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圓》「Meta/元」對談一:虛擬的誘惑與逆轉

《方圓》「Meta/元」對談一:虛擬的誘惑與逆轉
圖片來源:香港文學生活館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現在,我們已經不處於可以隨意將文學或藝術作品重新定義的年代。所以無論是哪種運動,與文藝或社會相關的,大家都是在尋找價值。在這個尋找價值的年代,有些人覺得價值應該是價格,有些人覺得價值就應該是價值。

李:我在想,朗天剛剛說的反轉,適用於現實中哪些範疇。因為我最近都比較喜歡喝酒,所以有留意到一個NFT的project,是關於威士忌的。它的操作是,和一些酒廠合作,將一些限量版的威士忌製成NFT,讓人購買。虛擬的NFT亦有預購的功能,可以用作預先購買即將推出的威士忌。但如果用這個例子來看,必定要二選一的話,應該沒有人會選擇NFT吧。當然也有另外一些場合,人們可能真的會選擇NFT,而寧願放棄現實中的實物。我想這方向,會不會可以幫助我們思考。

紅:剛朗天談到reverse這個現象,這令我想起現在的科幻電影,例如《The Matrix》(港譯《廿二世紀殺人網絡》)。現實已經是個廢墟,或者個已被破壞的世界。以往,virtual reality的想像永遠都是指向未來的,它可能是代表人類未來的進化方向。但這一兩年,我開始覺得virtual reality是懷舊的事,有關一些我們現在已經失去了的、回不去的,例如90年代的香港。但在VR之中,我們卻能以另一種形式回到過去。將一些在現實世界中經已失去的東西,放在虛擬世界,使它們成為好像可以又不可以觸碰的東西。當你身處於好像失去了許多事情的現實世界,而需要有情感投射的時候,你自然會投向虛擬世界。以往,我們會覺得虛擬世界當中有許多可能性,或者在其中我們可以做到很多在現實中做不到的事情,因而我們會迷戀它。現在有點不一樣,虛擬世界的存在,是為了補償在現實中的失去。

朗:Meta本來是具有元的意思,即基本的意思,意味著有更基本的一重。Physic,以前說是現實世界;Metaphysics就是形而上,指比物理世界更基本的東西。以往的哲學家會追求比現實更基本的世界,後來康德(Immanuel Kant)斬掉了傳統思辯形而上學,再之後也有維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這令形而上學的世界沒有了。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說,殺死上帝,所代表的便是取消形而上。VR是在之後才慢慢出現的,而它是附屬於現實世界的。剛剛我們說reverse,但大家會不會覺得我們到最後也需要形而上的世界?而VR只不過是順應著我們人類的理性、靈性的追求,因而出現了這個逆轉?

洛:我可以問問題嗎?第一,你怎樣定義甚麼事形而上的世界?第二,VR是否真的建立於現實世界?因為我不是理科出身的,所以我對於meta當中形而上的指向並不清楚。

朗:那是誤會來的。大家都知道形而上學,是在亞里士多德(Aristotle)《物理學》(Physics)這本書之後出現的,很多人就誤會了他是用來解釋物理的。但事實上這只是先後次序的問題。Meta的意思不是更基本,而是後設的。因為形而上學可以有助重新審視physics的意義。來到我們這個年代,用meta這個概念去理解VR的世界時,背後其實是時代的肯定,亦即VR比現實世界更基本。而這樣是不是呼應了人類對於靈性的追求?簡單而言,就是我們不滿意現實世界,而需要比現實更好的世界,不管那叫美麗新世界、虛擬世界,還是史前的形而上世界。

相關文章: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Alex
核稿編輯:Alv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