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天宮周邊為何停車爭議不斷?百年古都北港,都市計畫介於有跟沒有之間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聽到地方民意首長身兼停車拜拜服務,用「買金紙送臨停」為大家服務,實在感到痛心,倘若我們把停車蒐集點回歸到古街區外,藉由歷史軸線、古味巷弄、文化探訪、美食地圖,透過步行路線將所有景點串聯起來,讓大家進到北港的第一印象不是半路攔車,而是發現散步的魅力。
民眾元旦連假期間到雲林北港朝天宮拜拜,見路邊廣告寫停車免費但需購買金紙100元,停好車後金紙卻就地漲價變成200元,讓他心情大受影響,怒批廣告不實遭坑錢,事後貼文分享臉書《爆料公社》,讓當地數十年來老問題再度引發討論。
「停車免錢,拜拜一百」大概是從小就烙印在我腦海裡的一句話。近年來朝天宮周邊除了仍有衝到路上攔車推銷金紙的陋習外,更出現「金紙阿婆」直接在媽祖廟周邊圓環的白線伺機而動的行為——只要香客將車子一停下去,就會立馬湊上前兜售金紙,搞得就像馬路是她家開的一樣……。
面對這些每年「固定」登上新聞版面的地方陋習,坦白講——身為一名從小看到大的北港人,早就見怪不怪。每年也都聽著警察局要「加強取締」的四字箴言,卻仍在每年固定看著一樣的問題燒上新聞版面,實在令人痛心。
都市計畫介於有跟沒有之間——百年古都.北港
既使這類問題早已困擾地方多年,為何每年仍不斷上停車爭議呢?很簡單,因為媽祖廟旁的停車場根本不夠!就算有停車場,外地人也根本不知道!
北港的交通自1621年起大致分為三個時期——港口、鐵路、公路。北港從港口時代轉變為鐵路運輸時代的關鍵點在1910年代,而這也是北港鎮進入都市計畫(1913年)的重要節點,緊接著這條台灣最長壽、最賺錢的糖鐵路線直到1980年「北港捷運」(糖鐵)逐漸停駛,北港才正式進入公路時代。
然而北港朝天宮周邊的古街區,卻是在日治時期前就已陸續開發完畢且近乎飽和,無法再容納更多的公共設施——因此在1980年代公路逐漸取代了原本的鐵路運輸後,停車問題開始逐漸浮現……

至於為何我會說北港的都市計畫介於有跟沒有之間呢?很簡單,攤開1977年起死灰復燃的北港都市計畫就會發現——北港舊街區的公共設施開闢率,因為早期發展缺乏整體規劃考量及世襲私有產權關係,仍有多數未開發,更遑論停車場及大眾運輸設施,如此我們要如何期待北港的交通早晚不會出問題呢?
朝天宮「巷仔內」的公有停車場
1988年是令北港人印象深刻的一年——這年大甲媽祖不再前往北港進香、北港公有市場更慘遭祝融,兩件大事大大的衝擊了北港這個百年小鎮,爾後公有市場遷至北港聖安宮一帶,稱為「新市仔」。
2011年,慘遭祝融的百年市場以BOT方式重建完工,方才重建為具有地下停車場的綜合大樓,爾後卻因招商不利,成為北港著名的大型幽靈公設——直到2019年樓上的香客大樓導入酒店式管理,重新命名為「朝聖高悅酒店」。
「朝聖酒店停車場」這是北港朝天宮周圍300公尺唯一「正常」的停車場——距離朝天宮步行僅需10公尺,但是有人知道嗎?想必大多數的人都不知道。因為其入口位置隱身在寬度僅有4米的巷弄內,這是北港舊街區的歷史記憶,卻也是「買金紙送臨停」能如此氾濫猖獗的原因之一——標示不足、位置隱身,若不是入住酒店恐怕很難知道有這麼一個地方。
多數的「買金紙送臨停」皆為處中山路周圍,觀光客開車來北港可以很快地發現,況且北港朝天宮這個國定二級古蹟、媽祖總本山、世界三大媽祖廟的周圍,居然皆被寬度6米的計畫道路所圍繞——在既有的空間分布及後續的車本規劃,及公共設施不足的種種因素下,這樣的結局似乎早已注定。

有沒有可能,把國定古蹟還給步行
國定二級古蹟、媽祖總本山、世界三大媽祖廟的周邊,全是計畫道路是不是蠻不合理的?有沒有一個可能,我們把朝天宮周圍還給行人,讓旅客車輛進到「正常」的停車場?
這個模式我們早就試過了——在白沙屯媽祖進香期與春節假期,朝天宮周圍就會封街把道路還給行人。人山人海的人潮,總會把朝天宮周圍擠得水洩不通,倘若我們讓這種「還路」的行為延伸到每個香期、每個連假,甚至每個劃紅字的假期中呢?
中山路就像護城河一般圍繞著北港朝天宮,自從1980年代進路公路本位開始,這樣的狀況已經40年了,周邊的「買金紙送臨停」也就在都市計畫培養「懶著走」的習慣下氾濫至今。
倘若我們把停車蒐集點回歸到古街區外,藉由歷史軸線、古味巷弄、文化探訪、美食地圖,好好地將北港的文化特色展現出來,透過平均300公尺到朝天宮的步行路線將所有景點串聯起來,不要再讓大家進到北港的第一個印象就是半路攔車、買金紙送臨停,甚至是近乎詐欺式的停車拜拜。
如此,或許北港會更不一樣;而我們,一直都有發現散步的魅力。

