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煉金術》:華人支配經濟引民怨?為何印尼與馬來西亞都曾爆發「五月暴動」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帝國煉金術:東南亞的民族主義與政治認同》作者安東尼.瑞德指出,少數華人企業家全面支配民營企業引發的民怨,是造成印尼與馬來西亞兩場暴亂的潛在主因。在這兩場暴亂中,儘管華人控有大多數的城市資本,但多數人的社群掌控了街頭與保安部隊,擁有使用暴力手段的主控權。也因此,攻擊華人財產既能提醒華人看清自己的軟肋,但是相對而言,這也是對政府或「體制」洩忿的比較安全的辦法。不過,這兩場暴亂幕後的政治動機非常不一樣。
文:安東尼.瑞德
兩次五月暴動
1998年5月13日與14日兩天,印尼發生現代史上最嚴重的暴動,都市暴民攻擊他們的華裔同胞,死了好幾百人(不過大多數死者都是搶劫商家、困在起火燃燒的建築物裡的非華人暴民),至少有180名婦女被強暴,財物損失以百萬美元計。這次暴力事件是造成蘇哈托總統垮台、隨後印尼跌跌撞撞走上民主轉型之路的一項因素。在蘇哈托垮台之後,印尼陷入一場嚴重的轉型危機,這場危機的影響至今尚未明朗。
而在整整29年前,也就是1969年5月13日,也有類似的暴動。馬來亞各地城市的暴民攻擊他們的華人同胞,焚毀華人店舖,把華人從汽車裡拖出來,殺害約170人,造成龐大財產損失。儘管華人無力反擊,但在這場前後三天的動亂中,擁有壓倒性優勢的馬來保安部隊,逮捕的華人卻比馬來人多了兩倍有餘。這場創痛是馬來西亞獨立後的重大危機,永久改變了馬來西亞社群的政治立場與關係。這兩場五月暴動震驚了全球國際社會,因為它們在國際媒體眾目睽睽之下,發生在兩個欣欣向榮的新國家核心地區。在這兩場暴亂中,統治當局的立即反應都是指責受害者,大談如何縮減華人與其他群體之間的財富差距之道。
馬來西亞這場暴亂,讓首相東姑.阿布都拉曼(Tunku Abdul Rahman)領導下原本看似安和的多元種族國度從此充滿暴戾之氣。族裔管理的重要性在一夕之間大幅提升。東姑.阿布都拉曼因信譽破產而失勢,敦.阿布都.拉扎克(Tun Abdul Razak)則於政壇崛起,開始推動「新經濟政策」(New Economic Policy,NEP),將馬國經濟重心從農業轉移到能夠創造大量就業機會的都市製造業。
「新經濟政策」為半島地區的馬來人提供一條前往城市的途徑,取得始料未及的成功。在經濟一片大好聲中,「布米普特拉」(bumiputra,指土地之子)名下資產持有率從1969年的1.5%增加到1982年的15.6%,英國人名下資產迅速銳減。但新經濟政策在教育、政府聘用、合約與執照方面顯然偏袒馬來人,造成主張永久性種族分裂的社會期待與態度。此外,新經濟政策讓那些經濟、政治影響力兩缺的族群──特別是婆羅洲的印地人與土著──更加陷於困境。
少數華人企業家全面支配民營企業引發的民怨,是造成印尼與馬來西亞兩場暴亂的潛在主因。在這兩場暴亂中,儘管華人控有大多數的城市資本,但多數人的社群掌控了街頭與保安部隊,擁有使用暴力手段的主控權。也因此,攻擊華人財產既能提醒華人看清自己的軟肋,但是相對而言,這也是對政府或「體制」洩忿的比較安全的辦法。不過,這兩場暴亂幕後的政治動機非常不一樣。
在馬來西亞,透過第一次選舉(1955年)以來確立的選舉系統,一直存在著種族權力鬥爭。鬥爭涉及的議題都是老生常談──教育、語言使用、平權措施以及這「究竟是什麼國家」的相關象徵性議題。而早在獨立以前便已建立的政黨系統,是兩大關鍵政黨的聯盟,一方是馬來貴族領導的「馬來黨」(Malay Party),一方是大企業領導的「華人黨」,此外馬來亞印度人也組黨謀求平衡。1970年代,由「民族陣線」(National Front)衍生的組織「聯盟」(Alliance)在執政後採取族裔中間路線。他們在主要是馬來人的農村選區大力支持馬來候選人以對抗伊斯蘭反對黨;在都市選區則支持華人或馬來亞印度候選人,對付比較偏左、總是以多族裔為號召、但由華人主控的反對黨。「聯盟」一旦過於傾向馬來人一邊,就會失去「華人」席次,但是倒向另一邊,或在象徵性穆斯林議題的鬥爭上落敗時,它會失去「馬來」席次。兩大關鍵政黨於是重新展開討價還價,以解決政策與權力分配問題。
