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指中國第二波感染高峰在5至6月之間;染疫被妖魔化,中國偏鄉老人諱疾忌醫

專家指中國第二波感染高峰在5至6月之間;染疫被妖魔化,中國偏鄉老人諱疾忌醫
Photo Credit: 中央社 via 中新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紐約時報》報導,中國日前進入為期40天的春運,數以百萬計的外來務工者返鄉過年,他們搭乘火車和長途汽車離開工業城市、建築工地和城市,脆弱的農村地區正面臨大規模的感染衝擊。此外,因COVID-19被妖魔化,農村的老人覺得染疫很丟臉,當地醫療院所幾乎不談新冠病毒。

中國多地度過首波感染高峰,專家:第二波在5月

(中央社)中國政府上(12)月開始放寬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防疫政策後染病數隨即大增,但包括北京市、河南省等多地近日紛紛宣布已度過第一波感染高峰;至於第二波高峰期,專家張文宏推斷將出現在今(2023)年5至6月之間。

綜合《人民日報》等陸媒報導,去年12月以來,中國各地經歷了COVID-19感染高峰,近日多地發布最新研判指已度過第一波感染高峰,發熱門診持續下降。

其中,河南省政府9日舉行疫情記者會指出,從社區監測數據來看,截至本月6日,河南省新冠病毒感染率為89.0%;從發熱門診數據觀察,上月19日就診人數達到高峰,之後呈現持續下降趨勢。綜合研判認為,河南省已順利度過疫情高峰,實現平穩有序轉段。

北京市代市長殷勇8日接受央視採訪時也表示,北京疫情已過了感染高峰期,「整個人群應該說在免疫能力方面已經構築起了新的能力」。下一階段要構建疫情監測預警體系,加強監測新的變異病毒,防止有變異以後可能衝擊目前已恢復正常的社會生產和生活。

重慶市衛生官員3日則在疫情記者會指出,重慶市二級以上醫療機構發熱門診及基層醫療機構發熱診室日接診人數在上月20日達到峰值,截至本月3日只有7000多人,「重慶的感染情況也可以從中得到一個直觀的判斷,感染高峰期應該已經過去」。

其他包括江蘇省、浙江省、廣東佛山、廣東惠州、四川省、海南省近日也陸續表示度過第一波感染高峰,發熱門診就診量已穩步持續下降。

對於第二波感染高峰可能何時出現的問題,中國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主任、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近日公開表示,據推斷,第二波感染高峰日期將在5至6月之間。

張文宏估計,第二波疫情中感染者的比例將為25%至50%,症狀可能會緩解。

在經濟大幅衰退以及被稱為「白紙運動」的民眾抗爭行動下,中國當局上月初終於開始鬆綁防疫措施,放棄嚴苛的清零政策,本月8月起再將COVID-19由「乙類甲管」降級為「乙類乙管」,對感染者不再實行隔離。

GettyImages-1454798162
Photo Credit: GettyImages

紐時:春節返鄉潮,中國農村面臨疫情爆發衝擊

(中央社)《紐約時報》報導,中國日前進入為期40天的春運,數以百萬計的外來務工者返鄉過年,他們搭乘火車和長途汽車離開工業城市、建築工地和城市,脆弱的農村地區正面臨大規模的感染衝擊。

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司司長焦雅輝近日對農村疫情示警,指最擔心的就是經過3年,大家今年終於可以回家過年探親,因此「有可能會出現報復性的城市人流高峰湧向農村,所以我們更加擔心農村的疫情」。

《紐約時報》9日報導,在貴州省大地村這樣的偏鄉,過去3年村民們避免了COVID-19大流行。但去年年底,政府放棄其嚴格但最終徒勞的大規模封鎖政策,各地染疫者激增,使得病毒從城市蔓延至醫療條件惡劣的貧困農村地區,只是時間問題。

報導指出,中國自本月7日開始為期40天的春運,數百萬計的外來務工者搭火車和長途汽車離開工業城市、建築工地和城市返鄉過年,脆弱的農村地區正準備迎接感染衝擊;僅數週前,北京和上海等富裕城市的醫院因疫情爆發而癱瘓,預計農村醫療保健系統也將不堪重負。

報導指出,儘管缺乏可靠的政府數據,但有跡象表明,病毒已經在農村肆意傳播,尤其是中部省份河南這樣有大量返鄉農民工的地方。

中國農村人口密度低於城市,一般認為病毒傳播速度可能較慢,但事實證明,Omicron變種病毒傳染性之強超過人口密度低的影響,尤其是親朋友好友相聚慶祝春節的時候具有高風險。

但在大地村,村內的衛生所是一座經過改建的平房,有4個房間和一個儲藏室,最多可以打點滴,但一次不超過6個人,沒有氧氣罐,甚至沒有血氧儀來檢測患者血液中是否嚴重缺氧,且5盒退燒藥庫存很快就沒了。

大地村距離最近的醫院車程要一個小時,很少有人能負擔得起人民幣50元(約新台幣220元)的車費,因此村幹部告訴生病的村民待在家裡多喝水。

中國國務院近期才發出通知,要求地方當局和中共黨員幹部統籌資源,保障醫療物資供應、提升重症救治水平以及優先照顧老年群體等措施遏制疫情。

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全球衛生高級研究員黃嚴忠說,「當人們四處流動時,我們很可能會看到農村病例激增,但農村醫療保健系統沒有能力承受快速增長的需求」。

黃嚴忠指出,「中國農村存在的許多問題都是中國醫療改革的根本性問題,不能指望在短時間內就得到解決」,國務院的措施不能有效地顯著緩解病毒在農村大肆傳播所帶來的有害影響。

在中國,城鄉醫療水準差距大,生活在農村的5億人口仍面臨從氧氣機到退燒藥等各種用品的短缺,農村衛生機構的人員配備也少得可憐。政府數據顯示,中國農村有130萬名醫師和180萬名護士,這意味著每千名人口醫護數量還不及城市的一半。

一名葛姓農民說,「鄉村醫生只是副業。醫生也得務農」,不能指望鄉村醫生醫治嚴重疾病,但他們往往是當地唯一的藥品供應者。

GettyImages-1246030566
Photo Credit: GettyImages
圖為1月6日旅客於杭州車站。

染疫被妖魔化,中國偏鄉老人諱疾忌醫

(中央社)中國放寬防疫管制疫情大爆發,醫療資源貧乏的偏鄉如何防疫備受關注,醫療訊息公眾號「丁香園」報導,因COVID-19被妖魔化,農村的老人覺得染疫很丟臉,當地醫療院所幾乎不談新冠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