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上海染疫人口可能已達7成,急診量翻倍醫院擠滿高齡病患;中國各級醫院庫存告罄鬧血荒

上海染疫人口可能已達7成,急診量翻倍醫院擠滿高齡病患;中國各級醫院庫存告罄鬧血荒
Photo Credit: GettyImage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中國放寬防疫管制後COVID-19疫情大爆發,疫情肆虐大城上海,據報導可能已有7成人口染疫。年老的病患昨(3)日擠滿各醫院走廊,他們有的咳嗽,有的呻吟,有的快喘不過氣。連各級醫院的血庫也頻告急而鬧血荒,全因疫情嚴峻,原本敲定的各項捐血活動紛紛取消,以致無血可採。

報導另指出一個案例,一名李姓民眾的女兒患白血病,某晚突然腸道大出血,醫院下達病危通知書,每針人民幣9000元(約新台幣3萬96000元)的止血針,打了兩針才止住大出血。

曾參與「獻血法」修訂的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孫東東表示,由於疫情影響,醫院手術與用血量都減少,但疫情逐漸緩和後,1月到3月手術陸續恢復,春節期間本來就是採血淡季,屆時血液很可能又要面臨短缺的情況。

GettyImages-1245956826
Photo Credit: GettyImages
1月3日北京一間醫院的急診室。由於驟然放寬防疫措施,COVID-19疫情傳播迅速,當地正面臨缺藥與醫療量能緊繃的狀況。

中國官媒刊文:健康碼已無合法性,應徹底退場

(中央社)中國政法大學教授趙宏昨天發表文章,公開指「健康碼」在鄭州儲戶抗議遭強賦紅碼事件中被濫用,並主張COVID-19降為「乙類乙管」後,健康碼的合法性已不存在,應該徹底退場。

《澎湃新聞》昨天刊出趙宏以「新冠『乙類乙管』之後,健康碼還有必要存在嗎?」為題的文章指出,在2022年12月13日中國官方宣布正式下線「行程碼」時,「健康碼」的存廢就不斷被提起。而健康碼使用頻率顯然比行程碼更高,早已成為疫情3年來人們的「新型身分標識」。

文章提到,最初因為防疫需要,健康碼在訊息蒐集上幾無任何阻力,公眾也表現得相當配合。但表現出的「無差別全員蒐集、實時蒐集、事無巨細、易跨平台複製轉移認證、可長期保存」的特點,卻又隱藏着個人隱私洩露和被數據監控的巨大風險。

這篇文章直指,在防疫的特殊需要下,健康碼在中國「個人信息保護法」有關「敏感個人信息」的處理上,常常未能獲得嚴格遵守。像是先前患者確診後,官方會公布確診前一段時間內的全部行蹤軌跡,卻使患者私生活圖像被徹底曝光在大眾視線之下,甚至招致他人肆意描摹和無端攻擊,令人感嘆彷彿就是在監控下「裸奔」。

文章更指出,「包括政府在內」的數據蒐集者更容易「濫用數據」,也更容易根據數據結果「對人群進行數據操縱」。

典型事例就是2022年6月發生在河南鄭州的儲戶抗議被強賦紅碼事件,不僅徹底超出防疫目的,更極大毀損了個人對政府訊息收集和數據處理的信賴。而地方政府動輒對全域居民賦紅黃碼,還增加「彈窗」設置,更成為「一刀切」和「層層加碼」的典型代表。

這篇文章提到,在優化防疫新10條執行下,加上疫情蔓延,眾人紛紛被感染,但只要不進行核酸檢測,健康碼卻繼續顯示為綠碼。這說明健康碼已不再能作為個人健康狀況的表徵。加上COVID-19被降為「乙類乙管」,在防控手段的存廢和轉型問題中,最引人關注的當屬健康碼。

文章主張,除了「疫苗接種信息」可能會在危重病人診療過程中為醫生提供依據外,健康碼的「歷史使命其實已經完成」。且伴隨中國政府對防疫已從應急管理轉向常態化管理,健康碼所依附的合法性基礎已不復存在,因此也應和行程碼一樣從個人生活中「徹底退場」。同時,健康碼退出時,所蒐集的個人訊息也必須被徹底刪除。

文章最後說,樂見未來健康碼、核酸碼、場所碼都從公眾的日常生活中退場。畢竟作為活生生的個體,「人生不能任由符碼所決定」。

新聞來源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


“COVID-19”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