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朋友搬家清理前任屋主遺留物,我見證了一個日本的「家」的終結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來我只是想透過清潔打掃來體感在日本住宅建築空間中活動的氣氛,然後想像以前住在這個房子的人的日常感覺。不過由於原屋主的遺留物非常多,所以意外地讓我看到、學到了更多東西。在整理遺留物的過程中,我可以從具體的物品,例如書本、CD、唱片、小飾品等,想像某個時代的日本小市民的文化生活,也可以具體想像平凡的日本小市民成長的環境。
住宅,是包容人們日常生活的空間。從住宅內部的空間、設備等,可以看出住戶日常生活的核心部分,甚至可能看出某個時代、某個地域的文化及世界觀。
我從以前就一直對日本的獨棟住宅很感興趣,只是我沒有機會親身體驗。我雖然在日本生活、而且每天一出門就可以看到一大堆日本的獨棟住宅,但是我很少有機會見識到日本獨棟住宅內部的樣子。
我在日本的「住」生活太過單純,就只住過語言學校的學生宿舍和現在住的老舊木造公寓而已。我雖然去過日本人的家,但是我不能在別人家裡到處探險研究、侵害別人的隱私。我在日本旅行時雖然住過不少民宿,但是這些民宿有經過特別改裝,和普通的住宅已經不太一樣了。所以日本的獨棟住宅對我而言,是只能看外觀,卻不能探索內部的神祕空間。
2022年8月,朋友在東京近郊的某個地方都市買了一棟中古獨棟住宅,並邀我一同整理打掃,讓我大開了眼界。因為這棟房子幾乎完整地保留了原屋主居住時的原貌。
朋友買的房子是屋齡45年的木造兩層樓住宅。位在離JR車站將近3公里的住宅區,而且是建築及使用條件最嚴苛的住宅區。週邊就真的只有住宅、小公園和學校而已。不過10分鐘徒步圈內有便利商店、超市,以及量販店。土地面積約40坪,有一個車庫。房子的建坪約23坪,一樓和二樓各有兩間和室,廚房和衛浴都是在一樓。
從房子的位置、形態等來看,是非常典型的日本地方都市的平凡小市民的家。以前日本的平凡小市民努力工作,要建立自己的「家」。日本人想建立的「家」的形象,就是朋友買到的房子的樣子。
當初住在這棟房子的是一對夫妻和兩個女兒,四個人的小家庭。女兒長大離開家後,就只剩老夫婦住在這棟房子裡。2022年,老奶奶過世,老爺爺則被送進安養設施,房子就成了空屋。因為女兒們住得有點遠,而且工作忙碌,沒有餘力管理老家,所以就決定趁房子的狀況還不錯的時候賣出。我和朋友去看這間房子的時候,房子已經空了幾個月。房子內的時間像是停止了一樣,還維持了老奶奶過世、老爺爺送到安養設施時的原狀。
房子的交易,是由屋主的女兒代表處理。朋友在交涉時,為了提高成交誘因,允諾幫對方處理遺留物,並給對方大約一個月的時間回收貴重物品。
8月下旬,朋友拿到鑰匙後,就邀我一起去打掃整理。
到了現場,一進門的鞋櫃上多了一瓶消毒液。起居室的電視不見了,屋內的文件等資料有整理過的跡象,不過其他所有的物品還是維持著我和朋友第一次去看房子時的原狀。也就是說,原屋主的女兒們決定放棄大部分的物品,任憑我們處置。

