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新社》回顧2022年10項破紀錄大事:糧價、難民潮、泰勒絲霸榜,到80億人口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從酷熱高溫、不斷飆漲的能源價格到數以百萬計逃離烏克蘭的難民,2022年可謂極端的一年。回首2022年,《法新社》彙整了這一年來打破的各項紀錄。
(中央社)從酷熱高溫、不斷飆漲的能源價格到數以百萬計逃離烏克蘭的難民,2022年可謂極端的一年。回首2022年,《法新社》彙整了這一年來打破的各項紀錄。
1. 糧食和能源價格
俄羅斯2月入侵烏克蘭,導致能源和糧食價格大漲。聯合國糧農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FAO)的糧價指數3月創下歷史新高,歐洲天然氣價格也刷新紀錄。
歐元區10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較去年同期上漲10.6%,增幅創1997年統計有史以來最高紀錄。11月才出現17個月來首度下滑。
2. 難民
俄烏戰爭也引發歐洲自二戰結束以來最大規模的難民潮。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公署(UNHCR)說,超過700萬烏克蘭人逃往其他歐洲國家,烏克蘭境內則有690萬人流離失所。
以全球來看,2022年因戰爭、暴力、迫害和受虐而流離失所的人數,首次突破1億大關。
3. 炙熱高溫
歐洲經歷了有紀錄以來最熱夏季,許多國家高溫飆破紀錄,例如英國氣溫便首次站上攝氏40度。
更熱、更乾燥的天候環境也助長了森林大火,歐洲燒焦的土地面積更甚以往,超過60萬公頃土地付之一炬。
4. 飛彈狂落
北韓為了回應韓國和美國舉行大規模聯合軍事演習,今年朝日本海發射的飛彈數量刷新紀錄。
11月2日當天,平壤更在24小時內發射了23枚飛彈,密集度達到高峰。
5. 永別了女王
前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Elizabeth II)6月慶祝登基70週年,是英國史上在位最久的君主。到了9月8日她辭世,享耆壽96歲。
在盛大的伊麗莎白二世國葬舉行日之前,粗估從早到晚累計有25萬人排隊,只為進入國會西敏廳瞻仰女王靈柩。
6. 馬斯克之亂
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與美國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X)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今年雖被擠下富比世(Forbes)全球富豪排行榜首富寶座,遭精品集團酩悅軒尼詩-路易威登(LVMH)法籍老闆阿爾諾(Bernard Arnault)篡位。但2022對馬斯克無疑仍是重要的一年。
他10月以440億美元(新台幣約1兆3500億元)買下社群媒體巨擘推特(Twitter)後,很快便採取連串行動掀起爭議,包括將半數員工解雇,以及讓美國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等先前被封殺的帳號恢復。
馬斯克12月又在推特發起民意調查,結果逾半數網友投票贊成他卸下推特執行長一職,他因此表示,等他找到合適的接班人就會辭職。
7. 藝術品價格創新高
已故微軟(Microsoft)共同創辦人艾倫(Paul Allen)生前收藏的畫作和雕塑等藝術品11月拍賣,包括梵谷(Van Gogh)、克林姆(Klimt)和塞尚(Cezanne)等大師的作品,最後以天價16億2000萬美元(約新台幣497億元)落槌,創下藝術品拍賣史上最高金額紀錄。
已故美國女星瑪麗蓮夢露(Marilyn Monroe)也是今年拍賣會上熱門主題。普普藝術大師安迪沃荷(Andy Warhol)一幅以她的肖像照創作的作品,5月以1億9500萬美元(約新台幣60億元)拍出,成為最昂貴的20世紀藝術品。
8. 網壇巨人
西班牙球星納達爾(Rafael Nadal)6月笑納生涯第14座法國網球公開賽(French Open)冠軍獎盃,擁有的史上最多大滿貫賽男子單打冠軍頭銜增至22個,超越塞爾維亞名將喬科維奇(Novak Djokovic)的21個及瑞士好手費德瑞(Roger Federer)的20個。
今年也是網壇最偉大選手中的2位告別生涯的一年,費德瑞與美國女網名將小威廉絲(Serena Williams)都高掛球拍加入退休俱樂部。
9. 泰勒絲橫掃排行榜
美國人氣女歌手泰勒絲(Taylor Swift)推出的第10張專輯《午夜》(Midnights),一推出就打破音樂串流平台Spotify單日專輯收聽人數紀錄。
此外,這張專輯有多達10首歌曲登上告示牌100首熱門單曲榜(Billboard Hot 100)前10名,是排行榜64年歷史上首次有單一藝人一口氣稱霸前10名。
10. 80億人口
根據聯合國(UN)說法,全球人口在2022年11月突破80億,比起1950年的25億人翻了2倍多。
新聞來源
延伸閱讀
- 法新社選出2022代表字詞:核戰末日、倫敦橋、藍勾勾、白紙運動上榜
- 年度代表字:台灣果不其然是「漲」,日本選出意味深遠的「戰」,韓國則是批判政客「過而不改」
- 《牛津字典》2022年度代表字開放公眾票選,最終勝出的「Goblin Mode」是什麼意思?
- 《韋伯字典》2022年度代表字「Gaslighting」是什麼意思?今年熱搜度排行前50名、幾乎天天都被提及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朱家儀
綠能x數位,科技助攻水產養殖產業升級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水產養殖結合太陽光電是一種創新的經營模式,讓漁場除了既有的漁獲外,更能提供綠電創造額外收益,國內更有漁場順勢導入數位工具管理養殖環境,持續提升水產質量。我們可以看到,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正在養殖漁業發生。
糧食生產是農漁業的主要功能,順應環境選擇不同的作物與耕種策略,是農漁民智慧的累積,臺灣的農漁業實力更是享譽國際。然而,由於整體產業結構轉型、生活型態轉變,傳統看天吃飯的一級產業,較不容易成為新世代就業的優先選項,如何在現有產業基礎上創造新商機、吸引年輕人返鄉,是各界都在思考的課題。
近年來,各國政府致力推動再生能源以實踐減碳,在不同場域、建物等結合光電開發的複合式發展模式,成為兼顧空間利用效率、提高單位面積產值的創新解決方案,這樣的趨勢正在農漁業現場發生。
農漁業結合光電創造附加價值
農電共生可提供自給自足的再生能源,還能保護農作物免受極端天氣影響,提高生產韌性,多餘的電力也可以躉售,提升農民收入。著眼於光電帶來的附加價值,越來越多國家看好農業結合太陽光電的發展潛力,德國、日本已有多個果園結合太陽光電從事農電共生,法國也實驗在成列的葡萄藤上安裝太陽光電模組。
不只農業,國際也開始出現結合水產養殖與太陽光電的漁電共生。例如美國切薩皮克灣(Chesapeake Bay)發展出太陽能牡蠣生產系統,不僅實現綠電自發自用,漁產收穫量更高達傳統養殖場的45倍;而在養蝦大國越南,也開始執行養蝦場結合太陽能發電的漁電共生計畫,為養殖場提供穩定電力並帶來漁獲,一舉兩得。

