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在職場上也可能會是性別歧視的「受害者」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種種「男性和女性」的問題,也許更根本來自於我們對於男性和女性「可以做什麼」的樣貌都太有限。
文:陳妤寧
高罪率的族群特徵一向是社會上發生重大罪行時的關注焦點-犯人平常是否沉迷電玩?是否鮮少與人互動?
台灣著名精神科醫師潘建志在Facebook專頁上分享日本法務省的實証研究:無差別殺人事件 / (通り魔)的52個加害者年紀約在20-40歲之間,幾乎都是男性,無業或工作不穩定,有強烈的挫折感和自卑,沒有朋友,和家人不親近,部份有精神疾病,前科或吸毒。
我們一向認為男性在社會上比女性佔有優勢,各種需要援助的族群如「老弱婦孺」,其實說穿了幾乎等於「壯年男性以外的所有人」。不過壯年男性真的如此無堅不摧、不需要任何社會幫助嗎?經濟學人近日的一篇評論認為,如果加入經濟條件來考慮,貧窮男性的危機可能比貧窮女性來得更險峻。
在社會邊緣線,男性的入獄和自殺比例都比女性更高,在社會支持上也比女性較為疏離(例如親子關係),而在基礎教育上,男孩因為課業不及格而難以獲得成就感的問題,也比同年女孩顯著。
專門扶助街友和單親媽媽的人安基金會曾經分析,社會上提供給弱勢女性(特別是育有孩子者)援助資源較多,而女性也較男性願意對外求援,因此街友圖譜仍以男性為主。
就業問題和家庭問題,一體兩面同時襲來
可以說在貧窮的世界裡,男性的處境其實比女性更棘手。特別是在富有國家中生存的貧窮男性,在就業方面,科技取代了大量勞動人力,然而女性轉入幼保和照護部門的機會多;從製造業失業的男性,卻往往從此沒有再獲得過一份正職。
從1979年到2013年,美國的高中畢業男性的薪資水平下降了21%,但相同條件的女性薪資卻微幅上升了3%。約有1/5的高中學歷的美國壯齡男性沒有工作。
就業上的困境也造成男性在擇偶上更大的困難。
當女性傾向於選擇經濟能力更強健的男性作為伴侶,如果對方不但失業更在家無所事事、不協助打理家務,那麼對她們來說,找一個「豬一樣的隊友」還不如自己來。這就是問題所在-美國的失業男性花在家務和照顧家人身上的時間,是相同處境女性的一半,而他們也花更多時間在看電視等失意活動上。
一個男性若要成功成為家庭煮夫,不但需要自身意願的配合,也需要社會網絡的支持。關注女權的Facebook執行長Sheryl Sandberg曾分享,當她去幼兒園接自己的一雙兒女,卻發現其他母親們群聚一同談天說地,沒有人向旁邊孤身一人的爸爸搭話。
更多元的職業選擇,必須突破刻板性別印象
種種「男性和女性」的問題,也許更根本來自於我們對於男性和女性「可以做什麼」的樣貌都太有限。
中產階級的男性已經開始學習介入更多家務和育幼,藍領男性也需要了解,許多「男人做的粗活」將越來越少,而擔任照護員或美髮師,並不會損及他們的男子氣慨。
要解決藍領的就業問題,當然不可免的會討論到技職教育的改革。事實上無論是男性女性,在課業上表現不佳並不意味理應撿「別人挑剩的工作」。
在技職教育做得好的國家,例如德國,會提早鼓勵非學術型的學童轉進技職體系,但政策制定者不可忽視的是技職中不同工作的此消彼長:例如若製造業工廠持續外移、但人口老化帶來的居家照護人力需求大幅提高,那麼學校也必須隨之做出因應。回到前面所說,更重要的是減少這些工作的刻板性別印象,才能有效開拓男性女性在職業上的可能性。
學校過去對於兒童「過動」行為的壓制,也讓男孩比女孩更容易成為師長眼中的「壞學生」,若能提供他們更充分的運動遊戲,而非關他們禁閉甚至服用過動藥物,會對課業成績中下的男孩帶來更順利的成長過程。
而國中小也應該提昇男性教師的比例,讓學生認識到男生當老師就跟當消防員一樣稀鬆平常,也讓成長中的男孩在父親之外有其他可以參考的模仿對象。
本文並非要大家把失業男子都當成潛在罪犯,而是要正視社會與經濟型態的快速轉變會如何衝擊社會底層,更細緻的從不同性別討論能夠如何從職業教育和家庭分工,努力改善社會弱勢的處境。
延伸閱讀:
本文獲NPOst公益交流站授權刊登,原文在此
Photo Credit: Blowing Puffer Fish @Flickr CC BY 2.0
責任編輯:羊正鈺
核稿編輯:楊士範
Tags:
能源轉型看數字說話!臺灣成為拚進亞洲第二的淨零優等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實踐能源轉型,近年來我國再生能源的設置量已大幅成長,不僅光電和風電合計裝置容量已是2016年的7倍,今(2023)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更可望達到一成;綠電增加,能源效率亦逐年提升,能效評分已躍升亞洲第二;透過綠能優先、燃氣搭配,同時大減舊型亞臨界燃煤機組使用,空氣品質更是持續改善。為了更好的未來,臺灣將持續加緊轉型腳步,實現2050淨零願景。
再生能源成長幅度優於全球平均
依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所發布之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統計,近5年(2018-2022年,以2017年為基期)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年複合成長率為9.1%;同期臺灣的年複合成長率為21.9%,表現優於全球平均。
2023年9月我國風電與光電裝置容量達14.137GW,為2016年之7.33倍;尤其離岸風電更是在政府與民間協力下,從無到有開始建立產業鏈,累積至2023年11月已有281座離岸風機屹立於海上,裝置容量突破2GW。
風光加速布局
2022年風力發電與太陽光電發電量達142.2億度,為2016年的5.5倍,及時提供了產業界最需要的綠電,支持供應鏈的綠色與低碳轉型。

國際能效評分躍升亞洲第二
能源密集度即生產每單位國內生產毛額(GDP)所消耗的能源數量,是反映能源效率的重要指標,根據能源署統計資料,近10年來臺灣能源密集度年均改善2.9%;根據美國能源經濟學會(ACEEE)最新(2022)發表之「國際能源效率評分卡」(International Energy Efficiency Scorecard),臺灣能源效率從13名(2016)進步到世界第8(2022);亞洲僅次於日本。在整體政策(national effort)、建築、工業、運輸等四個面向的評分中,整體政策得分最高,名列全球第5;顯示臺灣能源效率持續提升,是產業與全民共同努力的成果。

空汙減排有感
透過發電結構調整、機組汰舊換新、空污改善措施,台電公司火力電廠整體空污排放量已從2016年約10.7萬公噸,降至2022年約4.2萬公噸,減少61%。近年來台電持續落實增氣減煤,不僅有助於提升發電效率,空氣品質也不斷改善,顯示能源轉型過程兼顧環境永續。

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能源轉型,不僅有助於減緩氣候變遷影響,再生能源也穩健成長,持續提升我國能源自主與改善環境品質,帶動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為整個社會經濟體系注入了新的活力。未來將持續深耕再生能源發展路徑,重點放在極大化發展光電場域、離岸風力及前瞻能源等綠電領域,搭配儲能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回應再生能源的間歇性發電特性,能源供應更穩定。同時,亦積極推動強化電網韌性的措施,透過多方努力,將如期如質達成政策目標,逐步實現能源轉型,為臺灣打造更加永續、綠色的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