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馮諼客孟嘗君〉:魯蛇的逆襲,靠的就是一個字「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看完《階級世代》之後,我一度頗為絕望。這個社會,好像只能朝M型化發展了,窮人家的孩子,資源的限制壓住了他的視野,階級複製似乎無可避免。不過讀完〈馮諼客孟嘗君〉,我又燃起了一種樂觀。貧困的馮諼,憑藉自己的本事,在混亂的戰國時代往上爬。
文:張小琳
高中課本的第一男主角
高三上的時候,我會問問班上的同學:學了這麼多作者,你們最想跟高中國文課本中,哪一個古人交往啊?
天下第一等人,范仲淹嗎?不是,他太無趣了(只想著天下)。
最瀟灑迷人的蘇東坡嗎?不是,他生活太苦了。
苦哈哈的杜甫,感情漂泊又揮霍的李白,也都不是同學的菜。
唯一會讓學生考慮的例外,就是脾氣好,又有錢的孟嘗君。
孟嘗君的好,一來要感謝他自己,能從父親最討厭,想除掉的孩子,一步步化險為夷,成為父親爵位的繼承人:孟嘗君無論如何,不是個省油的燈。
二來要感謝他父親,齊國宗室大臣的背景可不僅僅是說來唬人,確實是有錢有勢,也讓孟嘗君「有錢就能任性」。
三來要感謝的,就他身邊的食客,馮諼——若沒有馮諼一開始的予取予求,沒有馮諼的「矯詐君命」,怎麼能襯托出孟嘗君的有錢脾氣好呢?
如果說,孟嘗君的故事,給我們最大的啟示是:
- 被排擠時也要奮力向上爬
- 與其揮霍家產當俠客,不如多養些食客(李白表示.............)
- 脾氣好一點,人緣跟著來
說完了〈馮諼客孟嘗君〉的孟嘗君,該談談另一個主角:馮諼。
搶戲的第二男主角
如果孟嘗君是高中課本的最佳男主角,那麼馮諼可能就是不小心更搶戲的第二男主。這讓我想到多年前看的一部偶像劇《下一站,幸福》,裡面的第一男主角(吳建豪)是多金的富家公子,第二男主是由吳慷仁是演的貧窮小子花拓也:當時吳慷仁很搶戲啊,現在更是紅透半邊天。
馮諼為什麼搶戲呢?因為它完成了魯蛇的逆襲!
一開始,他就是個作客在孟嘗君門下的魯蛇,但後來卻逆襲成功,比孟嘗君更搶戲。他靠的只是一個字?他的所作所為,對現在的我們,又有什麼啟示?
啟示一:隱藏與露出
故事是這樣展開的:
齊人有馮諼者,貧乏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孟嘗君曰:「客何好?」曰:「客無好也。」曰:「客何能?」曰:「客無能也。」孟嘗君笑而受之,曰:「諾。」
馮諼因為家裡窮,所以到孟嘗君門下當食客,希望餬口飯吃。面試的時候,馮諼明白的告訴孟嘗君:我沒有嗜好,也沒有專長。
就這樣,好客的孟嘗君雖然讓馮諼成為門下食客,但卻給他最普通的待遇,馮諼也樂得清閒,沒事就靠在門上唱歌,活像無賴。
居有頃,倚柱彈其劍,歌曰:「長鋏歸來乎!食無魚。」左右以告,孟嘗君曰:「食之,比門下之客。」
有天,在薛地放高利貸的孟嘗君(薛,是孟嘗君的封地),要找門下食客去收債。
收債,等於是要把別人放在口袋裡的錢掏出來,這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此時馮諼卻舉起了手,說:「我願意」。
接著,馮諼開始嶄露出他的才能。他為孟嘗君得到了薛地人民的擁戴;他替孟嘗君鞏固了政治上的地位,成為孟嘗君最信任的左右手。
後孟嘗君出記,問門下諸客:「誰習計會,能為文收責於薛者乎?」馮諼署曰:「能。」
故事說到這裡,我會問學生,馮諼如何打造自己?這對你之後面試或求職有什麼啟發?
學生A:「老師,面試不能用這招啦~~」
學生B:「馮諼在最容易表現的時候不表現,但在有挑戰性的時候才表現,反差大容易被注意。」
A生和B生的回答,歸納出的觀點是:雖然面試時,不適合使用「客無能,客無好」的答辯;可是,平時默默累積,觀察形勢,然後在關鍵時刻表現自己,其實是有效的生存之道。
每次讀到馮諼這種「隱藏」自我的技巧,都會讓我想到自己第一年任教職時,內心想要表現自己,於是讓人覺得我什麼都會,下場就是很多很多的工作落到我頭上,我疲於奔命在五花八門的工作之間,對於自己最在乎的教學,反而沒能顧好。
讓自己擁有好實力,並且適度隱藏,並不是為了謙虛,一來是因為能夠在最想發揮的地方全心投入,不被太多其他事干擾;二來也是因為,「製造反差」容易讓人印象深刻。
啟示二:行動與風險
上一段提到,馮諼幫孟嘗君得到薛地人民的擁戴;替孟嘗君鞏固了政治上的地位,成為狡兔三窟的第一窟
驅而之薛。使吏召諸民當償者,悉來合券。券徧合,起矯命以責賜諸民,因燒其券,民稱萬歲。
後期年,齊王謂孟嘗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孟嘗君就國於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孟嘗君顧謂馮諼:「先生所為文市義者,乃今日見之。
馮諼幫孟嘗君收債的時候,先把欠債的人民集合起來,確認債款後,便一把火燒了債券。因為他覺得,孟嘗君可能需要這筆錢,但一個領導者,孟嘗君更需要的是「民心」。燒債券買來薛地人民對孟嘗君的感激,是一筆划算的生意。
馮諼這個奇招最後奏效了,一年後,孟嘗君雖被罷免相位,但他擁有薛地人民的愛戴作為東山再起的基礎。
這就是第一窟「焚券市義」。
接著,馮諼跑到魏國,告訴急於富國強兵魏惠王,只要重用孟嘗君,就能達成願望。魏惠王心動了,與此同時,罷免孟嘗君的齊湣王也緊張了,如果孟嘗君狹帶著超人氣跑到魏國,對齊國的安危也將帶來影響。所以齊湣王只好跟孟嘗君道歉,請他重回齊國當宰相。
孟嘗君予車五十乘,金五百斤,西遊於梁,謂惠王曰:「齊放其大臣孟嘗君於諸侯,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強。」於是梁王虛上位,以故相為上將軍,遣使者,黃金千斤,車百乘,往聘孟嘗君。馮諼先驅,誡孟嘗君曰:「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齊其聞之矣。」梁使三反,孟嘗君固辭不往也。齊王聞之,君臣恐懼,......,寡人不足為也。願君顧先王之宗廟,姑反國統萬人乎。
這就是第二窟「挾外援以自重」。
孟嘗君重登相位後,馮諼要他趁著這個時機點(齊王得聽他的),要求把國家最重要的宗廟(總統府的概念),遷到薛地。國家重鎮遷到薛地,同時也鞏固了孟嘗君的地位。
馮諼誡孟嘗君曰:「願請先王之祭器,立宗廟於薛。」廟成,還報孟嘗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為樂矣。」
這就是第三窟「立廟於薛」。
以往我講這三窟,很喜歡用「愛情三計」連結。如果今天A想要擄獲B的心,首先他(她)要從B身邊的朋友下手,收買民心,提高他(她)在B心中的地位,這就是第一計。
接著,他(她 )要設法形塑自己人氣很旺的真(假)相。例如,A假裝跟C走得很近,感覺很親密,製造B的緊張感,這就是第二計。
最後,當B對A表白,A可以要求要公開在臉書,或是見對方的朋友等等,確立自己正牌情人的地位。
不過後來上〈馮諼客孟嘗君〉,我加入了另一個概念:風險。
馮諼的三窟,因為成功而被傳頌,但這也陷入了以成敗論英雄的誤區。其實馮諼這些做法,都有風險。
我讓學生討論這幾件事情的用意、挑戰、風險,以及他們最後的決策。


