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國對中國旅客強化入境篩檢令,專家與歐盟稱不合理,WHO:中國疫情不透明,可理解設限作法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譚德塞說:「世衛組織需要更詳盡的資訊,以便做出中國境內COVID-19疫情的全面風險評估…沒有中國釋出的綜合資訊,可以理解全球一些國家採取他們認為或許能保護人民的行動。」
(中央社)中國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爆發,各國紛強化來自中國入境旅客的檢疫措施。但也有專家認為,無論是針對性的入境管制或採檢都缺乏科學實證,強化疫苗接種才是各國當務之急。
美、義多國強化中國旅客入境核酸檢驗,公衛專家則持不同看法
中國驟然取消清零防疫政策後病例數激增,引發各國對於新變異株入侵的擔憂。
《華盛頓郵報》報導,近日有2班自中國飛往義大利米蘭的航班,機上近100名旅客確診COVID-19,義大利當局28日宣布對所有自中國入境旅客進行採檢;美國同日也要求中國入境旅客在出發前完成採檢。
義大利國營電視台《RAI》報導,一班12月26日飛往米蘭的航班上,有50%旅客病毒檢驗呈陽性,當天第2班航班也有超過1/3旅客染疫。
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28日表示,在可能出現新變異株的情況下,行前採檢有助減緩病毒傳播速度;義大利當局也對於新變異株可能被帶入表達類似擔憂。
公衛專家:強化中國旅客入境篩檢是懲罰且無助疫情,各國當務之急應是接種疫苗
不過新加坡國際傳染病學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Infectious Diseases)會長淡馬亞(Paul Tambyah)說:「目前並無明確證據顯示,管制別國旅客入境或實施針對性的監測有何助益…我們早從疫情初期就得知這點,當時各國祭出旅遊管制或監控措施時,病毒早在當地紮根已久。」
鑽研全球公衛政策的香港大學教授格蕾潘(Karen Grepin)也說:「這些措施缺乏真實世界科學證據支持。」她並指出,目前情況已與3年前大不同,許多國家都能取得疫苗,且很大一部分人口本就已暴露在病毒之中。
部分公衛專家認為,相對嚴格的檢疫措施在去(2021)年冬天也沒能擋住Omicron變異株疫情傳播。在疫情之初就關閉國門的新加坡與澳洲,兩國官員近日也表示並無計劃對來自中國的旅客實施額外限制。
香港領康醫療共同創辦人暨醫師歐文斯(David Owens)表示,中國流行的Omicron變異株「早已存在世界其他地方,多數國家目前都有良好的免疫網絡」。
專家們也認為,各國政府當務之急是接種疫苗而非要求入境採檢。截至12月初,中國60歲以上居民只有約三分之二接種追加劑。
淡馬亞不諱言擔心COVID-19病毒可能再突變,但他說:「若這病毒表現與歷史上其他感染人類的病毒一樣,那新的變異株可能更具傳染力,但毒性也會更低。」
格蕾潘表示中國疫情的確「非常嚴峻」,但她認為針對中國旅客採檢的作法沒有幫助,「在我們往前邁進的過程中,實施這樣的懲罰並不是促進全球合作的好方法」。
各國加強中國旅客入境篩檢,WHO表贊成、歐洲疾病預防管制中心則稱不合理
中國宣布將解除COVID-19入境檢疫措施,包括美國在內多國加強採檢中國入境旅客以防新變異株。歐盟昨(29)日表示沒必要實施這類加強措施,但世衛組織則說能理解這些限制。
過去3年中國實施嚴格的COVID-19防疫規範,大致控制住疫情,但長時間實施清零防疫政策造成經濟損失,並於11月下旬引發民眾示威。北京當局決定取消清零防疫規定後,境內感染率激增。
《法新社》報導,中國當局本週宣布將於明年1月8日取消入境核酸檢測與集中隔離,並將逐步恢復公民出境旅遊,促使許多中國民眾開始計畫出國旅行。
隨中國防疫鬆綁而疫情復燃,美國及其他好幾個國家宣布將對所有中國入境旅客進行採檢,檢驗陰性者才可入境。
一名美國高級衛生官員告訴媒體:「最近中國COVID-19疫情傳播加快,出現新變異株的風險大增。」這名官員也表示,有關在中國傳播的變異株,北京當局僅向全球資料庫提供有限資訊,對於新病例的採檢與通報也減少。
在美國加強檢疫措施前,義大利、日本、印度和馬來西亞早已各自宣布加強措施,以防中國出現新變異株輸入國內。
不過歐洲疾病預防管制中心(ECDC)昨日表示,他們認為目前在歐盟範圍內對來自中國的旅客實施強制採檢「不合理」,稱「無論面對中國正在流行的變異株或後來取代它的變異株,歐盟/歐洲經濟區(EEA)民眾都具有較高免疫力。」
但世界衛生組織(WHO)秘書長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則在推文呼籲,中國在國內疫情爆發的情況下,應提供更多資料。
In the absence of comprehensive information from #China, it is understandable that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are acting in ways that they believe may protect their populations. #COVID19
— 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 (@DrTedros) December 29, 2022
譚德塞說:「世衛組織需要更詳盡的資訊,以便做出中國境內COVID-19疫情的全面風險評估…沒有中國釋出的綜合資訊,可以理解全球一些國家採取他們認為或許能保護人民的行動。」
部分國家宣布入境管制措施後,北京當局抨擊西方媒體「抹黑動機不單純」。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在昨日的新聞發布會說:「3年來,中方有效應對了全球5波疫情衝擊……為疫苗、藥物的研發應用以及醫療等資源的準備贏得了寶貴時間。」
新聞來源
延伸閱讀
- 中國放開邊境措施,美國加強入境檢疫:擬對航空公司進行廢水檢測
- 中國出入境規定將鬆綁,日本加強中港澳航班限制、美國考慮針對中國旅客採取預防措施
- 中國明年防疫降級1/8恢復旅遊簽證,國際機票預訂暴增5倍,多國憂心疫情設入境管制應對
- 中國2航班近半旅客確診,義大利祭強制採檢令;防新變種入侵,美要求中港澳旅客搭機前2日篩檢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賴冠伶
核稿編輯:楊士範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