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新刑法規定宣揚共產主義最高判15年監禁,為何印尼政府如此反共?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印尼總統佐科威曾下令執法人員,依法取締使用共產主義圖像的行為,防止共產主義思想死灰復燃。如今印尼剛通過的刑法修正案保留宣傳共產黨的相關刑責,可看出印尼政府的反共決心。由於印尼共產黨已不存在多年,因此也有學者認為,背後原因可能是為了迎合穆斯林組織。
(中央社)印尼國會12月6日通過刑法修正案(KUHP),明訂宣傳共產主義、馬克思主義及列寧主義可被判4年監禁;若宣傳共產主義的行為違背印尼建國五原則,最高可被判處7年監禁;若導致公眾騷亂造成死亡則可判15年監禁。
印尼反共有歷史脈絡,學者直言,「共產黨」這三個字在印尼是髒話字眼,但共產黨組織及黨員在印尼早已近乎消失,因此刑法修正案針對懲處宣傳共產黨的法條,可能為了迎合穆斯林組織。
也有學者認為,印尼政府是以反共名義削弱勞工、環保等社會力量。另外,隨著印尼與中國近年關係密切,專家指出,不排除來自中國的共產主義思想可能悄悄進到印尼。
回顧印尼共產黨歷史發展,1950年代擁有300萬名黨員的共產黨是建國功臣,1965年興盛時期,印尼共產黨是僅次於中國共產黨和蘇聯共產黨的世界第3大共產黨;但同年9月30日,印尼左傾軍人結合左翼學生發動事變,時任陸軍少將蘇哈托(Suharto)於事變中倖存,繼而發動軍事政變,推翻首任總統蘇卡諾(Sukarno)政權,被稱為「930事件」則改變了共產黨勢力。
蘇哈托奪權後展開長達32年的右翼軍人獨裁統治,他為了清除印尼共產主義勢力,在全國策動反共大清洗。1965年至1966年間,軍方鎮壓及屠殺大批共產黨員。
學界分析「930事件」引發的反共大清洗造成約50萬人死亡,當時許多華人也被當成共產黨員處決喪生,因此「930事件」被視為印尼共產黨從興盛到崩解的分水嶺。
「930事件」後,共產黨在印尼社會成為禁忌,共產黨被列為非法組織,共產主義象徵組成國家的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的鐮刀與槌子也被禁止。根據印尼憲法及國會職掌相關組織條例,明確禁止共產黨,也讓共產黨在印尼沒有生存空間。

印尼總統佐科威(Joko Widodo)曾下令執法人員,依法取締使用共產主義圖像的行為,防止共產主義思想在印尼死灰復燃。如今,印尼剛通過的刑法修正案保留宣傳共產黨的相關刑責,可看出印尼政府的反共決心,但既然共產黨在印尼幾乎已不存在,為何加強禁止共產黨宣傳活動,學者認為,背後原因可能是為了迎合穆斯林組織。
印尼專欄作家翁淨勝(Johannes Nugroho)指出,「共產黨」是髒話,通常是用來罵人。他向中央社解釋:「罵一個人是共產黨,代表非常痛恨這個人。以前若討厭某個人,就會故意造謠這個人是共產黨員。」
翁淨勝認為,在印尼已沒有共產主義勢力的情況下,刑法修正案仍保留相關罰則,明顯是為了討好伊斯蘭組織。他說:「共產主義在印尼現今普遍定義被簡化為與宗教信仰有關,因為其理念是無神教,但印尼卻非常重視信仰,所以社會普遍認為無神論者就是共產黨。」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周陶沫(Taomo Zhou)則說,她覺得印尼政府是利用蘇哈托執政期間對共產主義的禁忌,在新時代背景下,以「反共」之名削弱勞工、環保等社會力量。
她接受中央社訪問時也指出,現在印尼完全沒有任何公開的共產黨組織,所謂「反共」是欲加之罪,「這是利用蘇哈托以來歷史承襲的反共集體記憶,打擊任何對現在政權的威脅,限制社會多元化,反映的是我們現在這個時代、多個國家可見的集權主義趨勢。」
這次刑法修正案涵蓋多項法條,包括禁止婚外性行為及未婚同居等,印尼社會大多關注可能侵犯言論自由及導致社會趨向保守,與宣傳共產有關的法條則沒有受到太大關注。

台灣政治大學創新國際學院教授、新加坡智庫「尤索夫伊薩東南亞研究所」(ISEAS-Yusof Ishak Institute)副研究員迪希(Deasy Simandjuntak)解釋,大多數印尼人都會公開且極力反對共產主義,因為普遍認為共產主義是不道德且對社會有害,因此禁止共產主義並非新鮮事,然而在刑法修正案加強長期存在的禁令罰則,的確讓社會一些人感到不安。
她舉例,像是刑法修正案的反共法條,觸及所有違反建國五項原則(Pancasila)的意識形態也被視為違法,這種不明確法條可能被用來扼殺批評聲音,將異議人士定罪,侵犯言論自由。「印尼公民社會關注的不是共產主義本身,而是這項法令會如何遏制印尼長期以來提倡的民主自由。」
另一方面,印尼與中國關係近年因經貿關係愈來愈緊密,這會不會導致中國共產黨主義思想侵入印尼,學者雖不排除這個可能,但持保留態度。
