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式納骨塔」惡名不假?台中公車撞死母子憾事背後,是評鑑制度下的行人悲歌

「移動式納骨塔」惡名不假?台中公車撞死母子憾事背後,是評鑑制度下的行人悲歌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從台灣大道的BRT到台中市幹線公車,為了與台中的私有運具競爭,我們花了多少努力?努力了多久?換來了多少?還是到頭來只是把大家的精氣神花到緊繃,然後發現受苦的仍然是身為台中市民的使用者與司機員?長期以來我們到底把公車當甚麼了?

台中市於2021年12月27日深夜發生死亡車禍,一輛豐原客運公車在學士路、英才路口左轉時,疑似因燈光昏暗未注意到行人,直接撞上正在過馬路的一家3口,造成30歲李姓女子、一歲男嬰慘死,僅伊拉克籍丈夫倖存。

在事件過後網路聲援受害者、檢討配套措施、檢視交通設計的聲音不斷,回過頭看這些日子的新聞報導:「台中市公車日前才爆出司機把乘客趕下車毆打,27日晚上更發生公車撞上一家三口,釀母子死亡悲劇,台中市議員周永鴻28日要求交通局深切檢討現行公車評鑑制度。交通局表示,將把評鑑指標的行車安全配分提高,督促業者重視行車安全。」

然後我們看到了甚麼?在事發後30號即看見友人在網路上發文,表示一堆公車轉彎都會按喇叭,差點被嚇到!如此一來不是更適得其反嗎?我們從過去的經驗又學到了哪些呢?在網路一片檢視公車駕駛的聲音,與專業人士探討道路設計的同時,我想提出一個比例尺更大的看法。

台中上路停看聽:遠離公車就對了

還記得2019年時,我因為讀大學而來到台中,在成為一個合格的台中新鮮人之前,有一個都市傳說想必是大家都聽過的,就是「台中公車」——只要在台中讀過書,一定會聽到學長姐口耳相傳:「台中公車都沒在讓的、台中的公車都開很兇、台中式的喇叭是叭一聲長音不停……等」甚至更流傳著:「如果說機車是移動式神主牌,那麼公車就是移動式納骨塔……等地獄/地域哏」。

在大台北生活了18年的我,當時對此莞爾一笑,心裡接著想說:「有那麼誇張嗎?」緊接著在台中的生活就是瘋狂地被打臉——從坐公車聽到喇叭長按兩分鐘、在混合車道直行被公車逼車、親眼目睹海線「自強號」,我才恍然大悟,原來我才是那個不怕死靠運氣活著的死大一生。至此,才開始感受到台中汽車持有率全國第一、機車持有率全國第三的恐怖威力。

台中市加強稽查公車停讓行人
情境示意圖 | Photo Credit: 中央社

公車評鑑制度,何解?

台中市17家汽車客運每天運量約30萬人次,市府交通局進行營運與服務評鑑,2021年首度邀請視障人士擔任「秘密客」,結果10家甲等、7間乙等。當時交通局長葉昭甫表示:「針對部分項目欠佳表現的業者,祭出減少補貼款,等於減『年終績效』獎金『會很有感』。」

我相信公車評鑑制度立意良善,但是「會很有感」的感覺是回饋到客運公司、司機、乘客,還是用路人身上呢?

2021年台中幹線公車上路,當時台中青年即在上路後提出四大缺失,包含:「發車班距不穩定,單循環營運造成連鎖誤點、駕駛員高工時衍生安全問題,車外固定塗裝導致客運調度沒彈性,電動公車只有23%,沒有低底盤等傳統公車仍佔6%,及站牌等硬體施工品質低落等,要求台中市政府交通局檢討改進。」

2021年12月22日,有一名住台中的香港人搭乘台中客運290路時,替遭駕駛辱罵的行動不便長者抱不平,駕駛竟將乘客趕下車後毆打。試問,這就是對於低底盤公車的檢討改進嗎?還是公車評鑑制度下的社會悲歌?

在公車評鑑制度的「績效獎金」壓力之下,與不合理的營運模式、不彈性的車輛調度、失敗的步行環境,加上台中市高佔比的私人運具持有率,我們怎麼期待台中的公車能夠憑藉幾項政策就脫胎換骨?

我們都是台中公車下的悲劇

「把公車當捷運用,把捷運當圖卡用」這就是我在台中感觸最深的交通日常;或著說「先把台鐵當捷運用,再把公車當捷運用」然後回過頭,捷運呢?大概只停留在台中市交通局的粉絲專頁圖卡上吧;公車呢?大概已經變成另類迷音在台灣廣為流傳了吧。

螢幕擷取畫面_2023-01-04_191217
作者提供
台中公車迷因哏圖

此類案例在台中層出不窮,從台灣大道的BRT到台中市幹線公車,為了與台中的私有運具競爭,我們花了多少努力?努力了多久?換來了多少?還是到頭來只是把大家的精氣神花到緊繃,然後發現受苦的仍然是身為台中市民的使用者與司機員?

在這裡絕對不是幫司機員開脫,而是想討論長期以來我們到底把公車當甚麼了?

2019年曾有政黨團體在誤點罰款問題上即曾表態:「每一家客運顧及人事成本,不太可能會因為開罰措施增聘駕駛員。如果以現有各家客運司機員人力,真的開罰下去,駕駛員為了達成準時、不脫班要求,趕車、對行動不便乘客不友善、甚至因為人力不足而疲勞駕駛的情況,也會越來越多,開罰反而造成公車運輸服務品質的降低。」如今台中一再發生憾事,絕對不是一句絕不寬貸就能解決問題。

2021年4月間台中公車行經清水區某高中外路口時,撞死張姓女高中生——到這次的中國醫前母子雙亡,一次又一次的交通事故、一個又一個家庭的支離破碎,誰來負責?誰來承擔?誰來解決問題?

要求準點、要求安全、要求捷運建設、要求人本交通?

讓公車回歸市區交通吧,讓捷運回歸市區幹線運輸主力——過多且雜亂的延伸線早已讓幹線公車的整合美意喪失、過於長途且彎繞的路線早已讓班次準點成為天方夜譚、過多的私有運具早已讓台中交通逐漸癱瘓。

台中翹首盼望捷運30年,換來的是人本交通的牛步、換來的是運輸路網的不健全、換來的是公車業者持續接受補助存活、換來的是評鑑制度下的層層壓力、換來的是多少個家庭的支離破碎?

我曾在台中捷運通車週年反思中提及:「捷運絕對不只是交通建設,更是全盤的空間規劃」其實廣義之,大眾運輸本身就需要有通盤規劃的概念,仰賴的是跨部門的橫向溝通與配合、仰賴的是從短、中、長程的運具分配。因此從準點到安全如何兼具,其實有很多解決方式——但我們往往用最速解,而不是最佳解去解決問題;我們往往檢討解決製造問題的人,卻很少解決問題。

wqb8hbftifcyokccbjmo6w06x1sy1h
Photo Credit: 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