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鴻海失去iPhone 15 Pro Max獨家訂單,豪灑6200億元布局「印度矽谷」打造新供應鏈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鴻海和印度大型跨國礦業集團Vedanta於今年簽署合作備忘錄,10年內分階段投資約200億美元(新台幣6200億元),外界預期成為美中對抗下,印度成為供應鏈轉移的最佳據點。
鴻海(Foxconn)失去iPhone 15 Pro Max也不怕,重心逐漸轉往印度,除受到當地政府支持外,又和印度礦業集團Vedanta合作成立子公司,兩大集團豪灑新台幣6200億元,打造新一座蘋果供應鏈,同時鎖定電動車商機,牽動當地數以百萬計的就業機會。
鴻海掉單也不怕,布局印度打造新矽谷
市場盛傳,鴻海恐怕將失去獨家供應蘋果iPhone 15 Pro Max的訂單,而近年崛起的紅色供應鏈將侵蝕鴻海的地位。資深投資人黃伯堃指出,「鴻海的地位不會改變」,尤其在美中對抗的格局下,包含中國立訊(Luxshare)在內的中企,無法得到太多好處,再加上近來供應鏈過度集中的風險嚴峻,尋找下一個投資的地方成為各大業者的共識。
他說無論是消費性產品,還是電動車,印度擁有人口紅利、廣大的市場,印度成為了許多外資企業投資的首選。過去10多年來,印度一直處於電子產品的貿易逆差,長期陷入赤字的困境。印度政府為了扭轉局面,也推出「數位印度」的重大政策,並設下目標2020年把電子產品淨進口額降至零。
這個政策的目標很簡單,就是通過增加投資,特別是以國外的資金,推動國內的電子業轉型,除了引資以外,印度也簡化「審批程序」,擴大投資優惠,成功地打造通訊設備、電子消費品和電動車等初級供應鏈,預計打造「印度矽谷」,目前鴻海是檯面上最大受益者。
印度超大集團Vedanta支持,豪灑6200億元建工廠
作為全球代工大廠的鴻海適時地切入了印度的供應鏈,成為美中對抗下的最佳避風港。今(2022)年6月,鴻海董事長劉揚偉率領團隊大動作拜訪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洽談投資事宜。
莫迪在推特(Twitter)發文,歡迎鴻海在印度擴張電子製造的產能,包括半導體產業,並強調電動車製造符合印度對淨零排放的承諾。
值得注意的是,鴻海同時和印度大型跨國礦業集團Vedanta於今年簽署合作備忘錄,雙方將在印度成立1家合資子公司,由Vedanta持有6成股權,而富士康則掌握剩下4成股權。
Vedanta是一間相當多元化的印度企業,業務遍及印度各大領域,包含石油和天然氣、鋅鉛銀、鋁、鐵礦石、鋼鐵、銅、鐵合金、電力、玻璃顯示器、光纖和半導體等各種業務,目前總資產達到250億美元(新台幣7750億元)。
鴻海和Vedanta計畫在未來10年內分階段投資約200億美元(新台幣6200億元),考慮在印度的和苦茶拉底省設置半導體晶片廠,因應未來由中國轉移的蘋果供應鏈,第一階段投產設定於2025年。
台韓日美等國都有投資計畫,唯獨沒中國
雙方合資將改變印度電子生態鏈,牽動數以百萬計的就業機會。Vedanta高階主管赫巴說:「電子製造的第一階段是半導體晶片和液晶顯示器,而半導體相關產品會是28奈米、12吋晶圓,這是半導體晶片最常見的一種,用途非常廣泛,例如洗衣機、汽車、筆電和手機等。」
赫巴強調,28奈米、12吋晶圓的成熟製程晶片未來每年可產4萬顆,此後逐年攀升。至於印度的產業生態系統,屆時會有上百多家公司聚集,分別來自「台韓日美」,於此地設置工廠。他說:「我認為這會是印度最大的事情。」
對於兩大集團合作,黃伯堃強調,鴻海在印度的投資規模相當大,尤其又受到蘋果的要求,打造印度供應鏈勢在必行,而且仔細研究會發現,鴻海的重心移往電動車產業,手機、平板等業務已逐漸不是觀察重點。
