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在法治頭上的刀: 黎智英案觸發第六次「人大釋法」,將如何改變香港的司法面貌?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法律界有一名言:「正義不僅要伸張,還須彰顯於人前。」然而,在人大釋法後,可料海外律師未來將難以參與香港涉及國家安全的案件,律師參與香港司法審裁的機會將受其國民身份及政治意識形態所限制,被告人選擇辯護律師及獲得公平審判的權利遭削弱,社會對香港司法的信心受重創。
文:吳婉英
2022年末,香港迎來第六次「人大釋法」。
就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違反《港區國安法》、涉嫌危害國家安全的案件中,香港政府反對黎智英聘請英國律師辯護,經三次上訴失敗後。行政長官李家超隨即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就海外律師是否能參與處理危害國家安全案件作出立法解釋,從而推翻終審法院裁決。
是次釋法對秉承普通法傳統的香港司法體系造成史無前例的打擊,亦令「人大釋法」再次引起國際關注。過去五次「人大釋法」,均指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對香港《基本法》條款作出解釋,而今次「人大釋法」,是人大常委首次解釋《港區國安法》條款。
基本上,每一次的人大釋法,都會引來香港社會的廣泛關注。香港的建制陣營視人大釋法為鞏固香港憲制基礎之舉,惟泛民主派及法律界往往批評人大釋法損害香港的法治及司法獨立。兩者之所以產生矛盾,可追溯至中國大陸和香港在法律制度上的根本差異。
中國法制與香港法制的根本性矛盾
有別於中國實行大陸法法系,香港自英殖年代便實行普通法法系(Common Law)。
在中國大陸,法律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人大常委被視為最能掌握立法意圖的機關,因而能就法律提供最具權威的解釋。根據《中國憲法》,人大常委擁有對法律的最終解釋權。然而,在普通法制度下,法律由立法機關制訂及修改,而司法審判工作則由獨立於行政及立法機關的司法機關執行,法院擁有對法律的最終解釋權。普通法一大特色是法律原則及概念由一個又一個的案例積累而成。法院審理案件並不限於取自身司法管轄區的判例,更可援引其他普通法司法區的案例作參考。
1997年7月1日,英國將香港主權移交中國,《基本法》同日正式生效,成為香港特區的憲制性文件。
香港得以沿用普通法制度,正是受《基本法》第8條所保障。根據《基本法》第80及8條,各級法院是香港的司法機關,行使香港特區的審判權,而香港的終審權屬於終審法院。不過,《基本法》第158條亦訂明,人大常委擁有《基本法》的解釋權。
第158條是這樣列明的:
人大常委授權香港法院在審理案件時,可對《基本法》關於香港特區自治範圍內的條款自行解釋,但如果法院在審件時需要對《基本法》關於中央人民政府管理的事務或中央和香港特區關係的條款進行解釋,而該條款的解釋又影響到案件的判決,在對該案件作出不可上訴的終局判決前,應由香港終審法院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對有關條款作出解釋。
在香港,人大常委對《基本法》條款的解釋凌駕於終審法院。香港特區首任律政司司長、被視為「中共護法」的梁愛詩,在 1999 年向立法會解説港府首次提請人大釋法的決定時明言: 「在普通法制度下,通常有兩種方法去令一個最終上訴法院判決的法律效力告終。第一種方法是由法院自己在另一件案件中推翻之前作出的判決;第二種方法是由立法機關去修改法律。在香港,我們有第三種方法。如果法庭的判決涉及對《基本法》條文的解釋,全國人大常委有權解釋《基本法》。這是《基本法》第158條賦予人大常委的權力。如果人大常委作出與終審法院不同的解釋,終審法院的解釋的法律效力將告終止。」