從同學的討論來看,最嚴重的風險,可能是馮諼被驅逐,也有可能是孟嘗君惹來殺身之禍。
原以為學生找出風險後,會對馮諼的做法有所質疑,但他們認為,只要評估的結果,成功的效益大於失敗的風險,就值得一試。
Tags:
「本來以為,只是跌倒而已⋯⋯」—居家照顧服務,幫助年長者走出老老照顧困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老老照顧」家庭似乎隨著高齡化越來越多,但年長者照顧的問題,不該成為另一位長者的負擔。「老老照顧」反映了這個社會,對長者的支持和資源分配不足。我們期待的是,在經歷了大半輩子的努力之後,年長者應該能夠享有安穩、尊嚴和被溫柔支持的晚年生活,而不是面臨照顧其他老年人的壓力。
近十年來,隨著高齡化、少子化和各種社會發展趨勢的疊加,年長者的照顧問題浮上檯面,「老老照顧」的狀態,也逐漸進入公共話語中。所謂的「老老照顧」,是指65歲以上年長者,不僅要應對自己隨著年齡增長而來的健康問題,還要承擔24小時照顧另一位長者/失能長者的重負。
身體上的高負荷和精神層面的緊繃狀態,常使得這些年長的照顧者,處於身心失衡的邊緣。他們可能更容易罹患憂鬱、焦慮和失眠等心理健康問題。除此之外,照顧者可能因為照顧工作而無法安排個人時間,無暇參加社交和娛樂活動,導致感到孤獨和無助,與社會疏離。對於年長者而言,他們的社交資源和互動網絡本來就相對缺乏,這些內在的壓力就更容易被忽視,使得老老照顧的挑戰,在社會上長期處於被低估的狀態。
本來以為,只是跌倒而已⋯⋯
77歲的洪爺爺和72歲的洪奶奶,住在一個安安靜靜的小社區裡。他們夫妻倆有三個孩子,長女和次子都已經組成了自己的家庭,只有曾經小中風的長子與他們同住,一家三口靠著洪爺爺的豬血糕攤子,勉強的維持著生活。

