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染疫人口可能已達7成,急診量翻倍醫院擠滿高齡病患;中國各級醫院庫存告罄鬧血荒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中國放寬防疫管制後COVID-19疫情大爆發,疫情肆虐大城上海,據報導可能已有7成人口染疫。年老的病患昨(3)日擠滿各醫院走廊,他們有的咳嗽,有的呻吟,有的快喘不過氣。連各級醫院的血庫也頻告急而鬧血荒,全因疫情嚴峻,原本敲定的各項捐血活動紛紛取消,以致無血可採。
報導另指出一個案例,一名李姓民眾的女兒患白血病,某晚突然腸道大出血,醫院下達病危通知書,每針人民幣9000元(約新台幣3萬96000元)的止血針,打了兩針才止住大出血。
曾參與「獻血法」修訂的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孫東東表示,由於疫情影響,醫院手術與用血量都減少,但疫情逐漸緩和後,1月到3月手術陸續恢復,春節期間本來就是採血淡季,屆時血液很可能又要面臨短缺的情況。

中國官媒刊文:健康碼已無合法性,應徹底退場
(中央社)中國政法大學教授趙宏昨天發表文章,公開指「健康碼」在鄭州儲戶抗議遭強賦紅碼事件中被濫用,並主張COVID-19降為「乙類乙管」後,健康碼的合法性已不存在,應該徹底退場。
《澎湃新聞》昨天刊出趙宏以「新冠『乙類乙管』之後,健康碼還有必要存在嗎?」為題的文章指出,在2022年12月13日中國官方宣布正式下線「行程碼」時,「健康碼」的存廢就不斷被提起。而健康碼使用頻率顯然比行程碼更高,早已成為疫情3年來人們的「新型身分標識」。
文章提到,最初因為防疫需要,健康碼在訊息蒐集上幾無任何阻力,公眾也表現得相當配合。但表現出的「無差別全員蒐集、實時蒐集、事無巨細、易跨平台複製轉移認證、可長期保存」的特點,卻又隱藏着個人隱私洩露和被數據監控的巨大風險。
這篇文章直指,在防疫的特殊需要下,健康碼在中國「個人信息保護法」有關「敏感個人信息」的處理上,常常未能獲得嚴格遵守。像是先前患者確診後,官方會公布確診前一段時間內的全部行蹤軌跡,卻使患者私生活圖像被徹底曝光在大眾視線之下,甚至招致他人肆意描摹和無端攻擊,令人感嘆彷彿就是在監控下「裸奔」。
文章更指出,「包括政府在內」的數據蒐集者更容易「濫用數據」,也更容易根據數據結果「對人群進行數據操縱」。
典型事例就是2022年6月發生在河南鄭州的儲戶抗議被強賦紅碼事件,不僅徹底超出防疫目的,更極大毀損了個人對政府訊息收集和數據處理的信賴。而地方政府動輒對全域居民賦紅黃碼,還增加「彈窗」設置,更成為「一刀切」和「層層加碼」的典型代表。
這篇文章提到,在優化防疫新10條執行下,加上疫情蔓延,眾人紛紛被感染,但只要不進行核酸檢測,健康碼卻繼續顯示為綠碼。這說明健康碼已不再能作為個人健康狀況的表徵。加上COVID-19被降為「乙類乙管」,在防控手段的存廢和轉型問題中,最引人關注的當屬健康碼。
文章主張,除了「疫苗接種信息」可能會在危重病人診療過程中為醫生提供依據外,健康碼的「歷史使命其實已經完成」。且伴隨中國政府對防疫已從應急管理轉向常態化管理,健康碼所依附的合法性基礎已不復存在,因此也應和行程碼一樣從個人生活中「徹底退場」。同時,健康碼退出時,所蒐集的個人訊息也必須被徹底刪除。
文章最後說,樂見未來健康碼、核酸碼、場所碼都從公眾的日常生活中退場。畢竟作為活生生的個體,「人生不能任由符碼所決定」。
新聞來源
- 上海染疫人口可能已達7成 醫院擠滿高齡病患(中央社)
- 上海急診量翻倍 醫:重症及危重患者約10%(中央社)
- 中國不只買藥難 各級醫院庫存告罄鬧血荒(中央社)
- 中國官媒刊文:健康碼已無合法性 應徹底退場(中央社)
延伸閱讀
- 中國第二波疫情恐在農村爆發,四川70萬人調查感染已破8成,昆山台商:狀況慘烈只能提前放假
- 英法憂中國疫情不透明將設入境管制,WHO會中國官員要求共享資訊
- 專家估北京感染率恐破8成,憂中國成新變異株溫床,民眾興起赴澳門「疫苗旅遊」
- 中國今年已51位院士離世,專家估14億人口未來數月半數染疫;火葬場、急診室業績爆量獲表揚,挨批喪事喜辦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
