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告別13年新能源「補貼時代」,中國電動車崛起的雄心與未來挑戰

告別13年新能源「補貼時代」,中國電動車崛起的雄心與未來挑戰
Photo Credit: Getty Images / BBC New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從地緣戰略角度,發展電動車也有其特殊意義。中國電動車巨頭比亞迪(BYD)總裁王傳福提到,中國70%石油依靠進口,其中70%要經過馬六甲海峽,70%石油用在了汽車行業。「這三個『70%』會死死卡住我們的脖子,很容易被人切斷,而一個解決方案就是發展新能源,減少對石油的依賴。」

不過,阿加瓦爾提醒,補貼結束將迫使中國電動車行業進行整合,進而浮現出具有競爭力的全球領導者。他預計,從2023年起,中國電動車的增長將變得更加平緩,但其在全球新車市場的份額將繼續擴大。

在品牌上,中國汽車消費者都樂於為國際品牌支付更高溢價。但過去13年的發展,消費者對中國產電動車品牌的認可度更高。

12月22日,諮詢公司麥肯錫發布一份報告稱,一項針對2388名中國消費者的調查顯示,他們認為知名度最高的五大燃油車品牌均為外資,而知名度最高的五大電動汽車品牌,除第一名是美國車企,其餘均為中國品牌。他們中43%表示不願為國際品牌支付高於本土品牌的溢價,而這一比例在電動車車主群體中高達51%。

麥肯錫還認為,豪華車市場目前可供選擇的電動汽車較少,中國汽車品牌若想打入這一市場,仍存在三到五年的窗口期。

電動車

Photo Credit: Getty Images / BBC News

在通信和手機領域備受美國打擊的華為,也進入電動車行業,與車企合作推出新車「問界」

然而,這個窗口期也伴隨著風險。目前,汽車晶片佔整個晶片市場的11%。與傳統燃油車不同,晶片在電動車領域越來越重要。未來汽車行業會越來越嚴重地依賴於晶片供應。

美國顯然也看到這點,對晶片的禁令不斷升級。美國總統拜登在公開講話中表示,電動汽車平均要使用約3000個晶片,是非電動汽車的兩倍多。

很多中國車企進入充分競爭的國際市場,卻不得不面對美國晶片禁令的掣肘,這可能使它們在與西方同行們競爭時處於劣勢。

2022年8月,美國對向中國出口的英偉達A100和H100等人工智慧晶片出台「限芯令」。這兩款晶片雖然不直接用在電動車上,但卻對包括自動駕駛在內的人工智慧(AI)算法的訓練至關重要。

蔚來、小鵬(XPeng)、理想(Li Auto)等主要中國電動車廠都在使用上述晶片訓練算法。其中蔚來是最早宣布與英偉達A100合作的車企之一。2021年底,蔚來宣布將利用英偉達A100打造的超級計算機訓練自動駕駛。

僅兩個月後,美國進一步加強對晶片出口的管制,其中禁止向中國銷售18納米及以下的DRAM晶片、28層及以上的NAND快閃晶片、14納米及以下FinFET工藝的邏輯晶片生產工具。科泰查認為,目前影響有限,但隨著競爭加劇,美國政府可能會擴大限制的範圍。

本文經《BBC News 中文》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丁肇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