在1963年馬來西亞立國之初,新加坡原為馬國一部分。儘管之後由於排除新加坡(1965年),然後逐步推動民主改革,半島地區的馬來人鞏固了他們的主導優勢,但在立國之初,他們的這項優勢並不穩固。1969年是馬來西亞排除新加坡以後舉行的第一次選舉,疲態漸露的「聯盟」在兩方面都遭到反對黨攻城掠地。儘管馬來人在東海岸地區獲得絕對的優勢,此區多數州政府落入馬來/穆斯林反對黨手中,但是雪蘭莪(Selangor)都會區政權的易手讓許多馬來人感到不安,因為馬來人的政黨似乎就要被一個華人政黨擊敗。許多人因此認為種族權力均勢已經轉變,而1969年的馬來西亞暴動就是針對這項轉變的一種直接反應。

而1998年5月的雅加達反華暴動與殺戮,以及發生在蘇拉加達(Surakarta)等地規模較小的反華事件,在類型上非常不同。這些事件與1969年發生在吉隆坡與1997年與2000年發生在斐濟(Fiji),或與發生在東歐巴爾幹半島的各種「種族清洗」事件不一樣,它們並非不同種族在鬥爭中用來刻意消滅彼此的武器。因為華人在印尼人口中占比不到2%,而相比之下,1969年的華裔人口占馬來西亞總人口的35%。大體而言,這些華人在語言與文化上非常印尼,他們被歸類為一種典型的「賤民」或「局外人」企業主類型,除了靠走後門行賄以外,他們完全沒有任何政治影響力。有人開始在精英政治遊戲中用攻擊華人的方式向各種對手示警,這種情況在1998年最初幾個月變本加厲。
Tags: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方穎豐的小夢想成就少棒之家的大志氣!安麗與棒球校長為小小球員建立以「家」為核心的棒球夢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從不會教棒球到成為少棒界的棒球校長,方穎豐憑藉著對教育的使命與對體育的熱愛,在台東成立少棒之家。這一路走來,歷經許多挫敗與艱難,幸好有各方志同道合的人支持,尤其是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十年來的贊助,讓少棒之家至今仍持續培育小小選手,在棒球的路上勇敢追夢。
談到少棒,許多人一定會立即聯想到台東,因為不少優秀的棒球選手都來自台東,其中少棒之家更可說是棒球選手的育成中心,如中華職棒統一獅的左投林詔恩、U12世界少棒錦標賽季軍成員簡紹翔。而培育無數小小球員追夢的少棒之家,背後的重要推手則是在少棒界有「棒球校長」之稱的方穎豐校長。
從事教育工作長達35年的方穎豐校長,原不是棒球專業,而是體育班的導師。因原本帶領棒球隊的教練離去,讓他因緣際會接手棒球隊。但剛開始,他才發現自己不會教棒球,連打擊都常揮棒落空。為了帶領球隊,他開始研讀棒球相關書籍,請教棒球教練、前輩,仔細、認真地觀看每一場棒球比賽。初期,棒球隊出賽常常十比零提前結束,方穎豐在球場告訴自己,「孩子在球場的每個成長階段都是重要的,我應該要對這些孩子負責任,我一定要在這紅土球場站起來。」約十年的時間,他不僅讓球隊拿到台灣區比賽的第一個冠軍,還成為球場常勝軍。

棒球是人生的縮影必須築夢踏實
對棒球如此執著,並不是因為以主流價值觀而言,棒球隊可培養孩子的團隊精神、對挫折的容忍力、強大自己的心理素養等。對方穎豐來說,棒球其實就是人生的縮影。他帶領球隊並沒有過多複雜的想法,純粹因為孩子喜歡棒球,那就讓他們好好打棒球。而棒球運動在台灣的發展又剛好有職業球隊,所以就以打到冠軍、打到職業隊作為夢想與目標。他以「築夢踏實」的精神,期望從一場場比賽中,為這群孩子建立生活的態度,面對困難、阻礙如何再站起來。
少棒之家的雛型源自張家五兄弟
為什麼會想成立少棒之家?方穎豐說到,他原先在基隆的學校服務,在偶然的機會帶隊到台東比賽,他驚豔台東的孩子打起棒球就如同他們唱歌般,個個都是天生好手,不論是球感、打擊、運動神經都非常優秀,各方面的協調性極佳。因為校長任期及家庭等因素,方穎豐請調至台東任教,之後便積極籌組棒球隊,想一圓棒球夢。
方穎豐回想,少棒之家最早的雛形來自於「張家五兄弟」。當時球隊有個阿美族的小孩張進德,擁有棒球天賦與極佳的球感,但卻因為家庭因素必須轉學,無法再參加棒球隊。於是,連族語都不會說的方穎豐,只好帶著學校裡會說族語的護理人員,一同去拜訪學生家長,想勸說張進德的阿嬤讓他繼續留在棒球隊,甚至承諾會提供張進德的三餐、住宿、球具裝備以及生活照顧等。