大約在五、六年前,洪爺爺就發現自己身體不太舒服,下腹部常常疼痛。或許是不願意面對自己生病的事實,因此只讓醫生開止痛消炎藥應付病狀,拒絕進一步的檢查和治療。但今年初,他突然四肢無力,倒了下去。這次,醫生檢查出了洪爺爺的疝氣問題,緊急動了手術。但手術之後,身體的復原狀況並不理想,脊椎也發現了退化和磨損等問題,再加上原本就有高血壓和青光眼,洪爺爺不僅無法做生意,連生活起居都得依賴洪奶奶的照顧。從起床到進食、洗漱、上下床,生活的每一步都需要依靠妻子攙扶協助。但是,洪奶奶自己也是一個70多歲的長者了,骨質疏鬆症和膝關節病痛已糾纏她多年,加上獨自照顧著失能丈夫的壓力,不管是在體力或心理上,對奶奶來說都是非常大的負荷。「我照顧他(洪爺爺),要背、要推、要抱⋯⋯照顧得我自己都生病了,全身都在痛。我們住四樓,沒有電梯,帶他去看醫生,要找爬梯機的人來幫忙,上、下樓一趟都各要花費900元,真的太貴了,負擔不起。」洪奶奶說。提供爬梯機服務的工作人員,看到洪家爺爺奶奶處在這樣的困境中,建議奶奶尋求外部援助,她才終於在今年八月,撥打了1966申請長期照護服務。

老老照顧的窘迫,有可能發生在每個人身上
「『老老照顧』的狀況,在已經是高齡社會、即將邁向超高齡社會的台灣,的確有越來越多趨勢。」伊甸基金會的居服員督導陳紹慈解釋道,在傳統的台灣家庭中,照顧長者通常會被視為是家庭成員的責任,然而,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勞動力市場的變化、現代家庭組成的改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無法提供日常的家庭照顧。這使得許多中老年人,在自己可能也需要被照顧的情況下,仍得承擔起照顧更年長或健康狀況較差的老年人的責任。「許多家庭會陷入『老老照顧』的狀況,有幾個主要原因,一是資訊的缺乏,比方偏鄉、經濟條件較差、資訊取得不易等等,讓這些家庭可能不知道,其實有其他的管道可以提供協助;另一是傳統觀念的束縛,很多人會認為把父母親送到老人院,就是代表不孝。」

一直以來,伊甸基金會嘗試用許多不同的方式,提升一般民眾對於長照議題的認識和敏感度。因此,從都市到偏鄉,伊甸基金會在全台各地設立長照服務站、關懷據點、長照機構、日照中心、社區輔具站等實體單位,定期安排社區服務,包括訪視、弱勢長者餐飲服務等等。也透過社群媒體,例如YouTube、Facebook、Instagram和Podcast等平台,向不一樣的族群和年齡層傳播關於長照的觀念。「我們會這麼做,是因為我們知道,傳播新的觀念不容易,改變舊的觀念更是困難。就像獨自照顧洪爺爺的洪奶奶,如果不是提供爬梯機服務的工作人員建議,她可能要更久,甚至永遠也不知道自己是可以獲得幫助的。」陳紹慈說道。