梁愛詩形容,人大有權釋法是香港特區「新憲制架構的一部份」,使中國大陸和香港兩套截然不同的法律解釋制度得以「融合」。不過,國際憲法權威、香港大學法律學院榮休教授佳日思(Yash Ghai)卻認為,人大常委的解釋權具有立法性質,與普通法下法庭裁決有矛盾,人大常委對《基本法》解釋權是《基本法》設計的缺陷,損害香港法治及司法獨立。
主權移交之後,人大常委曾五次動用《基本法》第158條賦予的權力解釋《基本法》,每次均引起社會爭議,其中三次甚至引發香港法律界人士穿黑衣遊行、表達無聲抗議。讓我們回顧這五次釋法的源起及曾引起過的爭議。
過去五次釋法與曾引發的爭議
- 第一次釋法(1999年):居港權案
主權移交不到兩年,關乎港人於中國大陸所生子女居港權問題的「吳嘉玲案」,首次觸發人大釋法。
香港終審法院於1999年1月裁定,所有香港永久性居民所生子女,包括生於中國大陸者,均擁有居港權。港府當時推算,按照終審裁決,十年內或有多達167萬人從中國大陸移居香港,對香港社會帶來龐大壓力,故考慮修改《基本法》或提請人大常委解釋《基本法》第22及24條以「解決問題」。港府最終選擇後者。人大同年六月釋法,指只有獲批單程證的香港永久居民在中國大陸所生子女才享有居港權,出生時父母仍未成為香港居民的則沒有居港權,推翻終審法院判決。
這次釋法在香港引起極大反彈。社會輿論不滿港府未有按照《基本法》第158條規定,繞過終審法院、直接向國務院提請人大釋法,打擊終審法院的權威;亦憂慮此例一開,將放任人大常委肆意釋法,干預香港司法。 1999年6月底,香港法律界發起靜默遊行,超過六百人蔘與。
人大釋法後,終審法院於1999年12月就另一宗涉及居港權問題的「劉港榕案」頒下判辭,進一步指出人大常委的釋法權力來自《中國憲法》第67(4) 條及《基本法》第158(1)條,後者賦予人大常委「一般性」而「不受約制」的解釋權,而該解釋可追溯至1997年7月1日,即《基本法》開始生效之日。
香港執業大律師、前法律界立法會議員吳靄儀曾慨嘆,終審法院在裁決中確認人大的釋法權不受任何限制,是香港法治「最徹底的投降」。佳日思亦言,終審法院在劉港榕案判辭中確立人大常委會決定有追溯力,是「去得太盡」。
- 第二次釋法(2004年):普選爭議
《基本法》第45條訂明,行政長官的產生辦法根據實際情況和循序漸進的原則而規定,最終達至普選產生。香港社會一直密切關注如何及何時達至普選。然而,中央及港府先着手處理的,卻是俗稱「廿三條」的《基本法》第23條有關《國家安全(立法條文)條例草案》立法工作。
2023資安產業日:新秀育成、跨域合作,資安培育基地在沙崙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11月24日,數位發展部數位產業署於沙崙資安服務基地舉辦「2023資安產業日」,結合產業研討、資安講堂、企業攤位展示以及互動遊戲等形式,創造資安產業與產業資安交流媒合的舞台,匯聚產官學研等領域,打開臺灣資安新氣象。
疫情後,全球數位化的腳步更加迅速,網路惡意攻擊形式也不斷翻新,對臺灣造成許多資安威脅。因此,政府將資安產業列為國家重要產業之一,2021年底於臺南沙崙啟用的「ACW SOUTH 數位產業署沙崙資安服務基地」(下稱沙崙基地),就以推動資安產業發展、提升產業資安防護能量、推動產業資安、創造資安跨域合作為核心使命,積極推動人才育成、驗測實證產業技術、跨域合作等計畫,打造臺灣指標性的資安場域。
啟用至今,沙崙基地已培育超過2300人次的資安人才、已開發23套攻防演練劇本,並協助23家次廠商完成33項次資安產品驗測。為進一步凝聚臺灣資安產業,上週五(11/24)數位發展部數位產業署於沙崙基地舉辦「2023資安產業日」,結合產業研討、資安講堂、企業攤位展示以及互動遊戲等形式,創造資安產業與產業資安交流媒合的舞台,匯聚產官學研等領域,打開臺灣資安新氣象。
2023資安產業日盛大開幕:臺廠深耕、國際肯定,見證臺灣資安領先全球。