數位轉型為漁電共生添助力
漁電共生是利用漁業養殖場域結合太陽光電設置,期能改善生產環境、增加漁民收益,創造土地多元利用,是臺灣積極推動的重要政策方向之一。不過其他國家與臺灣的漁電共生開發型態不太一樣,其他國家多以沿海鋪設水面型光電為主,臺灣的漁電共生則採用室內養殖場搭配屋頂型光電,或室外魚塭搭配立柱型/水面型/塭堤型光電設備,近年來在許多漁民與光電業者的努力合作下,這樣的複合式土地利用模式逐漸展現效益。
不同養殖物種的環境需求不一,漁電共生導入的過程須經磨合,運用魚塭上方架設太陽能板,冬天防寒害、夏天助降溫,並配合不同物種的習性調整投料策略,同時結合數位環境監控系統調節養殖環境,進而達到提高漁獲收益之積極目的。

光電開發帶來的效益,也讓原本衰頹的產業地景重現生機,例如位於臺南七股的日運案場,原本是高鹽度的廢棄魚塭地,在養殖專家與在地青年的協力下,透過微生物、益生菌來控制池水,搭配AI數位化儀器監控養殖過程,持續累積養殖數據建立資料庫,烏魚、虱目魚、白蝦的混養模式已多次收成;四鯤鯓漁電共生案場過去同樣是廢棄魚塭,改建為室內型漁電共生案場後,能精準控制環境變數以從事精緻養殖,已成功育成一尾重達30克以上的白蝦。
由於漁電共生帶來的效益逐漸獲得認同,有別於過去多為光電業者發起的開發模式,最近也出現由漁民發起的漁電共生規劃,例如茄萣區不少養殖戶視漁電共生為吸引青農返鄉的契機,積極爭取納入漁電共生先行區;目前採用塭堤型與立柱型的光電設施,養殖的虱目魚也已開始收成。

養殖漁業正在實現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
數十年來漁民的養殖專業與經營視野,讓臺灣水產養殖產業在國際上向來有一席之地,但近年來確實也面臨產業結構轉型、從業人口老化凋零的挑戰;如今結合光電的漁電共生模式,讓原本看似傳統的一級產業開始蛻變,養殖模式、經營模式、商業模式不斷創新,也吸引更多青年關注與投入;臺灣養殖王國的美名,相信在不久的未來,將藉由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再次展現耀眼光芒。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