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圓》「Meta/元」對談三:邊界的遊移——後設書寫

《方圓》「Meta/元」對談三:邊界的遊移——後設書寫
圖片來源:香港文學生活館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老師總會說,你要創作就不要走學術的路,創作是感性的東西,評論則是理性。當你做了學術研究之後,你的創作就會被磨滅。你只能選一條路。當時我並不相信,甚至問也斯,真是這樣的嗎?後來,我發現人可以擁有很多身份,為甚麼我不可以一邊創作一邊評論呢?同時我有種感覺,香港有種狀況,評論人的身份往往是功能性、服務性的。

洛:這會不會也和這幾年的疫情有關?很多劇場都關閉了。我覺得當中有時勢的因素。

袁:我是這樣看的。但客觀的環境告訴我,決策者根本不知道藝術是甚麼。他們有錢,只是想到沒有了表演場地,如何可以令藝術表演繼續。而紅眼剛剛所說的,我相信在三、五年後會成為一種權力的行使。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香港藝術發展的制度,就是想找一些可以「入屋」的大眾化形式,令所有人都可以關注作品。背後的決策者所想到的,就是VR可以在不需要表演場地的情況下,吸引大眾和流量。但紅眼所說的,也的確是一種警惕。這現在也見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例如我們和別人聊天,或想買甚麼,只要我們一在網上search,所有資料都會連上你的個性化雲端,這些都是有助他們商業運作的監察。而這是藝術創作和書寫應該要遠離的。

朗:所以說,有一種meta是健康的,是行之有效的文化產物,有助我們思考問題。另一種則是不清不楚的,像是MR、VR和AR,模糊一片。

相關文章: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Alex
核稿編輯:Alv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