今年資安產業日聚焦於臺灣IT(資訊科技)、OT(營運技術)領域的資安研發、供應鏈聯防、產品驗測及人才培訓等亮點成果。數產署也在開幕儀式中加入巧思,展現各界深耕資安技術、提升產業資安韌性的歷程,並透過授贈資安新秀榮譽獎狀,凸顯沙崙基地攜手產業共育新秀的不遺餘力。此外,為了促進資安產業與產業資安進一步的交流與對話,也邀集資安領域專家,分享AI協防、公私協力及CMMC等最新資安趨勢;並於主會場中透過23家攤位展示,構築產官學研之間的交流平台,促進研發技術及創新服務的產業能量流動。
開幕式的成果短講中,榮獲2023年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R&D 100 Awards的代表黃鼎傑組長表示「工控資安近年來逐漸受到產業重視,ICSentry工控資安威脅分析平台榮獲R&D 100 Awards的肯定,代表臺灣資安創新研發能量受到國際的注目與肯定。」對所有為資安產業奉獻心力的人來說,這座獎項是國際對臺灣資安研發能量的肯定,也鼓舞了在資安道路上持續努力前行的產業夥伴。綜觀今年臺灣資安的成果,數位發展署林俊秀副署長讚嘆,「臺灣資安真的是十年磨一劍。如今能夠收穫如此亮眼的成果,都是奠基於許多人多年來的共同努力,才終於走到今日這一步,真正把臺灣資安發揚光大。」
為產業注入新活力:業師領銜、接軌產業,從理論到實務的新秀實戰
不過,資安產業若要持續發展,帶來更多的創新技術及服務,後進的人才培育絕對是不可或缺的關鍵。因此,今年沙崙基地也延續去年沙崙資安新秀大賽「育才」的核心精神,辦理「2023沙崙資安新秀媒合培育計畫」,攜手產業師資,幫助對資安領域有熱忱、有興趣的新秀們找到學習的環境與資源,更上一層樓。
開幕式中,數位發展部唐鳳部長也蒞臨現場,親自頒贈今年度入選參與資安新秀媒合培育計畫的企業與同學們榮譽獎狀。授贈前,唐鳳部長也在致詞中肯定「企業出專題,學生來解題」的媒合模式。資安新秀代表陳躍心同學表示,計畫過程最特別的是接受業界導師的專業指導,不僅加深他們對資安理解,也在過程中體會到理論學習和產業實務的差異,對未來的課業學習及職涯發展都影響深遠。下午時段的新秀快講活動中,新秀們更充分展現對於資安領域的熱情、以及對業師輔導的感謝與肯定。
開幕式結束後,新秀們在「Testbed 資安應用多元展區」展出此次的專題成果,同時亦將想傳達給大眾的計畫成果資訊,透過有趣的闖關遊戲進行推廣;除此之外,現場還有「新秀成果導覽活動」,由專人詳盡地介紹沙崙計畫的發展脈絡與成果亮點,並帶領觀眾逐關導覽,深入認識不同新秀隊伍在培訓過程的點點滴滴:例如來自長庚大學資管系的「什麼時候要吃藏壽司」隊,運用叡揚資訊提供的培訓平台及漏洞檢測工具,開發出具備安全框架的「智慧安全會議室管理系統」;以及跨校組隊的「吃飯皇帝大_白飯北科大」隊,透過菱鏡提供的硬體設備進行實作,進行資安攻擊的觀測與分析,並且在專題期間偵測到一起真實的DDos攻擊。

有趣的是,分享過程中新秀們不約而同的表示,參與計畫最大的收穫是他們從一次次的挫折與困難中,領悟到實作與理論的差距。而當自己從單純解題、答題的「解題者」,進階為找到問題、解決問題的「出題者」後,他們對資安領域也產生更多熱情。另一方面,參與育才的企業導師也相當肯定新秀們的認真,他們學習過程的衝勁和態度,就是成功解題的關鍵,也期待未來沙崙基地的人才培育計畫能夠更大、更廣,為臺灣資安產業注入更多活水。
新秀人培 x 產業對話:臺灣資安的關鍵節點
開幕式時,唐鳳部長曾提到,「數位部為了彌平『資安產業』和『產業資安』的距離,長期致力於推動各項資安計畫,以期未來新的服務或需求出現時,雙方能在毫無知識隔閡的狀態下連結,最大化技術迭代的速度。」而ACW SOUTH數位產業署沙崙資安服務基地就是兩者交會的關鍵節點,不只培訓更多產業資安人才,同時挖掘更多潛在的新秀投入資安產業,也促成臺灣各界企業的相互交流,啟發越來越多的正向循環。也期許未來在數位發展部數位產業署的帶領下,沙崙基地能匯聚更多資安人才,凝聚產業資安能量,攜手產官學研朝更靈活、多元的資安未來邁進。
(數位發展部數位產業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