延伸閱讀
- 蔣尚義加入鴻海任半導體策略長,直接向劉揚偉負責,拚車用半導體、電動車功率元件發展
- 《紐約時報》:防疫限制加上美中科技戰,台灣半導體人才從中國回流
- 中芯國際人事大地震:蔣尚義、梁孟松相繼離任,董事會全由中國人接手
- 台積電研發老臣「蔣爸」投向中國晶圓廠,擔任「中芯國際」獨立董事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核稿編輯:翁世航
最新發展:
-
iPhone 15將亮相,研調估全系列產量8000萬支、年增6%,Pro系列占比6成以上 3週前
-
蘋果宣布9/12秋季發表會:傳iPhone 15升級Type-C,Pro系列配備3奈米A17晶片,但價格也更貴了 1月前
-
越南熱浪引發缺電危機,北部工業區輪流限電,蘋果、三星全球供應鏈轉移受衝擊 3月前
-
緯創子公司晶傑達新廠動土,以台灣為全球營運軸心,斥資百億搶攻電動車車載面板市場 4月前
-
緯創宣布中國泰州廠停工,坦承未達經濟規模連年虧損,決議結束營業 5月前
-
鴻海宣布每年將推出1至2款電動車,鎖定售價3萬美元全球市場 5月前
-
傳印度塔塔集團收購緯創當地iPhone組裝廠,蘋果供應鏈加速移出中國 5月前
-
《路透社》:鴻海搶下蘋果AirPods訂單,計劃砸2億美元在印度設新廠組裝 6月前
-
外資:鴻海未來2至3年中國以外產能比重升至3成,2025年在全球電動車市占率達到5% 7月前
-
鴻海搶攻「車聯網」商機,今年將發射首顆低軌衛星,電動車成為串聯海陸空通訊行動基地台 7月前
-
蘋果轉移供應鏈受阻:印度基礎建設、勞工素質趕不上,高階產品良率只有5成 7月前
-
群創技術轉移印度Vedanta,母公司鴻海打造晶片、面板兩大供應鏈就近供應當地市場 7月前
-
鴻海傳以「晶片換代工」洽談美國通用電動車訂單,再聘任日籍新策略長打通日本供應鏈 8月前
-
鴻海未經許可轉投資紫光遭罰千萬,童子賢猜測出清持股與地緣政治、產業變遷有關 8月前
-
蘋果居中穿線,立訊、舜宇光學等14家紅色供應鏈業者,破天荒獲得印度擴廠許可 8月前
-
愛立信CEO:印度5G設備成長速度領先全球,未來將可與中國匹敵,成為全球第2大通訊市場 8月前
-
輝達與鴻海合作開發「自動駕駛車用平台」,劉揚偉:目標2025年全球電動車市佔率5% 8月前
-
中國疫情拖累,短短一年蘋果市值蒸發1兆美元,業內人士:iPhone若趕工不及恐湧現「退訂潮」 8月前
-
鴻海開年併購德商PRETTL SWH汽車代工廠,BOL商業模式從中國擴及四大洲 9月前
Tags:
台灣過時法規又一例?遺產捐贈公益社團法人要課稅!超過7成民眾認為不合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愛心公益是否該被差別待遇?過時的法令讓社團法人受贈的善款縮水,不僅影響了遺贈者的心願,更截斷了社福團體的募款來源。針對遺產捐贈需課稅的問題,法規該如何調整才能完善遺贈者的善意呢?
「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這句話是許多國外觀光客來台灣旅遊時所給予的盛讚,但你知道嗎?台灣人的良善,卻因過時的法規要求,導致許多社福團體被阻擋在愛心捐款的門外!
原因為何?關鍵在於當前《遺產及贈與稅法》明文要求,捐贈給財團法人得以「免」課遺產稅1 ;但是,同屬公益性質的社團法人卻被排除在外,例如台灣失智症協會、台灣荒野保護協會等組織,若收到一筆遺產捐贈,是「無法」享有免課稅的福利。等於社團法人受贈遺產時,硬是比財團法人多被扒了一層皮,這無疑是政府用國家力量引導資源的走向。
你覺得,這項法規在現今公民運動已屬成熟的社會當下,合理嗎?
