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連續4年蟬聯全世界房價負擔最高的城市,台北市緊追其後

香港連續4年蟬聯全世界房價負擔最高的城市,台北市緊追其後
Photo Credit: David Leo Veksler CC BY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Photo Credit: David Leo Veksler CC BY 2.0

Photo Credit: David Leo Veksler CC BY 2.0

香港民眾房價負擔高,中國需求、低利率房貸所致

香港政府對於貿易、金融市場長期採自由開放政策,是相當受外商喜愛的城市。但對於其國內的居民而言,香港的房地產價格卻一點也不親切。根據美國顧問公司Demographia於21日發表的「國際房價能力負擔調查」顯示,香港已經連續4年蟬聯房價負擔最高的城市。

Demographia國際房價負擔能力調查 」(pdf檔)包含9個國家,360個都會區。調查引用2013年第3季的數據,以房價中位數與家庭年所得中位數的比值「房價所得比」作為衡量標準。其中,香港高達14.9倍,超越去年的13.5倍紀錄。估計是受到來自中國大陸的高度需求,以及房貸利率創新低的影響 。香港政府計畫於10年內增加47萬戶住宅,以舒緩國內對房屋的需求。

各國房價所得比

高房價負擔都市前十名

房價所得比分4等級,新加坡、日本在合理範圍

Demographia依照世界銀行與聯合國的評估標準,將房價所得比區分為4個等級。3倍以下,屬於一般家庭「可負擔」的水準;3.1到4倍為「略微超過負擔」;4.1到5倍為「嚴重負擔不起」;5倍以上則「極度負擔不起」。世界銀行提出已開發國家正常的房價所得比一般在1.8到5.5倍之間,而發展中國家合理的房價所得比則在3到6倍之間。

值得注意的是,與香港性質相近的新加坡,在歷年的調查一直保持5倍左右的房價所得比。這應當歸功於新加坡政府提供國民高品質且價格合理的組屋,人民的自有住宅率高達88%,可說是住宅政策最成功的國家之一。此外,一般人印象中物價高的日本大城市如東京、橫濱,由於家庭所得也較高,故房價所得比僅4.4倍。

台灣國內房價所得比偏高,台北直逼香港

反觀台灣國內,根據內政部營建署的資料顯示,去年(102年)前3季的整體房價所得比平均為8.8倍,台北市13.5倍、台中市7.9倍、高雄市7.6倍。與Demographia的統計數據相比,國內整體平均逼近其他已開發國家的兩倍;台北市的平均更緊追在香港之後。

近三年間台灣地區房價所得比

財政部長:台北市房價已經出現泡沫指標

換言之,一般家庭要花費大約9年的薪水、台北市的家庭更要花費13年半的薪水,才能負擔起一個住所。這個數據與央行副總裁楊金龍曾提到的「5倍較合理 」顯然相差甚遠。

台灣房價飆漲並非新聞,央行財政部長張盛和去年底也表示:「台北市房價已經出現泡沫指標」。學者呼籲政府應以美、日等國的房市泡沫化為戒,除了持續實施奢侈稅、買賣交易稽查等打房政策之外,也要盡速建立治本的政策,健全房地產業環境。房市與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攸關社會安定。政府有義務也有能力負責穩定日漸高漲的房價,保障大眾購屋權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