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解決南海爭端的手段,就是靠經濟魅力把東南亞國家俘虜過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二十大以後,習近平決定在外交方面撒一個大網,而這張大網的重點是東南亞國家,尤其是越南、印尼、菲律賓等南海國家。南海對沿海國家來說是塊寶地。對中國來說也是軍事上一個重要關口,特別是如果台海戰爭爆發的情況下。中美都在說服這些國家成為夥伴,這樣就形成了一種北京跟華盛頓的競爭。習近平這盤棋是否能贏呢?
以越南為例:儘管越南去年的GDP增長相當可觀,但對中國依賴性不小,去年前9個月,越中雙邊貿易額比前年同期增長了10.2%,達到132美元,佔越南總進口額的70%。中國在越南的原料和零配件的供應鏈中,是一個必不可少的一環。至於菲律賓,在能源、基礎設施等方面的需求比越南還大。僅以馬尼拉機場為例,最近因為停電,數百航班被迫取消。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東南亞國家渴望經濟發展的需求很大,而要發展,它們不僅不想跟中國樹敵,而更希望的是從北京那裡得到財政和技術上的援助。
美國的不足
隨著習近平領導的中國影響鄰國的手段呈現更多層次,美國在南海地區的努力顯得就比較單薄。美國進入南海地區,在安全的問題上,更體察聲索國的保護領海以及專屬經濟區需求,並願意為此提供軍事上的支持。而正是這個原因,美國才被菲律賓請回了軍事基地。
目前,美國正與菲律賓談判,除了提供8200萬美元,用於五個菲律賓軍事基地的修建外,還提出菲律賓開闢另外五個軍事基地供美軍使用。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和美國副總統賀錦麗(Kamala Harris)分別於去年8月和11月訪問菲律賓,並向馬尼拉政府傳遞了「如果菲律賓在南中國海遭到攻擊,華盛頓將會向菲律賓提供保護」的訊號。這客觀上回應了去年5月當選總統後,小馬可仕的表態,即他將維護國際社會就有爭議的南海問題對北京作出的裁決,並堅稱他「不會允許我們的海洋權利受到一毫米的踐踏。」
但美國在滿足南海聲索國現代化的需求上顯然大打折扣。儘管拜登啟動了印太經濟框架,但在實際的操作上,進展微乎其微。而整體上來說,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迄今為止無法拿出幾個像樣的項目系列來跟中國的一帶一路抗衡。這樣,即便在南海派飛機和軍艦來維護自由航行,給聲索國在現代化方面帶來的惠利並不多。
小馬可仕的收獲和不確定性
儘管小馬可仕這次在北京的訪問無法就南海安全的問題上,從習近平那裡得到任何許諾,但通過這次訪華,在「一帶一路」的框架下,簽署10多個協約,合作投資項目包括農漁業、基礎設施、金融、海關、電子商務、可再生能源、鎳加工、旅遊。同時,中菲雙方決定重啟油氣開發談判。而且,可以想像,習近平會指示有關部門暫時放緩建人工島的進程,以示友好。
但中國許諾項目是否能都能實現,這得看中國自己的經濟如何恢復元氣。從短期來說,取決於今年的經濟能否反彈,反彈時間多久。要知道,2023年的世界環境對中國這樣一個相當程度依靠出口的經濟來說,並不看好。換言之,習近平的大撒幣也得有前提,那就是自己的經濟得以迅速恢復。
而且,即便中國經濟沒問題,也並不等於所有項目會兌現。大概現在已經應該有人提醒小馬可仕:他的前任、前總統羅德裡戈-杜特蒂在2016年首次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時,也吹噓自己帶來了240億美元的投資承諾。但幾年後,中國承諾的投資和貸款只兌現了一小部分。
而且,即便許諾的資金到位了,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菲律賓能否巧妙地利用這個時機、引導這些項目的走向,從而加快自己現代化的進程?
