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疫情轉向地方性流行,「陽康」體檢商機崛起,《新華社》間接承認白紙運動終結清零

中國疫情轉向地方性流行,「陽康」體檢商機崛起,《新華社》間接承認白紙運動終結清零
Photo Credit: 中央社 via 中新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中國各地正走過感染高峰,許多患者康復後仍有胸悶、疲憊等症狀,「陽康」體檢商機趁勢而起。官媒《新華社》則撰文為政策變化「釋疑」。星媒昨天分析指出,《新華社》長文間接承認「白紙運動」逼中國政府改變抗疫思路,反映官方先前並無過渡至後清零時代的明確規劃。

專家:中國疫情正由大流行轉向地方性流行

(中央社)中國8日起將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降級為「乙類乙管」,民眾感染也不用隔離。中國防疫專家張文宏表示,COVID-19轉為乙類管理意味著染疫人數會大幅度增加,疫情正由大流行轉向季節性、地方性流行。

中國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主任、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8日在一個線上新年論壇,作出上述表示。

張文宏解釋,每種傳染病都有從大爆發逐漸進入地方性流行的過程,整體發病率也會進入相對低的水平。

他說,中國在前期對COVID-19進行了有效管控,所以進入大流行、再到地方性流行的時間點相比其他國家是延後。

他指出,中國目前正處於大流行的高峰,有些地方高峰剛過,有些地方高峰剛來,最終都要進入地方性流行。宣布COVID-19進入乙類傳染病及乙類管理,是為地方性流行做準備,也確認了COVID-19的流行率會逐次下降。

張文宏還表示,COVID-19改為乙類管理也意味著感染人數會大幅增加,如果醫療力量全部放在二級醫院、三級醫院,患者無法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得到初步處理,就會湧到二級、三級醫院,勢必會造成醫療資源擠兌。

張文宏認為,在應對Omicron上,新加坡的抗疫策略遠遠優於美國。新加坡大多數老人在Delta變異株流行期間完成了3劑疫苗接種,因此從Omicron開始,新加坡的病死率就非常低,接種過疫苗的人只有0.02%病亡,

張文宏說,「這意味著,對於大規模的傳染病,我們在醫療管理、醫療資源分布方面具有極大的探索空間」。

COVID-19康復仍有症狀,中國「陽康」體檢商機崛起

(中央社)中國各地正走過感染高峰,許多患者康復後仍有胸悶、疲憊等症狀,「陽康」體檢商機趁勢而起,有企業半月銷售額近人民幣1億元(約新台幣4.4億元),有機構估熱潮會持續至今(2023)年上半年。

陸媒《澎湃新聞》昨(9)日報導,隨著「陽康」人數逐漸增多,但許多民眾覺得康復後仍在咳嗽,有人擔心自己肺炎、還有的人覺得失去味覺、嗅覺,整體而言,患者認為篩檢回到陰性但不代表身體機能已經恢復,考慮進一步檢查,帶動各地體檢機構和醫院陸續推出「陽康」體檢套餐或新冠康復門診。

而這些「陽康」體檢套餐,項目主要針對COVID-19可能會引發的呼吸、循環、免疫系統的症狀,例如肺部CT、心臟超音波等,價格從人民幣數百元至上千元不等。

「美年健康」是一家從事健康體檢及醫療服務商,新推出的「陽康」安心檢標準款目前銷售了15萬5815件,單件529元,金額達人民幣8242萬元,不到兩週時間,收入已經近億元。

另一家機構「瑞慈醫療」公布,「陽康」體檢重點篩查版售價599元,深度篩查版售價則為999元。

報導指出,不止民間機構,很多醫院也推出了針對「陽康」人群的醫療服務,《澎湃新聞》不完全統計,全國已有多地開設新冠康復門診。

以上海為例,上海市第七人民醫院新冠康復專病門診已於本(1)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上海市兒童醫院也針對仍有咳嗽、喉嚨痛、乏力、焦慮、睡不好等兒童,開設兒童新冠感染中醫康復門診。

不止一家體檢機構表示,在眾多體檢項目中,目前肺部CT檢查需求激增;「美年健康」表示1日至6日,肺部CT檢查達到18.3萬人次,預計這個數字還會持續增長一段時間。

另還有機構表示,後續也將會針對Omicron變異株XBB,推出消化系統的檢測服務。一名體檢行業人士說,內部預估體檢機構的「陽康」套餐會熱銷到今年上半年,甚至一整年。

但上海嘉定區馬陸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副主任陳建新表示,感染後病毒會在體內繁殖,導致患者出現一些典型症狀,例如肺部滲出液不會那麼快被吸收,因此咳嗽會持續一段時間;若覺不舒服,還是建議到正規醫院進一步檢查。

上海疫情  同仁醫院急診人數達高峰
Photo Credit: 中央社
上海市長寧區衛生健康委員會官方帳號「健康長寧」 7日發布消息表示,伴隨COVID-19疫情發展,同仁醫院急診量達到高峰。圖為8日的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同仁醫院急診外觀。

上海醫院:COVID-19急診人數仍在高峰平台期

(中央社)上海市COVID-19疫情急診就診人數仍在高峰平台期,醫院急診室大廳可見張張病床,環境充斥咳嗽聲、哀號聲,單日急診量為平時工作量的3倍。

走訪位於長寧區的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同仁醫院急診大廳,現場可見擺滿病床,床上病患多為老人家,環境充斥咳嗽聲、哀號聲,醫療人員忙碌地穿梭在病床間,病床一側有表情焦急的陪病者。

上海市長寧區衛生健康委員會官方帳號「健康長寧」7日發布消息指出,伴隨COVID-19疫情發展,同仁醫院醫護人員經歷前所未有的考驗,同仁醫院急診量達到高峰,最大量1天單日超過2000人次,這是平時工作量的3倍。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副院長陳爾真7日對《澎湃新聞》表示,目前急診就診人數仍在高峰平台期,以瑞金醫院來說,急診就診人數可達到單日1200人次;發燒門診人數則有明顯下降,達到單日100人次。

陳爾真指出,重症救治情況尚屬平穩有序,三級醫療機構收治重症、危重症患者為主,輕型和中型患者分流到社區,有利於大醫院集中優勢醫療資源,展開重症患者救治工作,降低死亡率。

中國防疫急轉挨批,專家稱沒有哪國敢說準備好了

(中央社)中國官媒連日為防疫政策急轉彎引發的質疑滅火。具官方身分的專家梁萬年說,之所以在冬天而非去年夏天放寬防疫,是因為那時老人的疫苗接種還不夠;外界認為中國準備不足,他說:「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敢說準備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