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圓》「Meta/元」對談二:閱讀或書寫——作為另類的抗衡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書寫本來便是尋找虛擬世界的過程,給自己帶來慰藉或者其他,不論有沒有讀者。如果你的故事寫得吸引的話,讀者就像在玩VR一樣,投入到你所建構的小說世界。對我來說,一般VR的成本效益遠遠不及我們創作一本好的小說。在某些時間,總有些人會提出一些新潮流。但當我們回到最基本,其實我們一路以來書寫,就是在尋找可以改變的可能。
(上回:對談一:虛擬的誘惑與逆轉)
虛擬與現實的之間或之外──「Meta/元」的多重性
時間:2022年9月7日
地點:香港文學生活館
主持:朗天(作家、文化評論及策劃,兼職執教大學,近作有《反復:易經新寫》。下稱「朗」。)
與談人:
紅眼(專欄作家,影評人。《藝文青》總編輯。寫電影、電視劇、流行文化。寫小說。下稱「紅」。)
李卓風(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國際學院,主修新媒體及影視劇本創作;現職編劇。下稱「李」。)
袁兆昌(香港作家、編輯、寫作班導師。下稱「袁」。)
洛楓(創作及評論人,曾獲中文文學雙年獎、香港書獎、藝術家年獎、城市當代舞蹈達人獎。下稱「洛」。)
袁:我又覺得VR的體驗,總比不上看書或看電影。書寫本來便是尋找虛擬世界的過程,給自己帶來慰藉或者其他,不論有沒有讀者。如果你的故事寫得吸引的話,讀者就像在玩VR一樣,投入到你所建構的小說世界。對我來說,一般VR的成本效益遠遠不及我們創作一本好的小說。在某些時間,總有些人會提出一些新潮流。但當我們回到最基本,其實我們一路以來書寫,就是在尋找可以改變的可能。
而那個虛擬的世界,不需要帶甚麼眼鏡,只是通過我們的想像便可以達到的。我覺得朗天談到的一點很有趣,即使是「尿兜」,只要放在某種特定的場地,便可以被重新定義。當各種新事物不停衝擊我們,我們要問自己,回到原本,書寫便是答案。對於我來說,最「過癮」始終是閱讀。而VR則是竭力邁向商業化和普及化的指向,而並非我們尋找答案的途徑。
洛:我同意阿昌的說法。我對VR並不熱衷,是因為就算只談論stage performance,只要有body、一班舞蹈員和演員,即使在空地,他們的身體律動,在演出空間所投入的那種力量,都是VR無法相比的。VR所提供的是即時的感官經驗。但反而,你在觀看即使很ritual的演出,不論是低沉的靜思,還是激烈的當代舞,我身體和大腦的反應都是十分強烈。我不知道怎樣說得很清楚,可能也是personal的原因,但是進入VR的世界,我的身體會suffer。
可能在觀賞某些很激昂的演出時,我也可能會suffer,會傷心難過,或者「撩起」了我的創傷,但那suffer在結束之後可能會令你overcome一些事情。阿昌剛說的閱讀也很重要。當你進入了閱讀的世界,那個VR就在我的腦海之中自行建構,我想怎樣移動也可以。尤其是這兩年,我經常失眠。我總會看村上春樹。他談到一個很重要的點:你怎麼知道這宇宙不會有很多個世界同時存在?在你所身處的世界以外,或有另一個世界、時空,也有另外一班人在生活。可能你會在無意之間,穿過一道牆,便去了另一個世界。
我想這就是,multi-layered的VR了。我甚至覺得那個世界經已超越了虛擬。書或stage performance,對我來說,都可以是心靈和精神上的寄託。又例如電影,有個時期我在看完徐克的黃飛鴻電影後,每晚都夢到自己拿著一支棍去打人。有趣的是,我拿著的不是刀或槍,而必定是棍!你會發現,原來這是可以「入得咁犀利」的。我總會比它們同化。