“COVID-19”的相關議題
- 2023-01-04 美日韓防堵中國疫情,《衛報》社論:中國最大的錯不在清零,而是「零準備」就開放
- 2023-01-04 北京砸錢洗腦「偉大抗疫精神研究」被罵翻,白宮:中國沒有理由對各國檢測措施進行報復
- 2023-01-04 上海染疫人口可能已達7成,急診量翻倍醫院擠滿高齡病患;中國各級醫院庫存告罄鬧血荒
- 2023-01-03 今日境外移入上升至360例,王必勝:港澳轉機也要有48小時PCR報告
- 2023-01-03 中國第二波疫情恐在農村爆發,四川70萬人調查感染已破8成,昆山台商:狀況慘烈只能提前放假
新經濟是什麼?由新興產業持續創新與成長,所帶動的「舊經濟」變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文將帶您了解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所帶來的影響,進而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經過前幾年病毒的肆虐,全世界一同承受了疫情時代封城、居家辦公、社交距離等種種衝擊,人們在工作模式與市場經濟行為上,都受到了不小影響與起伏動盪。然而,即使疫情期間面臨著層出不窮的挑戰,新經濟產業成長的勢頭並未減緩,甚至更加蓬勃尋找出路。長期致力於促進台灣產業發展的民進黨立委趙天麟表示,為了因應大環境不斷變動的市場需求,台灣需要積極創新與進化,把握迎面而來的機遇,才能為市場帶來新的希望與活力。本文將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定義介紹
新經濟一詞起源於1990年的美國,當時的美國景氣迎來空前盛況,各行各業呈現「高成長、高所得、低物價、低失業率」的現象。部分支持「新經濟理論」的學者認為,促成此現象的原因分別為以下6點:「全球化分工生產」、「金融市場變遷」、「僱用型態改變」、「美國贏得冷戰」、「開發中國家提供市場」、「資訊技術的發展」,同時高科技產業仍不斷創新,一並拉抬了其他產業的生產力,讓社會整體呈現欣欣向榮的氛圍。時間拉回到現在,「新經濟」一詞的定義變得相對模糊,目前主要意指能為傳統產業帶來革命性影響的新興產業或科技,像是近年來的大數據、5G、AI等,都可以視為新經濟的一員。
本文以大數據舉例,說明新經濟所帶來的變化。在還沒有大數據分析的年代,各行各業收集數據受到限制,只能透過人工統計整理,難以針對收集來的數據進行全面分析,更別說從資料中找出各個事件的關聯性,在下達決策時也一律以經驗來判斷。而大數據的誕生,讓所有產業的資訊處理能力有了飛躍性的提升,企業可以快速分析數以百萬筆的資料,並從數據中預測出未來的趨勢,提高各行各業的效率及競爭力,進一步發展出以數據為主的全新商業模式。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資訊科技產業外,近年來藝文、運動等新創產業,亦是開拓新經濟所關注的重點領域,例如由趙天麟立委號召的「大高雄38區公益慢跑」,除了成功突破台灣當時最高夜跑人數的紀錄之外,立委同時也邀請了全球6大馬拉松中的日本東京馬拉松總監、與德國柏林馬拉松總監一同共襄盛舉,並共同商討將高雄馬拉松推上世界舞台的可能,促進高雄運動新經濟的誕生。
新經濟影響巨大,引領全球經濟發展方向
新經濟的影響之所以巨大到能引領全球經濟的發展方向,主要與新興產業強勁的技術研發能力有關,不僅效率獲得大幅度提升,在技術層面更是改變了整個傳統產業結構,若無法跟上新經濟的腳步,將很可能會快速被市場淘汰,也正因如此,各國才開始逐漸重視新經濟的發展,積極投入資源,並將新技術整合進傳統產業中。
以美國為例,近年來積極發展「再工業化」,將重心放到新經濟產業發展上,以潔淨能源、健康醫療、電動車、生物工程、半導體等領域為首,提供特殊稅收抵免優惠以及各種補貼政策措施,爭取技術人才、資金回流美國,進一步推動新技術與新能源的應用,再造能兼具環保節能,且擁有高效產能的全新工業型態。在這樣的政策方向下,美國許多州都推出了鼓勵再生能源發展的政策,其中包含減免相關產業的稅收和提供購電補貼,同時還為氫燃料電池與儲能技術提供大量的研究資金,促進潔凈能源技術的創新和應用。

既然新經濟勢不可擋,有哪些新經濟產業值得我們耕耘呢?