翁淨勝指出,印尼政府並不把中國政府視為共產黨,而中國人或企業到印尼主要還是為了做生意和投資,他不認為宣傳共產主義是主要目的,但的確可能會有少數人悄悄帶入共產主義思想。
周陶沫則說,印尼反共但不是反對共產黨執政的中國政府,她直言:「中國政府和印尼政府合作是跨國資本的聯合,在意義上都是馬克思主義者反對的資本家。」
新聞來源:
延伸閱讀:
- 印尼通過新刑法:為穩定政權,卻受制於政治舊勢力與伊斯蘭保守派的佐科威總統
- 印尼爭議新刑法:婚外性行為與同居禁令包括外國人,各界憂嚇跑外資與遊客
- 中國一帶一路受挫:印尼雅萬高鐵工程列車脫軌致2死4傷,遭官方勒令停工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杜晉軒
核稿編輯:吳象元
Tags:
當風水成為我們的語言——跟著風水名師的腳步,重訪全球知名景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古今中外,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天⼈地合⼀理念,觀察當地的環境與氣候、為了服務使⽤者的需求⽽建設。
江名萱老師深入研究風水的契機,可以說是因為旅行所帶來的啟發——在旅行至北京故宮的時候,對於整個建築群落的方位、形狀、位置等都遵循著青囊經的原理所設計,有著強烈的感觸。
因此,原本就熱愛旅行的江老師,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訪世界,考察各地的建築物。他發現,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當地的環境與氣候、使用者的需求而建設,和江老師順應自然的風水概念不謀而合。例如巴黎的聖母院、印度的泰姬瑪哈陵等建築,都能在天人合一的設計下,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效果,並且更好地利用自然的能量。
與天對話:巴黎聖母院
「建築物的存在,是要為裡面的人所服務。所以,所謂好的建築風水,其實是應天、應地、應時、應人制宜。」因此,雖然我們可以看到聖母院中央的玫瑰窗,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風水符號,代表光明、能量和生命力;聖母院的塔尖,也象徵著穩定、領導力,以及上達天聽的請求。但更重要的是,屬於宗教建築物的聖母院,為所有信仰著神的人們,所帶來的莊嚴、平靜感受。「聖母院營造出非常強烈的和諧的氛圍,你可以想見當時的設計師,在設計這個建築物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空間時,所有的考量都是為了讓人的內在可以安靜下來、與天/神對話。」江老師指出。

巴黎聖母院建築風格是哥德式建築,它的建造開始於1163年,耗時超過200年。教堂的尖頂屋頂,不只是融合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幾何美學,更代表著天地宇宙之間的聯繫。這種尖頂建築形式,在古代被視為智慧和神聖,有向上流動的能量。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連接聚集天地宇宙之間,讓整個建築物更加神聖,充滿生氣和活力,並為⼈們帶來好運和幸福。
在古代文化的哲學中,太陽代表著宇宙和自然界的秩序、生命和創造⼒、上帝神性力量等等。所以在建築的設計和規劃中,必須要考慮季節的變化,和太陽的位置,以確保光線在建築空間中,可以達到最佳的利用。聖母院的三扇玫瑰花窗,被認為是世界上 最美麗的玻璃藝術品之⼀,當你走進聖母院中,透過玫瑰花窗所照進來的彩色光芒,加上吟誦詩歌的聲音,還有焚燒香料所產生的煙霧,體現了像是引導人們的心靈,通往宇宙智慧神性的力量,彷彿可以治癒和平衡我們的身心。
「整體而言,巴黎聖母院的每一項設計、每一處細節,都讓人感到非常平靜。」江老師又補充道:「這就是好的風水,所帶來的能量。」
深埋於地的愛:泰姬瑪哈陵
談完了聖母院,江老師又繼續分享她在泰姬瑪哈陵的經歷。「如果聖母院是一棟與天對話的建築,那麼泰姬瑪哈陵想要傳達的,則是一份深埋於地的愛。」位於印度的泰姬瑪哈陵,不只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性建築,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泰姬瑪哈陵始建於1632年,耗時約22年完工,在建築風格上,它結合了印度傳統建築和伊斯蘭建築的元素,以白色大理石為主要建材,建築外牆有細密的浮雕和嵌花紋飾,表現了印度文化的細膩和精緻。在陽光照耀下,白色大理石的建築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展現出浪漫、華麗的氣息,「但是當你走進泰姬瑪哈陵之後,除了感受到它的莊嚴、神聖之外,還有一份濃烈的愛情。」江老師說道。