民眾的遺愛被打折,一億元遺產損失6,283萬社會投資報酬價值
社團法人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以下稱聯合勸募協會)分享一個案例,一名長期熱心公益的捐款人在身故後,遺囑指定捐贈市值達新台幣1億多元的遺產,由於聯合勸募協會屬社團法人組織,設算後須先扣除遺產稅金高達1,366萬元,若以聯合勸募所導入的SROI值計算,每投入1元,可產生4.6元社會價值,等同流失創造6,283萬元社會價值的機會。
只因為聯合勸募屬社團法人,遺贈人必須繳納這筆遺產稅金,讓原本可以造福更多其他社會弱勢的善心,流失真正有意義的價值。
另一方面,由於少子化與單身人口逐年增高的趨勢,越來越多人打算將遺產捐贈給公益團體遺愛人間。從聯合勸募協會委託的「遺產捐市場調查」 2結果發現,便有26.4%受訪者願意捐出繼承遺產作公益,願捐出個人遺產者則有30.9%,但約1/4民眾會因得知要課稅而改變心意不願捐贈。
超過7成認同!公益社團法人排除免課遺產稅「不合理」
從「遺產捐市場調查」可以觀察到,有74.1%的受訪者認為現有法條將社團法人排除免課徵遺產稅的群體之外,相當「不合理」,進一步探究原因,「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對社團法人公益團體不夠友善」皆超過5成比例的支持度。
如果交叉比對受訪族群,發現年齡越高者,越認同「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年收入較高的族群,則更贊同不合理「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至於表達有捐贈遺產意願的受訪者也抱持「較高」比率認為此項課稅規定不合理,將對公益捐贈帶來限制及困難。

在願意捐贈者中,交叉分析收入分布,年收100萬元到250萬元者意願顯著高於群體,達4到5成。至於捐贈原因,捐贈繼承遺產者有81.4%盼幫助弱勢族群,33%是受信仰或民間功德觀念影響;捐贈個人遺產者,有78%盼愛心化為實際祝福遺留人間,46%盼支持特定團體。
接著調查進一步詢問,如果遺產捐贈給社團法人能夠免課遺產稅,是否會提高受訪者的捐贈意願?有34.4%本無意願捐贈者表示會考慮捐贈。至於捐贈意願提高的動機,「可以藉此節稅」(72.4%)為主因;另外抱持「讓受贈的公益團體獲得更多」想法也有43.1%比例。

另外,原有意捐贈遺產者,因須課遺產稅而改變意願不捐贈者有24.9%,進一步分析,發現以年收60萬元以上者改變意願的比率略高於群體,這對於平日仰賴小額捐款的社團法人來說,可能因此流失了四分之一的遺贈人的善款。
從上述調查結果可推論出,節稅優惠是捐助公益的重要動力,而本身有考慮捐贈遺產者,可能有自己既有想支持的社團法人慈善團體,也期待款項能全數贈與給相關組織。顯然,若是遺產稅的稅法規範對於社團法人更為合理,確實能帶動部分民眾捐贈遺產的意願。
回顧〈遺產及贈與稅法〉從民國62年制定,雖經歷幾次修法,捐贈予「公益社團法人」的財產至今仍未納入不計入遺產總額課稅群體,當年的立法背景與現今的社會工作與公民社會已大相逕庭,社團法人與財團法人在公益事務上的貢獻不相上下;再者,台灣的公益捐款一直有過度集中的現象,一般民眾與企業都傾向將資源投注於大型財團法人,此過時法令的規定,無疑加劇此一失衡狀況。
一個國家的偉大,不在於國土面積、人口多寡、國防強弱,更重視是社會的文明程度。其中,對均衡弱勢的關懷,以及法律規範能否跟上時代進步,即是重要的觀察指標。遺產法規該如何實現遺贈人的慈善意願,讓真正需要的人獲得幫助,是時候該被好好檢討了!
[1] 備註1:有關教育、文化、公益、慈善機關或團體相關租稅減免優惠,根據<遺產及贈與稅法>第16條第3款,遺產捐贈給已依法登記設立為財團法人組織且符合行政院規定標準之教育、文化、公益、慈善、宗教團體及祭祀公業之財產,不計入遺產總額
[2] 備註2:遺產捐市場調查的總樣本數共回收有效樣本數1,000份,在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