新經濟產業的興起,大多與科技發展和滿足人們的需求有關,而能讓台灣有機會成為領頭羊的新經濟產業有4種領域,分別為健康醫療、能源科技、電動車、數據相關產業。這些產業之所以能成為新經濟的契機,主要是他們擁有以下特性:
- 有新技術誕生,或是技術有重大突破
- 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 政府重點關注發展的產業
- 投資人一致看好,願意挹注資金
- 順應國際市場趨勢
舉例來說,各國為了降低交通運輸產生的碳排放量,正在積極發展使用電力驅動的交通工具。而為了提高用電效率,過去不被看好的氫能,於近年來也逐漸受到關注。相較於鋰電池來說,使用氫燃料電池效率更高,且能提供更多的能量,許多專家都認為氫能未來很可能會發展成能影響整個電動車市場的產業,甚至有機會成為各行各業不可或缺的能源供應技術。身為台灣氫能發展重要推手的趙天麟立委也表示,台灣的氫能供應鏈,從上游製氫到下游氫燃料電池的供應,已佈建得十分完整,甚至包括工業餘氫或家庭廢水,都能成為供電循環系統之一,讓工業、家庭用電能與氫能串接起來,大幅降低台灣的碳排量。因此政府與民間應更重視對氫能的投入,讓台灣在能源科技新經濟領域得以佔據領先地位。

如何推動台灣新經濟?從趙天麟立委的「運動新經濟概念」啟發
台灣仰賴出口貿易,容易受到全球經濟環境的影響,且疫情與國際經貿情勢的動盪,讓各行各業的工作型態發生巨變,在穩定發展的前提下,台灣目前仍需依賴強勁的半導體產業帶動整體發展。不過,考量到分散風險對於穩健經濟體的重要性,台灣公家機關與各大企業也沒有停下腳步,積極推動產業升級與轉型,除了關注工業及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之外,運動產業與藝文產業也是值得我們關心的領域。
立法委員趙天麟在過去高雄市長初選期間,便曾提出「運動新經濟」政見,希望將高雄馬拉松提升到世界頂級馬拉松之列,成為「世界第7大馬拉松賽事」,以此來吸引參加比賽的國際遊客,間接帶動高雄的觀光熱潮。另外,趙天麟立委也注意到,日本沖繩做為日韓兩國職棒的「春訓基地」,每年為當地帶來非常可觀的觀光產值。然而,高雄不只春季雨量較沖繩少,氣溫也更平均,相較之下擁有比沖繩更優越的氣候條件,很適合打造成新的職棒春訓基地,若能結合當地旅遊景點的優勢,帶動棒球迷前來朝聖,將能透過發展運動新經濟為高雄帶來十分可期的觀光效益!
在藝文新經濟方面,也可以發現台灣近年來積極建設文化中心,循序漸進地推廣藝文產業,例如趙天麟立委曾到瀨戶內海藝術季參訪,希望能效仿「藝術帶動觀光經濟」的模式,邀請頂尖藝術家在原住民古獵道或是海岸線等地,設置裝置藝術或進行藝術表演,用藝術吸引全世界的遊客來訪,讓藝術不僅療癒人心,還能為地方創造新經濟貢獻。
現在世界各國正急於加速復甦經濟,一方面希望能妥善因應疫情帶來的經濟衰退、另一方面則期盼能降低通貨膨脹帶來的衝擊,為此各國都想站在新經濟的浪頭上,掌握新經濟產業的主導權,其帶來的不僅是新商機,甚至可能影響到10幾年後的經濟局勢。因此,我們迫切需要找到適合發展的新經濟產業,並善加經營,才有機會在國際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
本文章內容由「趙天麟國會辦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