蒙兀兒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和他的妻子慕塔芝.瑪哈王后深深相愛,即使沙賈汗要前往戰爭的最前線,慕塔芝也會相伴在旁,兩人感情十分深厚。但令人惋惜的是,慕塔芝在1631 年的征戰途中難產而亡,沙賈汗在悲痛之餘,承諾為她建造天上人間、無與倫比的美麗陵墓——泰姬瑪哈陵。

這座象徵沙賈汗畢生激情和財富的美麗紀念物,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感受這份愛情的真切。「剛才講到聖母院有尖塔,我們可以注意到,泰姬瑪哈陵的屋頂也是尖頂,同樣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皇帝沙賈汗希望透過泰姬瑪哈陵向上連接,跟他⼼愛的瑪哈王后能夠永恆緊密在⼀起。」泰姬瑪哈陵在風水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利用水池來達到陰陽平衡的作用。「水是陰性的象徵,而白色大理石所建造的陵墓則是陽性,因此,水池的存在可以平衡建築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陰陽能量,創造出和諧的能量和氛圍。」除此之外,江老師也認為在像印度這樣炎熱的地區,利用水池的清涼氣息,撫平人們的情緒、創造安定氛圍,進而幫助人們減輕壓力、放鬆身心。因此泰姬瑪哈陵也是一個「應天、應地、應時、應人而制宜」而建成的建築典範。
傳世六百年之作: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居所,建於明成祖永樂4年(1406),於永樂20年(1420)完工。占地面積72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整個建築群給人威嚴而神聖的感覺,是皇權的象徵。雖然紫禁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但依然保持著它的輝煌和美麗,其中風水的佈局,是紫禁城能屹立不搖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年永樂皇帝在建造紫禁城的時候,他要求紫禁城建築佈局形狀和方法,都要符合風水學中的宇宙觀,以及天地人萬物合一的理論。因此,紫禁城的主要建築,都建在南北的中軸線上,這代表著能夠吸收天地間的能量,東西方向的建築物較少,是為了可以利用南北向的通風和自然循環,達到環境的舒適感。
以紫禁城太和殿的設計為例,這個皇帝接近朝臣的宮殿,不僅考慮到太陽的位置、建築物的形狀、360度的方位等等,還有周遭的水源、水流、風向、陽光以及山水環境、生活機能等多個面向。例如太和殿的正門面向南方,就是為了要確保日照充足,可以為太和殿帶來更多的光線和暖氣。而在正午時分,陽光會直射在皇帝的龍椅上,讓這裡充分地接收滿滿的太陽能量。
青囊經中提到:「明地德,立人際,因變化,原始終,此謂之化成。」紫禁城風水設計,是創造出一個巨大的立體空間,裡面有陰陽、南北、前後、東西、左右、內外、動靜、虛實,是因為建築師/設計師能夠將這些元素完美的連結起來,因此成就了永垂不朽的紫禁城。而整個紫禁城的建築群,也因為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呈現出一種高超的的藝術美感。
「如果我們回到600年前,紫禁城建造之初,想必是永樂皇帝將想法、理念,與設計者溝通之後,所誕生的結果。他們當初的偉大理想是什麼?風水方法又是什麼?在整個建造的過程中,永樂皇帝和設計者之間的信任也是非常的重要。作為皇帝,永樂皇帝必須展現領導者的遠見和決策力,但又必須給予設計者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如此一來,才能共同完成這件舉世無雙的建築作品。」江老師補充道。
「風水的學問,是全世界共通的,我們東方有陰陽五行術數之源的《河圖洛書》,西方也有由四元素和以太所對應而形成的梅塔特隆立方體。」建築設計最精彩、也是最核心的表現,就在於它如何讓人心的空間、建築的空間、自然的空間、宇宙的空間,互相連結滲透,能量循環不已。對江老師來說,無論古今中外,這些能夠矗立千百年之久的建築物,都是能順應著自然的脈動、四季的變化,讓建築引導著宇宙、自然的能量,為身在其中的使用者所服務,同時創造出最適合使用者的安適環境,使用者自然能夠感到心神平靜,從而展現宏大的精神面貌。江老師也相信,風水的千年智慧,是值得我們現代人細細研究、推廣的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