護士將方穎豐的承諾如實翻譯給阿嬤後,沒想到阿嬤回覆讓護士大笑說,「校長你賺到了。阿嬤說,我有五個孫子,全部都給你。」就這樣,他硬著頭皮帶回五個小孩,將校長宿舍改為兄弟五人的住所,平時除了上學、訓練外,同時提供食宿、生活起居照料。
不只是棒球隊 而是充滿關愛的「家」
方穎豐說,張家五兄弟是讓他堅持在棒球教育這條路上,一直往前走的重要因素。當時,張家大哥張進德才小學五年級,雖然球技不凡,卻有學習障礙。最小的弟弟張偉聖,也才幼稚園,正是需要有人陪伴、關心的年紀。
為照顧張家五兄弟,再加上台東學童的狀況,方穎豐開始思考,他想要的不只是棒球隊,他想要給這群孩子一個家。家不是只提供三餐溫飽,棒球訓練而己,家是有人可以輔導他們學業,照顧他們生活、關心他們的成長。所以他將棒球隊取名為「少棒之家」,讓參與球隊的學童們都一起住校,一起訓練,一起上課,他像爸爸一樣關心、照顧這群孩子的生活。
因為少棒之家給球員們的不僅是球技訓練,方穎豐如兄、如父的照顧,讓這群來自台東的棒球選手有了家的溫暖,在學習及訓練上都更加認真,日後這群選手紛紛以不凡的成績回報方穎豐的關愛。張家五兄弟中的老大張進德、老二張進龍、老三張育成以及最小的弟弟張偉聖,都在職棒的領域中有不錯的表現。方穎豐笑說,這是他有史以來投報率最好的招生,不僅一次招到五位選手,而且還有四個在職棒領域擁有傲人的成績。

「小夢想 大志氣」翻轉少棒之家的未來
少棒之家成立後,面對孩子的住宿、三餐、裝備、球具、球衣等,龐大的開銷讓方穎豐一度喘不過氣來。此時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甫成立,以「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召募公益合作夥伴,讓方穎豐看見了持續下去的希望。
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資深公關經理黃南瑄表示,安麗在三十周年慶時成立「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希望秉持著安麗以人為主、利他共好的宗旨,透過基金會幫助需要資助的團體。2013年基金會展開「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少棒之家即為第一屆頭獎的得主,因此牽起雙方的合作。

方穎豐笑說,安麗「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是他寫過最難寫的企畫案,短短6頁卻比其他機構要求的50頁還難寫。不過在安麗甄選的過程中,卻是讓方穎豐收穫最多的。他在撰寫計畫書與評審提問的過程中,逐一檢視自己有哪些沒做到,哪些可以加強,讓他在經營少棒之家時有了更多的想法,也讓少棒之家更好、更完善。
懂得感恩、惜福的少棒之家
少棒之家成立至今,方穎豐表示這是集眾人之力才有如今的成果。少棒隊球衣上繡著「惜福」二字,源自於最早支持他成立棒球隊的贊助商洪百吉先生,洪百吉不要方穎豐在球員球衣上印上企業名稱,而希望以「惜福」代替,讓孩子懂得感恩並珍惜所得一切來自眾人的力量。
十年前,安麗與方穎豐因為「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開起合作機緣。十年間,安麗的會員也陸續提供各方面的協助,例如提供營養協助,帶著孩子做營養午餐等,也由於安麗的協助,更多人看到少棒之家,瞭解少棒之家,紛紛加入資助的行列。近年,少棒之家更是安麗「愛陪伴課輔計畫」的合作對象,提供孩子課業輔導,希望孩子不僅球打得好,學業也能保持水準。
過去十年,安麗透過「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以及「愛陪伴課輔計畫」幫助弱勢的孩子,希望他們有翻轉未來的機會。未來,安麗會繼續透過多元的評審以及完善的甄選機制,針對具影響力且可持續執行的兒少專案進行合作贊助,讓弱勢孩子也能成功追夢、實現自我,擁有不一樣的未來。
◎小夢想 大志氣 追夢計畫
看更多追夢計畫故事
參與追夢計畫網路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