身為一個北港人的真心告白:如何更完善的讓地方永續?
2022年是我第一次正式參與北港迓媽祖,隨著媽祖轎徒步繞著北港一圈又一圈,讓我重新認識了這個故鄉,也加深了我對於故鄉的感動——我是在新北長大的北港囡仔,這樣的經驗讓我對這塊故鄉又有了重新的認識,讓我相信北港絕對不只能成為遊子在都市苦澀生活的精神支柱,更讓我相信透過更友善的步行環境、更完善的空間規劃能夠讓北港變得更不一樣。
北港在中國醫遷校、兒童樂園……等重大建設中的美夢中,逐漸忘記「根」在哪裡;這樣的現象或許到了農曆3月19日迓媽祖時,大家才又會從夢中驚醒——想起北港最珍貴的歷史人文、宗教地位、民俗技藝,還有大家賴以為生的「香客經濟」與珍貴的人情味。
我一直很相信一件事情,在未來的國土規劃及相關的空間規劃,居住在所謂的「鄉下」是一種對於生活的選擇、是可以融入地方,並對地方做出貢獻的「共好」選擇,而這份共好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共同營造。
【一圖看懂】能源轉型新趨勢?零碳排的潔淨能源—氫能的三大優勢一次看懂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同步全球落實「2050淨零轉型」,台灣正在積極尋找各種能源轉型路徑。氫能為當前能源轉型的重要課題之一,本篇將帶您一次看懂零碳排的潔淨能源—氫能的三大優勢。
為同步全球落實「2050淨零轉型」,台灣正在積極尋找各種能源轉型路徑。氫能為當前能源轉型的重要課題之一,目前全球有超過30個國家或地區,明確制定氫能戰略藍圖,如韓國就在2019年推出氫能經濟發展路徑圖,德國則計畫投入70億歐元,將氫能視為能源發展必備的生力軍,為全球重點發展的能源課題之一。

優勢 1:終極潔淨能源
由於氫氣的使用過程,不會產生溫室氣體和其他汙染物質,燃燒後只會產生水,不會排放二氧化碳,而且能源轉換效率比化石燃料高,因而在「氫氣本身來源無溫室氣體排放」下可被視為終極潔淨能源。
因此,氫能成為綠色能源未來的重要一環,為我們走向低碳社會提供了關鍵的解決方案。透過氫能的應用,我們不僅能夠實現能源轉型,還能同時保護環境、減緩氣候變遷,為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的希望。
優勢 2:儲能能力高
氫能具有高能量密度,可以有效儲存和運輸能源,意味著氫能更適合用於高能量需求的應用,能夠遠距離運輸也是一大特點,可靈活應用於不同領域,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有利於供應能源至偏遠地區。
氫能在能量的儲存方面,可以採用氫氣、氨或合成燃料等方式,確保能源供應的穩定性。多樣化的型態使得氫能技術在面對不同能源需求和地區性挑戰時有出色的表現,是推動能源轉型的重要利器。
優勢 3:再生能源界的百變怪
相較於太陽能、風能主要使用於電力;氫能可以應用於多個領域,包括交通、工業、電力生產和暖氣等,並且可以用於不同技術,如燃料電池和去碳燃氫。
- 氫燃料電池:將氫氣轉化為電力和熱能的裝置,當氫氣進入氫燃料電池時,它與氧氣(通常來自空氣)在電化學反應中結合,產生電力、熱能和水蒸氣。除了廣泛應用於交通領域,如氫燃料電池汽車,它們以氫氣為燃料並產生電力,以驅動電動馬達。同時也用於電力生產、能源儲存和其他應用 。
- 混氫燃料:在天然氣中混入部分比例的氫氣,並作為燃料使用,目前鋼鐵業、燃氣電廠等工業使用皆引進混氫燃燒技術,台電曾指出「在每年以混氫5%運轉7000小時情況下,可減少7,130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相當於每發電一小時可減碳一公噸。」此技術為「去碳之前先減碳」的階段性任務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為落實永續發展的目標,維護環境、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成為必不可少的任務,氫能的發展便是因應這樣的使命而生。氫能作為化石燃料替代能源之一,除了能有效減少對其的過度依賴,燃燒後僅產生水的特性,也大大的減少了對環境的負擔。
現今,氫能的建設乃至於再生能源的轉型都成為全球趨之若鶩的浪潮。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