袁:我覺得更吸引我們的可能反而是AR。由Pokémon Go開始,可以在現實世界安插一個虛擬的角色,讓他可以存在於螢幕之上,我覺得這個更加刺激。可以令一樣原本不存在的東西變成存在的,是我們每人都夢寐以求的。同時,在功能的要求上,它的門檻更低。
朗:還有一種叫MR(mixed reality),是AR和VR的混合體,在VR之中有AR。
袁:MR似乎更加瘋狂,好像真是有一個人在你面前。日本有個宅男,他和一個MR人物結婚了,但最「大鑊」的是,那個廠商不再提供更新,結果他就被逼失戀了。這就是如何維繫那些工業的問題,而那種維繫的方式真的很消耗。
李:剛剛朗天所提到的那個反轉的現象,在以往也不是未曾發生過。例如1990到千禧年那段時間,大眾似乎都沉迷在online game的世界,例如MMRPG(massive multiplayer role playing game)。當中虛擬世界的角色,比現實世界的角色更加重要。近年這個潮流MMRPG已經完結,但原因是甚麼呢?好多人寧願重新再玩一些單機或者很簡單的遊戲。歸結原因,是因為很多人都覺得很累。我們的現實是first life,還有虛擬世界中的second life,令我們的負荷很大。
紅:其實reverse根本就是每天都在發生的事,例如我們每天都追著WhatsApp、Facebook,追著那個虛擬平台正在發生的事情,它好像反而成為了我們的first life。
朗:但回到剛剛布希亞的理論,這應是seduction。如果會令人好累的,那就不是seduction了。
李:它曾經很吸引,但後來沒落了,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洛:這就是over excessive,當去到盡頭的時候,那些事情就變成了fatigue(怠倦)。
朗:這就是我們這個年代的問題,後現代或者後真相問題:「好攰」。一句「好攰」,就似乎把所有事情flatter了。
以引擎創造汽車, Mercedes-Benz 又將如何以 AI 重新定義汽車?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AI 人工智慧,正在快速改變你我世界。從客服中心的對答到文章的生成, AI 似乎越來越無所不能。與你我生活息息相關的移動生活同樣沒因此例外, AI 不僅讓座艙內車載資訊系統的語音系統聰明應答,更可逐步取代人類掌握方向盤自動駕駛。巧合的是,積極利用 AI 改變汽車樣貌與功能的,更是 130 多年前發明汽車的 Mercedes-Benz!
從 Siri 、 Chatbot 、 ChatGPT ,到 Bing 搜尋引擎, AI 成為了生活中不可忽視的存在。 AI 發揮分析語言及推測使用者意圖的強項,讓過去需要人類親力親為的服務與對談,成為了 AI 當前最火熱的應用功能。汽車產業中也有相同運用,座艙內的車載資訊系統正是最好例子。透過聲控操作車輛功能,讓駕駛不再需要用手一鍵一鍵地輸入指令,更輕鬆直覺,也更便利安全。但 AI 的強大可不僅於此,透過對圖像能力的處理與深度學習,更一步步實現全自動駕駛願景。
AI 於汽車產業的應用,放諸全球每個汽車品牌都在積極努力。身為汽車的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曾以內燃機改變了人類的移動方式,以當前的發展趨勢看來, Mercedes-Benz 很有可能要再度運用 AI 科技,改變汽車於人類歷史中的定義。
AI 能帶給車主何等的科技便利? 以 Mercedes-Benz 的 MBUX 多媒體系統發展來說明
開車時要如何讓旅程更添便利與樂趣?從收音機的發明開始,車廠們從不停止創新。在安全的基礎上,設置更進階的汽車音響、透過衛星訊號的導航系統、利用連網能力引入更多元的功能等。 Mercedes-Benz 於 2018 年推出 MBUX 多媒體系統,更開拓了汽車產業的全新領域。雖然聲控不算是最新的科技,但搭載於當時 A-Class 上的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可以透過 AI 學習,讓駕駛使用如「我覺得冷」的人性化口語,命令車輛聰明自動地調高空調溫度,並結合大尺寸的觸控螢幕與高度個人化設定,達到因人而異的介面風格。此外,亦可發揮 AI 運算與學習能力,分析駕駛愛聽的音樂類別、常去的餐廳等安排建議,直接顯示於介面上。

立基於第一代基礎, 2021 年第二代 MBUX 多媒體系統迎來了更智慧的更新。延續前一代的大尺碼螢幕規格,創造出更大且前所未見的顯示介面。且不僅針對駕駛,更能針對座艙內的每位乘客進行貼心功能。後座乘客也可以直接與 MBUX 語音助理溝通、夜間拿取前方置物箱內物品時副駕駛座室內燈主動開啟等等。針對駕駛部分更是無微不至,駕駛要倒車時系統會自動收起後擋玻璃電動遮陽簾、要調整後視鏡時駕駛只需注視欲調整的後視鏡,就可直接進行控制;不僅如此,更研發出擴增實境抬頭顯示器,讓導航路徑可與前方環境合而為一,駕駛無需低頭觀看地圖。
而在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研發不到五年時光內,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將於 2023 年問世,啟用 5G 模組,加強即時連線的應用能力。在車輛靜止時,要於車上進行視訊會議、觀看 TikTok 影片或是玩個 Angry Bird 都不成問題。更強大的沈浸式體驗也是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的強項,將讚譽為柏林之音 Burmester® 環場音響系統結合環景式內裝照明,讓燈光可隨著音樂節奏改變照明效果,再搭配 Dolby Atmos® 音效科技,打造聲歷其境的環繞音響體驗與體感震動,大幅豐富聽覺體驗。

