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記者評〈燃燒吧!熱情社運圈不能說的秘密〉一文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Photo Credit: J. Michael Cole
翻譯:呂佩廷
編註:此文所討論的文章為上週日聯晚新的「私房新聞」系列其中一篇,在上週網路圈引起諸多爭議。此文為Michael Cole的評論,我們在文末附上其他網路上幾篇關於這個事件的各種面向的討論,希望能夠提供更多不同觀點給大家思考,以及討論的方向。
本文開始:
前些日子,聯合新聞網刊登了一篇關於社會運動的文章,煞費苦心企圖敗壞社運人士的名譽,這些社運人士已成為馬政府最大的心頭之患,這麼做,我想不過是為了新聞的聳動性,不然就是有其政治意圖。
以下的話我以前都曾說過,但在這裡,還是要再說一次:台灣的傳統新聞媒體對這個國家造成了很大的傷害。不管是做事鬆散的新聞業、腥羶色的報導,還是不了解新聞輕重緩急的記者,或是時不時地捏造部分內容。我們雖然時常讀到關於中國大陸對台灣新聞媒體的威脅(的確是需要擔心),但即使中國沒有伸出他邪惡的觸角,我們自己既有的問題就已經不勝枚舉了。
就拿最近在聯合晚報一篇關於社運的文章來說吧。讓我們看看,新聞媒體能夠做到多糟的程度。這篇名為「燃燒吧!熱情社運圈不能說的秘密」的文章表示,在過去18個月來,我們所經歷的社會動員事件,僅僅只是「交友聯誼活動」,在這,年輕的女孩子往往與她們崇拜的社運領袖發生肌膚之親。在文中,作者(本身也是一名年輕女生)敘述說,有些時候,聚在一起抗議的年輕人,當黑夜來臨時,會進入縱慾的情境,接著也寫了「潔身自愛的女孩更會相互提醒,沒事千萬別透露過自己夜宿過社運現場,否則容易無端捲入桃色風波,甚至引來莫須有污名。」
也就是說,那些參與抗議的年輕女性都沒有自我意志、純粹只是蕩婦(抱歉用了髒字),完全無法控制內心的衝動,對這些充滿吸引力的年輕領袖一點招架之力都沒有,而這些年輕領袖(或許)也只是為了吸引年輕「迷妹」而參與抗爭事件。文中的性暗示不是明眼人都看得出來。
這不是在討論基督教基本教義派所說的,如果台灣使同性婚姻合法化會有什麼樣的後果。這是一個本該要有信譽、令人值得信賴的記者,為全國四大報之一的新聞報紙寫的文章。 而且整篇報導中,這名記者連一個消息來源都未曾提及,我們所讀的,都只是傳言,僅僅是「一名學生坦言…」的道聽塗說罷了,當然也有推測,以及一堆的內容編輯,所以就我們所知,整篇文章可以說只是她想像出的作品,但很顯然對泛藍且普遍來說支持總統馬英九的聯合報編輯來說,這已經足夠了。
在過去的18個月,我一直在追這些社運新聞,同時記錄、拍攝以及撰寫相關的人事物,所以我可以告訴你,那絕對不是大家想的「愛之船」。這些年輕的社運人士,他們要面對的是惡劣的天氣、犧牲周末(有時甚至是課業),他們必須面對法院的傳喚以及警察的盾牌,但這些都是為了國家的未來而奮鬥。你覺得會有「迷妹」嗎?或著有時會發展出男女之情嗎?當然會有,但這些,也都同時在其他的工作場合、學校、政府機關,甚至新聞圈內上演著;至於親密關係,我想我和其他時常陪伴在側的學者以及律師,肯定因為太忙著把注意力放在這些唱著歌、呼喊著口號、發著傳單、或是被暴力警察揍的學生身上,所以錯過了。
聯合報文章所創造的形象,絕對不是在反映學生運動的文化與其嚴肅性。 當然,這可能只是某個渴望報導內幕新聞,卻又無經驗的年經記者所造成的結果,如果確實如此的話,那其他更資深的編輯就有責任,要求她更深入地探究真相,或是更明智地,直接拒絕採納這篇報導,但顯然他們沒有,也讓我們不禁猜想,整篇報導是否有什麼政治意圖,為了要破壞這些社會運動的形象,還是說故事內容實在太精采了,所以他們捨不得拿掉,事實如何也就不管了。
在文章發佈後不久,一位參與抗議的年輕女生曾聯絡這名記者,表示她不認同報導的內容,而這位記者接著卻將此封私人訊息公開,分享給她的朋友(我會說這絕對違反新聞專業!),隨後眾人便群起對付這位女生。 面對其他社運人士的譴責,說她污名化社會運動,這名記者回應說,這篇報導經過她的編輯修改非常多次,光標題就改過三次(儘管記者本來就沒有權決定標題),或許她是想暗示,她的報導在編輯的過程中可能被人扭曲了。在這種情況下,任何自重的記者都會要求移除署名。但當然了,我們還是要考慮一下現實的運作情形,以及一名年輕的女記者又該如何和資深編輯周旋此事。過了不久,這名記者又謙虛地表示,希望她的報導能夠跟小貓熊「圓仔」、命運多舛的黃色小鴨,或是從巴西回來的吳憶樺那些新聞,一樣被看待,好似這些新聞都同等重要。她同時也否認聯合報是跟國民黨一起在污名化這些社運人士。
