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位影評人嚴選2022年最佳電影】疫情、戰爭、通膨等惡劣環境之下,影像如何重聚人心?

【10位影評人嚴選2022年最佳電影】疫情、戰爭、通膨等惡劣環境之下,影像如何重聚人心?
Photo Credit: 關鍵評論網製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關鍵評論網》邀請10位影評人,分別選出自己心中今年度的最佳電影,並親自撰寫短評理由。評選規則是2022年在台灣院線、影展或是串流首度能看到的新作(僅限以正規方式),不分國內外,不包含數位修復。希望透過影像與文字,藉以回望今年。而在這些電影之中,《媽的多重宇宙》、《世界上最爛的人》、《哈勇家》等片皆入榜,此外,還有哪些電影進入榜單?各影評人的理由又是什麼?

今(2022)年即將結束,今年全世界乃至於台灣,逐漸嘗試從疫情陰霾出走,而後進入所謂的「後疫情時代」。但籠罩於今年的時代氛圍,已非疫情,瞬息萬變,取而代之的,是今年2月爆發的烏俄戰爭,讓世界局勢更加動盪不安。

疫情、戰爭、通膨,影響是全面性的,而當代世界逐步逼向左右翼的極兩端,甚至可能創造新冷戰時代,歐美集團與中俄北韓的強權對抗似乎成了無法避免的態勢,再從民主、政治、極權、戰爭等關鍵字出發,電影作為映照時代的多重鏡像,該如何從群體切向個人?影像又該如何作為錨點,向下扎點,定出時代?

有鑑於此,《關鍵評論網》邀請10位影評人,分別選出自己心中今年度的最佳電影,並親自撰寫短評理由。評選規則是2022年在台灣院線、影展或是串流首度能看到的新作(僅限以正規方式),不分國內外,不包含數位修復。希望透過影像與文字,藉以回望今年,企圖定義時代。

以下排序依交稿時間先後決定。

日本名導濱口竜介透過《在車上》的片頭場序,直指這件事——「人與人的關係是虛的、故事是虛的、性愛是虛的、鏡像是虛的。」進而打破真實,建立角色的虛空狀態,而後開展的提問是:「一個人有沒有可能真的理解另一個人?」

而在將近三小時的篇幅中,濱口竜介在「紅車」與「劇場」的場域之中,處理了語言/身體/人際/情慾/夢境/真實/虛幻/現實等多重關係與體制,在不斷建構之中再將之打破,而影像就在循環的反覆之中,走入了真實的邊境雪漠。

濱口竜介作為影像支配者的終極試煉,終在雪漠的凍土中找到生而為人的存在意義,與假道貿然就此別離,濱口竜介最終回到廣島透過無聲手語告訴觀眾,面對生活的種種假象,我們還能怎麼辦呢,只能好好活著,然後靜靜地等待死亡(或是果陀),當這一天(真實)來臨時,請好好迎接冥界之夢的溫柔鄉。這樣的結語並非屈服於溫情之下,反倒是濱口竜介識別虛幻,逼近真實,得出的溫柔仰嘆。

多元觀點 等你解鎖
付費加入TNL+會員,
獨家評論分析、資訊圖表立刻看
首月一元插圖
TNL+ 首月體驗價 1 元,
加贈 LiTV 首月免費(見活動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