AI 如何創造安全未來 看看領先的 Mercedes-Benz 怎麼做?
無論是汽車發明前的馬車,或是搭載著內燃機或電動馬達的汽車,駕駛皆是以人為主。車輛上的介面亦應以使用者為導向,盡可能增加駕駛便利性與行車安全。畢竟人非機器,駕駛過程會受到各種身體、心理狀況影響,行車安全也會隨之起伏,而往往意外就是在此分心或失誤中產生。
正因 AI 科技的日新月異,如何能改善行車安全,成為了工程師們的重要課題。透過感應器的資料收集,再結合圖像判斷能力與豐富的大數據,以及 AI 強大的深度學習,讓輔助駕駛科技一步步地朝向「自動駕駛」邁進。也因當前自動駕駛科技的發展火熱,國際汽車工程師協會( 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SAE ) 將自動駕駛以自主能力區分,從 Level 0 到 Level 5 區分出六種自動駕駛等級。當前諸多車廠都已達到的 Level 2 ,於定義上仍屬於「輔助」階段,非真正的自動駕駛科技,意味著駕駛不能離開方向盤,駕駛必須時時監督輔助駕駛功能。簡而言之,仍是人為主、科技為輔的階段。
而 Level 3 開始,自動駕駛科技可以適度地接管車輛。當系統要求,駕駛需要立刻接手車輛操控,換言之,駕駛可在某些路況或路段交由車輛自動駕駛; Level 4 則是實踐了高度自動,基本上除了極端的氣候或環境影響外,駕駛不須時時注意方向盤、油門等操控,車子都能執行自駕。如計程車的自駕服務,方向盤或油門踏板可能無須安裝等。而到了 Level 5 ,則是完全交由系統自主操控,在「任何條件」下車輛都能自動駕駛,無需人類操控。
Mercedes-Benz 不僅於 MBUX 多媒體系統中高度結合 AI 科技發展,在自動駕駛輔助上有著領先業界的地位。 2023 年 Mercedes-Benz 成為了全球首家於美國內華達州獲得 Level 3 有條件自動駕駛國際認證的汽車品牌,在特定的路線上與特定條件中,駕駛可以將駕駛任務交由系統來執行。

你以為 Mercedes-Benz 於自動駕駛的領導地位僅此於此嗎?其實不然。 Mercedes-Benz 其實也已成功開發出 Level 4 自動駕駛科技,被德國聯邦汽車運輸管理局核准在斯圖加特機場的 P6 停車場中使用,實踐無人自動停車技術。意指當駕駛開車進入此停車場後,點擊智慧手機應用程式並發送到預先預定的停車位,駕駛就可離開,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會自動把車輛停妥到指定車位。駕駛再也不用辛苦於停車場中找尋車位,再也不用擔心自己停車技術不佳而無法停好車。一切的停車動作,交給 AI 掌控的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即可。

身為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更要重塑汽車未來樣貌
從過去的汽車發展軌跡可以發現,過去重點以硬體設備為主;而當前或是未來汽車的核心價值,則會奠基在車廠於車內系統的軟體科技水平之上。許多車廠為了迎合此改變,期望透過與其他科技公司合作,串接現有軟體介面,試圖縮短革新的時間,但對於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而言,更專注於自有系統與架構研發。適度地與 NVIDIA、Google 等 科技大廠聯手開發,目的就是要打造完整的自有科技團隊與生態系。這點或許是品牌的自我高度期許,也或許是身為汽車發明者的責任使然。
AI 正改變人類社會中的各個層面,其中也包含汽車產業。以硬體定義車輛品質的時代已然過去,在使用者體驗上考驗著眾車廠如何以使用者體驗為核心,發展車用軟體系統,以創造消費者於車輛內的全新體驗。未來汽車產業將不會只是傳統製造業,更須引進科技業的核心追求突變。 Mercedes-Benz 近年來的發展路徑,不僅是最佳說明,也為車壇發展開啟了一條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