不管最後到底是什麼原因,反正這名記者在社運圈的名聲已然不佳,信譽也是。聯合報也同樣如此,並且再一次地展現出,台灣的傳統新聞媒體,常常就是問題的根源之一。
本文獲作者授權翻譯,原文於此
相關閱讀:
- 燃燒吧,熱情新聞圈不能說的秘密 by 馮光遠
- 不算犯規的私房新聞,與一種不屬歧視的污名 by Albert Tzeng
- 苦勞網記者王顥中在臉書上的評論
- 苦勞網同篇文章下方的留言討論也值得一讀
Tags:
響應永續與健康住宅趨勢,藍圖營造邀請一同實現美好生活藍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地球暖化直接威脅人類生存,建築作為主要居住和活動場域,如何應變並尋求改變成為關鍵課題。甫在台中梧棲推出新建案的藍圖營造,便展現領先思維與前瞻視野,堅持申請綠建築及健康建築雙重認證,確保住戶享有與環境共好共榮的永續未來。
全球各國視「2050淨零排放」為共同目標之際,訴求節能減廢、生態共生、永續循環的生活趨勢,正在重新定義建築設計與建築價值,例如台灣內政部在既有綠建築標章體系下,已新增「建築能效評估系統」(BERS,Building Energy-efficiency Rating System),期許藉由明確的係數轉換和標示制度,協助改善台灣建築能源使用效率。
同時民間業者響應國際發展趨勢,也積極導入低碳永續住宅認證機制,包括關注綠化量、基地保水、水資源、日常節能、二氧化碳減量、廢棄物減量、污水垃圾改善、生物多樣性及室內環境等九大核心指標的「綠建築標章」,以及採用提倡健康飲食、降低病毒傳播風險、凝聚社區健康意識、療癒住戶心靈、重視住戶安全、全齡與通用設計、提升住戶運動動機等七大評鑑指標的「Fitwel健康建築認證」。
綠建築與健康建築雙指標,兼顧環境友善與生活品質
由於兩大機制從不同角度審視建物的節能設施與環境品質,結合在一起更能涵蓋永續生活的完整面向,所以藍圖營造基於「承擔社會責任、回應社會需求」企業經營信念,即使為了符合綠建築及健康建築的嚴謹標準,勢必衍生額外營建成本造成綠色溢價,仍堅持替位在梧棲的新建案申請雙重認證,確保住戶享有值得信賴的生活品質與永續未來。

藍圖營造建設部總經理賴以軒表示:「以前建築與營造業只談價值工程,普遍重視成本控制,如今積極打造綠建築與健康建築,是因為每間房子的生命週期,長達10、20年甚至更久,需要能夠永續傳承,讓使用者住得安心又放心」,於是決定回歸人本價值,鏈結環境生態、城市美學、資源循環等多重思考面向,興建全台中第三座住宅類Fitwel健康建築。
從藍圖營造梧棲新案基地約870坪,但大幅降低建蔽率僅34%,確實感受到重視整體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尤其主建物退縮創造了大尺度棟距,讓112戶住家能夠不受屏蔽,享有絕佳通風採光及景觀視野,並隨著留設300多坪開放式公園與行人徒步空間,等於在密集街廓中創造難能可貴的綠地與呼吸空間,可作為營造私密性的中介轉化地帶,又符合提升綠覆率、維護生物多樣性等綠建築規範。
推動梧棲「方舟計畫」 ,打造以人為本的永續住宅
接著,訴求全齡化與通用化的設計,有諸多務實機能巧藏其中,像是展現白派美學的15層樓外觀,由白色、淺灰與深灰鋪陳淨雅立面,再搭配簡練俐落線條構成,緩減建築量體帶來的視覺壓迫感,而整體外觀僅頂樓賦予特殊結構造型,也加以妥善利用安裝太陽能板,希望增加綠電自發自用比例,公共梯廳感應式燈具、電梯動力回生系統、基地保水滲透功能等規劃,提升能源使用效率。並於建築整體規劃戶戶開窗及地下室天井設計,保持空氣流通,替住戶節省能源的消耗。

當然選用的建材一樣兼顧低碳與美學兩大訴求,可以看見開放空間與行人步道舖設的淺色面飾材,具有美觀大方裝飾性之外,表面平滑不易風化有助於降低後續維護成本,鋁窗採用日系品牌氣密窗並增添5+5雙層膠合玻璃,提供防風、防噪等多重作用,加上錯層陽台設計等細節層次,兼具隔熱與調節效果,以及營造細節層次的深色或淺色磁磚,也具有隔熱、防水與呼吸調節等效果,能夠被動式(passive)替住戶節省空調能耗,讓家成為足以面對未來環境變化的永續載體。
藍圖營造建設部副總經理呂嘉哲強調:「這是一個以永續為核心的『方舟計劃』,我們邀請認同綠建築與健康建築價值的消費者,一起啟動全方位生活轉型。」
尤其梧棲往來市區的交通網絡已然完善便捷,又被台中港特區、台中精密園區、台中科學園區所圍繞,除了高產值的電子與半導體產業蓬勃發展,新興的風電產業也在地化形成供應鏈聚落,等於生活、環境與經濟的永續性都令人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