社會住宅」;第二類則是由政府補助租屋服務業者開發民間房源 的「包租代管」。除此之外,社宅入住資格也有限制,《住宅法》規定,社宅應提供至少40%以上戶數予經濟或社會弱勢者,及一定比率予未設籍當地但因就學、就業而有居住需求者。

也因此,過去很容易因「社會住宅」與「弱勢戶」的連結造成負面觀感。不過事實並非如此,除了社會扶助的面向,社宅更加強調「多元混居」,且社宅並非獨立於社區的存在,當中不只有住戶,還乘載了許多社區的公共服務資源。例如07號展區展示的「信義區廣慈博愛園區社會住宅(E基地)」,就設有完善的物業管理機制、商業店鋪、托嬰中心、住宿式長照機構、身障空間等,不論是入住社宅的住戶,還是周邊社區的民眾,都可以享受社宅帶來的益處,住得安心、滿意。

另一方面,由於興建社宅的能量有限,所以政府除了興建新的社宅,還透過「包租」或「代管」的方式,媒合擁有閒置房屋的屋主及有居住需求的房客,重新利用現有的住宅空間,提供專業服務與租賃關係的保障。在展覽05號及08號展區中,亦展示了「包租代管」的社宅政策,無論是租稅補貼、居住體驗、傳統租屋困境等各個面向,都能夠讓觀展者更了解社宅政策下的多元樣貌。
社宅不只是房子,還是你未曾體驗過的生活方式
全臺各縣市都有社宅,而不同縣市的社宅,也發展出其獨特的特色。例如國家住都中心以「公共藝術打開鄰里之門」的林口選手村社宅、臺北市強調社區生活內涵而首創「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又稱青創戶)、臺中市強調公共空間設計的「臺中好宅」、高雄市以城市、交通與產業為主軸,將社宅融合進整體都市發展擘畫藍圖。

不難發現,在各地的社宅案例中,鄰里、社區、交通、公共空間等關鍵字反覆出現,這些字詞也直指社宅真正的本質──生活;而北中南東的不同發展方向,都是在成就一種地方性的理想生活。所以社宅的未來,其實就是城市生活的未來藍圖。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展覽不斷強調社宅的未來想像,於是在展覽最後,國家住都中心將臺灣的社宅發展置於國際視野中,透過世界各國興辦社宅的案例,呈現全球社宅與城市交織出的獨特風景;並與循環台灣基金會合作,重新發掘永續發展、銀髮混居、共融共享等生活型態的珍貴價值。
除了內容豐富的場館展區,國家住都中心在展期間也舉辦如公共藝術、社宅建設、社宅營運等共24場議題沙龍及工作坊,邀請大家觀展之餘也可以一起動動手、動動腦,想像未來的居住可能!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 《我們+》 展覽詳細資訊
展出時間:2023/09/23 (六)~2023/10/01 (日)
展出地點:台北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
入場條件:免費入場
主辦單位: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