二樓的其中一個房間。房間可能本來是女兒的。女兒離開家後,房間衣櫥裡掛的都是原屋主老夫婦的衣服。

一樓的房間(起居室)。非常典型的日本住宅的起居室。交屋前,這裡有一台電視,不過交屋時電視就不見了。牆上的月曆的頁面還停留在2021年12月。

一樓的另一個房間。這個和室房間有擺一張床,目的可能是為了方便照顧老人起居。從這裡可以隱約看出高齡長壽時代的和室的弱點。

廚房。廚房裡所有的東西都維持著日常的原貌。窗台上還放了一鍋老奶奶炸天婦羅用的油。小桌子旁有兩張椅子,老爺爺和老奶奶可能以前在這裡用餐。
雖然是45年的老房子,但是很多部分有做過整修,所以狀態維持得相當不錯。家中的物品也整理得很有條理,這表示原屋主一直都很努力地保持家中整潔。不過由於東西真的非常多,所以要花不少工夫來整理打掃。
在這個地方生活了45年,很多東西老夫婦不捨得丟,長時間累積下來,東西必然會變多。四間和室中的衣櫥、衣櫃裡大多是老夫婦的衣服。二樓的壁櫥裡則堆滿了綿被。二樓的一些箱子裝了女兒學生時代的東西,例如運動服、課本、筆記本、漫畫、運動比賽的獎狀及獎杯、CD、唱片(其中還包含比較少見的單曲唱片),以及女兒學生時代收集的一些可愛的小飾品等。老夫婦妥善保管女兒們學生時代用的物品,顯然非常珍惜這些東西。這些帶著女兒們的回憶的物品,也是老夫婦重要的人生回憶之一。不過這些東西最後全部作廢了。
我和朋友在整理遺留物時,還發現不少相簿。從相簿的擺放位置,可以推論原屋主的女兒們在收拾貴重物品時有檢視過這些東西,但是她們並沒有回收。這可能是她們真的沒有餘力去處理這些東西,然後經過衡量之下,最後決定放棄。
其實我自己也曾經思考過類似的問題。因為我也有一些和我的回憶有關的東西留在台灣的老家。我很珍惜這些回憶,但是現實中我可能必須放棄這些回憶。其實我在日本生活時,也有很多帶著自己回憶的物品。以後有一天如果我離開了這個世界,這些物品不可能跟著我走。結果就只能放棄而已。
日本的某些雜誌,每年會做關於新年時期回老家團圓,順便大掃除清理自己留在老家的物品的特別企畫。而且這種專題企畫每年都有一定的銷路。這表示有不少日本人都在煩惱怎麼處理自己以前的舊東西。以前由於物資不足,所以會把愛物惜物當成美德。不過現在是物資過剩的時代,人們必須要對自己擁有的東西做取捨。
愛物惜物未必是美德,甚至可能是一種負擔。從整理房子遺留品的過程中,我可以感受到原屋主可能是愛物惜物時代的人,原屋主的女兒們則是必須對自己的回憶做取捨的人。
Tags:
【圖解】在台灣,等一項癌症救命新藥需要等上超過700天,而日本最快只需要60天!台灣人,你真的有「命」等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等一項救命的藥物,需要多久時間?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健保正式給付生效,如癌症創新新藥等重大疾病藥物,平均需等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日本,則是60-90天內。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生了病,想要用到新研發的救命藥物,病人需耗時等待。台灣人,真的有「命」能等嗎?
2022年中,余苑綺因癌症過世,不僅讓演藝圈許多粉絲與親友不捨與難過,也讓許多同是癌症病友的患者與家屬,感到忐忑不安。余苑綺從2014年罹患直腸癌後,立委余天耗費數百萬就為替女兒挽命,甚至四處奔走希望爭取美國最新的抗癌藥物,可惜最終未能等到就已離世。
看得到卻用不到的救命新藥

事實上,類似遺憾在台灣時有所聞。即使國外屢有救命新藥問世,台灣人卻不一定能使用得到。根據數據顯示,在日、韓、以色列、加拿大等11個高所得國家中,台灣的肺癌存活率在高所得國家排名倒數第四,只有日本的一半;攝護腺癌存活率為倒數第一、乳癌倒數第二,胃癌則輸日本、韓國。若以平均餘命來看,台灣也比日本短少三年。
國人平均餘命、癌症存活率等指標,落後其他國家,健康投資不足也是一大原因。若與鄰近的日本比較,日本整體醫療支出佔整體GDP比例為11%、其中強制性醫療保險支出8.3%、藥費支出2.3%,而台灣則是6.1%、3.5%、1.2%,三者占比皆低於日本。
慢性病、罕見疾病甚至是現今新興癌症治療趨勢,如免疫療法、精準醫療等,亟具突破性、療效更佳的治療,在健保資源有限下,被限縮給付,導致病人只能自力救濟,自掏腰包使用。

為什麼新藥新科技導入台灣那麼難?

健保業務也包含引進新藥及新科技,但為什麼仍讓新藥新科技導入受阻?首要原因就是健保財源不足,進而排擠新藥引進。雖然每年的健保預算相較25年前開辦時的2000多億元,已成長到8000億元,但醫療費用年年成長,仍跟不上如雨後春筍增加的治療項目。台灣整體藥費支出早已偏低,新藥預算更是嚴重不足,不但零成長,甚至還負成長。
財務衝擊下,造成新藥給付審理流程頻頻卡關,許多國外原廠新藥因台灣議價空間小,使得引入時程拉長、健保給付條件越趨嚴格。許多效果良好的藥品,卻因支出費用高,在健保現有預算限制下,只得限縮藥品的給付範圍,讓可使用的病人族群也連帶限縮。
無法與國際治療標準接軌的台灣

新藥納入給付前都得先進行「醫療科技評估」(HTA),意即評估新藥引進是否具有成本效益,但常常因財務衝擊大,在醫療科技評估(HTA)這關就被擋了下來。依據2019年藥品查驗中心醫療科技評估(HTA)報告顯示,僅3成癌症患者所需用藥能獲得健保給付。
影響的不僅是個人減少延長生命機會,也讓台灣用藥標準大幅落後先進國家。根據統計,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入健保給付生效,如癌症等重大疾病創新藥物,平均審查需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的日本,則是在60-90天內。
尤其,相較於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的藥品適應症,台灣健保給付的藥品適用範圍,因為預算相對限縮,僅部分適應症可以納入健保,未納保之適應症的病人必須自救苦等審核通過。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患重大疾病,可能只有三個殘忍選擇:一是使用既有治療控制病情苦等新藥納保;二是賣車賣房自費使用藥品換取生命延續;三若金錢耗盡最後只能放棄治療。反觀日本,新藥給付不僅時間快速,甚至是依照仿單所有的適應症都給付,民眾可以使用到依照仿單給付的最新藥品。
環環相扣下,台灣標準治療早已和國際嚴重偏離。政府對於台灣醫療政策要有前瞻性的思考,應全面檢討醫療資源利用效率,增加新藥預算以加速新藥新科技納入給付,為台灣民眾謀求新藥可近性及最佳醫療選擇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