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農變成害農:為什麼好端端的泰國大米收購計劃會讓人民抓狂?

愛農變成害農:為什麼好端端的泰國大米收購計劃會讓人民抓狂?
Photo Credit:AP/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泰政府原以為食米能夠售出,如今生意做不成,給米農的補助就不能回本,除此之外,又因收購價錢之高,吸引鄰國農民偷運食米到泰國,假冒泰本土米賣給政府。

一年前,泰國軍隊推翻民選泰國政府,如今泰國政府忙著處理前總理盈拉(Yingluck Shinawatra)涉嫌瀆職的案件,而泰國米農仍為著生計苦惱。

泰國前總理盈拉否認瀆職指控

2014年5月,泰國前總理盈拉被泰國憲法法院判決犯濫權罪,並交出總理職位,隨後,泰國軍方任命的國會通過彈劾議案,使盈拉五年內都不得參政,泰國總檢察長並於今年2月19日,正式對盈拉向最高法院提出刑事起訴。

盈拉在5月19日接受曼谷最高法院審訊時,否認瀆職導致國家在大米補貼計劃損失逾5,000億泰銖(148.5億美元)的指控,並強調這是政治審判。

Photo Credit:AP/ 達志影像

盈拉2015年5月19日接受高等法院審訊後,接受媒體採訪。Photo Credit:AP/ 達志影像

當時,泰國反對黨和民眾,不滿盈拉執掌的為泰黨(Phak Phur Thai)政府提出的特赦法案,因這法案被視為有助盈拉兄長、前總理塔克辛(Thaksin Chinnawat)脫罪返國;而一場源自食米補貼的風波,又造成紅衫軍和反對派在2013年10月至去年4月衝突,終於軍方於5月發動政變,接管政府至今1年,預計到2016年8月才會大選。

然而,說起因是不滿補貼政策並不全面,畢竟在盈拉主政的為泰黨前,泰愛泰黨及議會對手民主黨也提出過補貼政策,畢竟沒有補貼,泰國農民種米難以回本,而本文將簡述一個惠及米農的政策,如何受政治制度左右,以及為何作繭自搏,失敗收場。

泰國2011年地區選舉議席分佈。同顏色表示該地區奪得最多議席的政黨,紅色乃為泰黨,而藍色為民主黨。某些選區的議席多於一個,所以不只單一政黨取得該選區所有議席。Photo Credit:Howard the Duck CC BY SA 3.0

泰國2011年地區選舉議席分佈。不同顏色表示該地區奪得最多議席的政黨,紅色乃為泰黨,而藍色為民主黨。某些選區的議席多於一個,所以不只單一政黨取得該選區所有議席。Photo Credit:Howard the Duck CC BY SA 3.0

盈拉履行競選承諾

泰國2011年大選,盈拉帶領為泰黨取得500席中的265席,並在與小黨結盟後,國會通過盈拉成為泰國首位女總理。她答應選民,一旦當選,政府會向米農採購食米,收購價為每公噸15,000泰銖(約487.5美元);而如果是茉莉香米,收購價更達每公噸20,000泰銖(約650美元)。

這個價錢,較上屆民主黨執政時的價錢高了4,000銖,更比國際米價高了4至5成,有用公帑取悅選民之嫌。當然,政策的客觀效果,是農民可免除中間剝削,補貼種植開支,而多出的收入則會刺激消費,推動國家經濟增長。

除了高價採購食米外,為泰黨的政綱還包括減利得稅,同時增加最低工資,吸引外資,改革議會等。

此次選票結果再次證明,泰國南北地區地分庭抗禮:南部和西部是民主黨票倉,而為泰黨最大的票源,則是東北部和北部;東北部和北部是農業重地,貧窮人口比例較高。

一切回到1998年

2001年後的選舉,是泰國政治的分水嶺。

1997年的泰國憲法修改,促進了政黨整合,也取消複數選區制(在2011年大選恢復),全國所有選區改為單一席位一票制,並結合政黨名單制。

1998年,盈拉的兄長塔克辛成立泰愛泰黨。當時農民上街示威不滿政府忽略他們,金融風暴又重創經濟,塔克辛爭取他們農民及小企業支持,訂出有利他們的政綱。

泰愛泰黨找對了路,取得東北部和北部的農民信任,讓該黨在2001年大選成為泰國第一個奪得過半數國會議席的政黨,讓塔克辛成為總理。當時政府落實政綱,例如30銖看病、農民延遲償還貸款、成立農村基金、推行「一村一特產」,每條村選出代表其特色的產品,讓農民首次感受到被政府體察的滋味。在塔克辛任內,農村貧窮率更持續下降(不過貧富差距下降有限)。

泰愛泰黨執政前,泰國政府已實行大米收購計劃(rice pledging scheme),原意是增加農民現金流,償還務農貸款給銀行。而在塔克辛年代,農民賣稻穀給政府,是在90天內以3%利息還款及贖回稻穀,如果米價較目標價低,貸款就不用償還。由於目標價較市場價高很多,政策導致政府採購大量稻穀,還動用大量公帑,計劃持續到2006年結束。

2005年,泰愛泰黨再次憑農民選票在大選勝出,奪得更多議席。2006年,塔克辛政府倒台,翌年泰愛泰黨被勒令解散,塔克辛五年內不能參選。沙馬(Samak Sunthorawet)被認為是塔克辛接班人,在2007年帶領人民力量黨(People Power Party)參選,雖再次成為第一大黨,但未獲過半議席,2008年,該黨重新推行收購計劃,收購價依舊較市價高

Photo Credit:AP/ 達志影像

一名泰國男士騎單車經過囤積稻米的廠內,照片攝於2013年。Photo Credit:AP/ 達志影像

對手也有補貼計劃,只是形式不同

2008年9月,沙馬因為主持電視烹飪節目並收取酬勞,被憲法法院裁定違憲,立即解除總理一職。同年底,泰國憲法法院裁定人民力量黨選舉舞弊,下令解散該黨,下議院選出民主黨艾比希(Aphisit Wetchachiwa)上台。

別以為反對派會抗拒食米補貼,新上台的民主黨同樣推出收入保證計劃(income guarantee scheme),表示即便在大米價格較低時,政府仍會保證米農得到固定收入,每公噸有11,000銖,差額由政府補貼。艾比希稱這計劃不會扭曲市場,財政支出也較透明,在2011年大選時,民主黨則批評為泰黨的採購食米政策,擾亂市場,抬價會削弱泰國米的競爭力,只因它們承諾,當選後,保證每公噸收入提高至12,000銖(約400美元)。

為泰黨的如意算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