在這裡不妨提一下,習近平去年11月參與的印尼的高鐵開幕式。實際上,儘管印尼的鐵路很需要現代化改造,但高鐵不是印尼現代化進程中急需的東西。而且,其造價遠超原本的估測。加之最近在高鐵試車時的事故,使這項高鐵面子工程陷入了尷尬。這對於小馬可仕來說,應該是前車之鑑吧。
-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延伸閱讀
- 日本《共同社》:時隔30年美軍可能重返菲律賓蘇比克灣,意在制衡中國
- 拜登「在中國後院出招」 ?美印跟上中國腳步,與東協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
- 二十大後南海情勢評估與分析:中共戰略已延伸到南太,東協將在中美間游移的避險策略之下
- 越南官方眼中的中共二十大:台灣有事,越南也會有事
- 北京「戰狼外交」升高恫嚇,華府智庫專家:南海恐成「中國湖」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
響應永續與健康住宅趨勢,藍圖營造邀請一同實現美好生活藍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地球暖化直接威脅人類生存,建築作為主要居住和活動場域,如何應變並尋求改變成為關鍵課題。甫在台中梧棲推出新建案的藍圖營造,便展現領先思維與前瞻視野,堅持申請綠建築及健康建築雙重認證,確保住戶享有與環境共好共榮的永續未來。
全球各國視「2050淨零排放」為共同目標之際,訴求節能減廢、生態共生、永續循環的生活趨勢,正在重新定義建築設計與建築價值,例如台灣內政部在既有綠建築標章體系下,已新增「建築能效評估系統」(BERS,Building Energy-efficiency Rating System),期許藉由明確的係數轉換和標示制度,協助改善台灣建築能源使用效率。
同時民間業者響應國際發展趨勢,也積極導入低碳永續住宅認證機制,包括關注綠化量、基地保水、水資源、日常節能、二氧化碳減量、廢棄物減量、污水垃圾改善、生物多樣性及室內環境等九大核心指標的「綠建築標章」,以及採用提倡健康飲食、降低病毒傳播風險、凝聚社區健康意識、療癒住戶心靈、重視住戶安全、全齡與通用設計、提升住戶運動動機等七大評鑑指標的「Fitwel健康建築認證」。
綠建築與健康建築雙指標,兼顧環境友善與生活品質
由於兩大機制從不同角度審視建物的節能設施與環境品質,結合在一起更能涵蓋永續生活的完整面向,所以藍圖營造基於「承擔社會責任、回應社會需求」企業經營信念,即使為了符合綠建築及健康建築的嚴謹標準,勢必衍生額外營建成本造成綠色溢價,仍堅持替位在梧棲的新建案申請雙重認證,確保住戶享有值得信賴的生活品質與永續未來。

藍圖營造建設部總經理賴以軒表示:「以前建築與營造業只談價值工程,普遍重視成本控制,如今積極打造綠建築與健康建築,是因為每間房子的生命週期,長達10、20年甚至更久,需要能夠永續傳承,讓使用者住得安心又放心」,於是決定回歸人本價值,鏈結環境生態、城市美學、資源循環等多重思考面向,興建全台中第三座住宅類Fitwel健康建築。
從藍圖營造梧棲新案基地約870坪,但大幅降低建蔽率僅34%,確實感受到重視整體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尤其主建物退縮創造了大尺度棟距,讓112戶住家能夠不受屏蔽,享有絕佳通風採光及景觀視野,並隨著留設300多坪開放式公園與行人徒步空間,等於在密集街廓中創造難能可貴的綠地與呼吸空間,可作為營造私密性的中介轉化地帶,又符合提升綠覆率、維護生物多樣性等綠建築規範。
推動梧棲「方舟計畫」 ,打造以人為本的永續住宅
接著,訴求全齡化與通用化的設計,有諸多務實機能巧藏其中,像是展現白派美學的15層樓外觀,由白色、淺灰與深灰鋪陳淨雅立面,再搭配簡練俐落線條構成,緩減建築量體帶來的視覺壓迫感,而整體外觀僅頂樓賦予特殊結構造型,也加以妥善利用安裝太陽能板,希望增加綠電自發自用比例,公共梯廳感應式燈具、電梯動力回生系統、基地保水滲透功能等規劃,提升能源使用效率。並於建築整體規劃戶戶開窗及地下室天井設計,保持空氣流通,替住戶節省能源的消耗。

當然選用的建材一樣兼顧低碳與美學兩大訴求,可以看見開放空間與行人步道舖設的淺色面飾材,具有美觀大方裝飾性之外,表面平滑不易風化有助於降低後續維護成本,鋁窗採用日系品牌氣密窗並增添5+5雙層膠合玻璃,提供防風、防噪等多重作用,加上錯層陽台設計等細節層次,兼具隔熱與調節效果,以及營造細節層次的深色或淺色磁磚,也具有隔熱、防水與呼吸調節等效果,能夠被動式(passive)替住戶節省空調能耗,讓家成為足以面對未來環境變化的永續載體。
藍圖營造建設部副總經理呂嘉哲強調:「這是一個以永續為核心的『方舟計劃』,我們邀請認同綠建築與健康建築價值的消費者,一起啟動全方位生活轉型。」
尤其梧棲往來市區的交通網絡已然完善便捷,又被台中港特區、台中精密園區、台中科學園區所圍繞,除了高產值的電子與半導體產業蓬勃發展,新興的風電產業也在地化形成供應鏈聚落,等於生活、環境與經濟的永續性都令人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