除了讓大家認識被照顧者的需求之外,近年來,伊甸基金會努力將照顧的範圍,拓展到照顧者身上。「因為照顧者所承受的身心壓力是驚人的。比方他必須承受情感上的壓力,尤其是照顧親密的家庭成員時,可能會特別悲傷、無助或焦慮,在所照顧對象的健康狀況惡化時更是嚴重。」另外還有與社會隔絕、經濟壓力等等,陳紹慈也提醒道,照顧者還有很大的一個壓力來源,是自己的身體負擔:「照顧工作往往涉及體力勞動,而且是很大量的勞動,比方協助病患移動、翻身等等,在沒有接受過專業訓練的情況下,照顧者自己可能也很快就會受傷。」像洪奶奶的情況就是如此——她自己的膝蓋和骨質疏鬆的問題,就在照顧洪爺爺之後變得更加嚴重,因此,提供適當的支持和關懷給照顧者是非常重要的。這樣的支持包括提供實際的照顧服務和經濟援助,包括心理和社會支持,包括讓照顧者擁有喘息的時間。因為,只有照顧好自己,才有能力更好的照顧別人,所以伊甸基金會的努力,不僅提升了照顧者的生活品質,同時也加強整個長照體系的效能和持續性。
安享晚年,應該是我們共同期待的未來
在居服員開始協助洪家之後,洪奶奶終於感到身上的重擔減輕了一些。「他(洪爺爺)是很固執的人,又餓不得。以前我得幫他洗好澡之後再去弄飯,他會因為餓了而生氣。現在有一哥(居服員)來幫忙,我可以趁這個時候趕快去處理午餐,他一洗好就可以吃,真的覺得輕鬆很多。」不只如此,洪爺爺也非常喜歡一哥的協助。只要是一哥要來服務的日子,洪爺爺總是早早就期盼著他,不斷詢問他人什麼時候會到。另外,洪奶奶也在個管員的評估和協助下,申請了居家用的輔具,這樣即使居服員不在,她獨自照顧洪爺爺也會輕鬆一點。

「我們在評估每個家庭的狀況的時候,都是先看他們當下最緊急的需要是什麼,就從這邊開始安排。這也是我們和每一個家庭認識彼此、磨合的開始。因為我們往往在評估的過程中,就會發現家庭中還有更多需要協助的地方。我們必須慢慢地、一步步地協助家庭接納更多的服務項目,或者嘗試其他的服務方式。」伊甸基金會居服員督導說到,協助個案家庭,必須設立短、中、長程目標。以洪爺爺為例,現在他接受了沐浴、肢體關節活動這些服務,然後也申請了輔具,這屬於短程的目標,拉到中、長程來看,居服員督導更希望可以鼓勵洪爺爺出門、願意去看醫生,讓他的脊椎得到真正妥善的治療和照顧。「因為洪爺爺還蠻喜歡和居服員相處,所以未來我們也期待可以透過居服員的引導,讓他能夠走出家門,接受治療,甚至體力可以好到能夠進入我們的日照機構或社區據點,參加活動。」伊甸基金會期待著,在大家的協助下,洪爺爺和洪奶奶能夠生活得更舒適,好好享受老年生活的每一個美好時刻。

「老老照顧」家庭越來越多,老夫妻互相陪伴很美好,但年長者照顧的問題,不該成為另一位長者的負擔。「老老照顧」反映了這個社會,對長者的支持和資源分配不足。我們期待的是,在經歷了大半輩子的努力之後,年長者應該能夠享有安穩、尊嚴和被溫柔支持的晚年生活,而不是面臨照顧其他老年人的壓力。多年來,伊甸基金會投注心力,希望能夠成為年長者晚年的依靠。但我們更希望的是,有一天社會可以建立一個更友善、全面的支援系統,確保長者都能擁有一定的生活水準。這樣的系統應該涵蓋足夠的醫療照護、經濟援助、居住安排以及社交活動,減輕個人和家庭的負擔,並提升整個社會對於年長者的關懷與尊重,更進一步的,讓長者們享受他們應得的尊嚴和幸福。
伊甸基金會「老人照顧服務計畫」透過日間照顧、公托中心、關懷據點、居家服務、長者送餐服務、照顧者團體支持、照顧者資源連結等,讓長輩在熟悉的地方找到服務,也讓照顧者在專業的地方得到喘息,讓每一位長輩及照顧者一起安心、快樂地好好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