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台灣年度表演藝術回顧】「偶戲、沉浸、共製」三大關鍵字,疫後時代的劇場準備好了嗎?

【2022台灣年度表演藝術回顧】「偶戲、沉浸、共製」三大關鍵字,疫後時代的劇場準備好了嗎?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今年台灣在各大藝術節百家爭鳴、各地場館與文化局處彼此拚搏的情況下,除去4至6月疫情還稍不明朗的這段時間,我們迎來了空前未有,表演炸量、節目爆滿的一個下半年。各種規模、形式、地點的表演節目不停在挑戰觀眾的想像和視野。而就像是在回應這個鉅變的時代,不論是面對疫情、科技,還是社群與歷史,每個節目都提出了不同的關照與反思。現在,讓我們從幾個關鍵字開始,回顧幾個本年度蔚為話題、廣獲迴響的劇場製作,看看疫情趨緩之後,劇場又發展了什麼新的功課。

2022對於劇場來說無疑是熱鬧非凡的一年,先是千呼萬喚始出來的台北表演藝術中心終於向觀眾敞開大門,夾帶開幕季和台北三大藝術節[1]的大量展演氣勢洶洶而來。

幾個地方小型場館和藝術節也陸續接力上場[2],特別的是今年還有民間團隊自營的場館問世,包括曉劇場承租糖廍文化園區,自籌經費籌建的「萬座曉劇場」。當代傳奇劇場也宣布進駐市定古蹟「板橋放送所」,下半年已陸續推出表演節目和文創展演,預告明年將有故事屋、親子劇場等多元規畫與民眾見面。

而在各大藝術節百家爭鳴、各地場館與文化局處彼此拚搏的情況下,除去4至6月疫情還稍不明朗的這段時間,我們迎來了空前未有,表演炸量、節目爆滿的一個下半年。各種規模、形式、地點的表演節目不停在挑戰觀眾的想像和視野。而就像是在回應這個鉅變的時代,不論是面對疫情、科技,還是社群與歷史,每個節目都提出了不同的關照與反思。

現在,讓我們從幾個關鍵字開始,回顧幾個本年度蔚為話題、廣獲迴響的劇場製作,看看疫情趨緩之後,劇場又發展了什麼新的功課。

進入正文前一提,基於本年度節目真的太多,而且不少外國節目上半年根本進不了台灣,本文回顧的作品將以國人製作為主。所以不要問我為什麼沒有松隆子演的《歌舞伎之夜》,而且我也買不到票。而敝人見識有限,相信一定會有比我更用功、看更多戲的劇場高人能提出比這篇文章更精采的名單。歡迎大家登入TNL會員,在TNL網路沙龍發表您的看法。

偶戲:人與偶與劇場之間的曖昧情感

做為一個觀演層次複雜的表演形式,偶戲總是有一種獨特的魅力。和音樂家與他們手中的樂器不同,觀看偶戲時,你很難不感受那種,到底現在的表演者是偶師還是戲偶本身的曖昧關係。

今年有幾部優異的偶戲製作,正是透過投影技術、人偶共演、多種偶戲種類並置等多元形式,把偶戲這種觀看層次紛呈的特性發揮地淋漓盡致,讓這門古老的藝術多了幾分當代的想像。

  • 阮劇團×楊輝《釣蝦場的十日談》
多元觀點 等你解鎖
付費加入TNL+會員,
獨家評論分析、資訊圖表立刻看
首月一元插圖
TNL+ 首月體驗價 1 元,
加贈 LiTV 首月免費(見活動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