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茲訪中後德國國會代表團訪台,顯示歐盟最大經濟體對中關係現分歧

蕭茲訪中後德國國會代表團訪台,顯示歐盟最大經濟體對中關係現分歧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輔仁大學義大利文系主任張孟仁指出,德國此次較高級別代表團的訪台別具意義,顯示出德國正在調整對中國和台灣的政策。中國面對台灣友好的德國肯定不是滋味,會想方設法警告德國,以市場利益相逼,德國承受不起,頂多呈現目前國會對台友好,德國企業卻「效中」的局面。

蔡英文與齊默爾曼

Photo Credit: Getty Images / BBC News

蔡英文(右)與齊默爾曼

德國國會代表團週一(1月9日)抵達台灣進行訪問。週二(10日),台灣總統蔡英文在會面呼籲德國幫助維護「地區秩序」,而北京譴責了此次訪問。

「德國和台灣是朋友」

《路透社》報導,台灣總統蔡英文在總統府與德國國會議員見面時稱,面臨「獨裁擴張」,民主國家必須團結一致。「我們期待台灣、德國和其他民主夥伴共同維護地區秩序和繁榮。」

儘管與大多數國家一樣,德國與台灣沒有正式外交關係,但德國方面正在制定一項新戰略,以更清醒的態度看待與中國的關係,以求減少對這個亞洲超級經濟大國的依賴。

台灣外交部稱,德國國會國防委員會主席齊默爾曼(Marie-Agnes Strack-Zimmermann)及自由民主黨副主席沃格爾(Johannes Vogel)率領自民黨國防、外交與人權委員會高階國會議員團在1月9日至12日訪台。

齊默爾曼告訴蔡英文,德國和台灣是朋友。

齊默爾曼還說,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為全世界敲響了警鐘。

「這就是我們來到你們的國家,來到你們美麗的島嶼的原因,對全世界說,我們作為民主國家緊密地站在一起。」

台灣《中央社》報導,沃格爾在會面中指出,雖然德國國會、政府,或是整個歐洲都奉行一中政策,但如果以武力片面改變台海現狀,或威脅使用武力,是無法接受的。

他還表示,德國自民黨黨團非常重視和平自由,這次訪問台灣就是送出一個訊號:與民主夥伴團結在一起,對抗可能的軍事威脅。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週一則表示,敦促德方有關政客切實遵守一個中國原則,立即停止與「台獨」分裂勢力勾連互動,立即停止向「台獨」分裂勢力發出任何錯誤信號。

「我們決不允許一些勢力為維繫自身霸權企圖將亞太地區再次變成地緣政治博弈的競技場。」他稱。

Chinese Premier Li Keqiang (R) meets members of the German delegation including foreign policy adviser Jens Plötner (front 2nd L), travelling with German Chancellor Olaf Scholz, at the Great Hall of the People in Beijing on November 4, 2022

Photo Credit: Getty Images / BBC News

2022年11月4日,一個龐大的德國商界代表團隨同德國總理肖爾茨訪華。肖爾茨是過去三年疫情中第一位訪問中國的西方國家首腦。

「威脅局勢」

德國國會國防委員會主席、代表團負責人齊默爾曼(Marie-Agnes Strack-Zimmermann)對《法新社》稱,這次訪問是與台灣的「團結標誌」。

齊默爾曼表示,自由民主黨的代表們將會見「來自政界、民間社會和軍方的高級人物。」

她還說,代表團將在會議中討論當前的「威脅局勢」。

自由民主黨國會議員沃格爾(Johannes Vogel)對《法新社》表示,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可能會發動類似戰爭,所以需要給台灣支持。

這兩名自民黨成員還警告,德國在經濟上不要過於依賴中國。中國是2021年德國最大的貿易夥伴。

「在經濟上依賴專制國家只會對我們不利,」齊默爾曼說,她強調了德國最近與俄羅斯的關係,在烏克蘭戰爭前,德國已經依賴俄羅斯的自然資源。

「不要讓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

台灣輔仁大學義大利文系主任、副教授張孟仁對《BBC中文》表示,「威脅局勢」指的是俄烏戰爭所產生的能源問題,以及日前中俄首腦視頻會面,會讓德國人產生聯想:是否過度依賴中國可能引發如同德國依賴俄羅斯能源的下場。

張孟仁指出,德國此次較高級別代表團的訪台別具意義,顯示出德國正在調整對中國和台灣的政策。中國面對台灣友好的德國肯定不是滋味,會想方設法警告德國,以市場利益相逼,德國承受不起,頂多呈現目前國會對台友好,德國企業卻「效中」的局面。

「要能有多大的轉變,取決於中國處理疫情的腳步。倘動作太慢,影響德國企業在中國的業務開展,有助綠黨與自民黨拿來作文章大幅度調整政策。德國目前正在印度與東南亞摸底,設法不要讓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不過,要完全放棄在中國經濟利益不太可能,第一市場大且供應鏈完整,再者,印度與東南亞的製造尚未能達到德國企業的要求。」張孟仁說。

中國和台灣國旗

Photo Credit: Getty Images / BBC News

歐洲議會前政治顧問、目前在台灣從事歐台關係研究的馮儒莎博士(Zsuzsa Anna Ferenczy)對《BBC中文》表示,歐洲以及全球各民主國家都擔心台灣的未來,乃至整個民主的未來正受到中國威權領導人日益增長的威脅,而歐洲沒有應對的應急計劃。因此,歐洲的議會代表團可以幫助更好地了解台灣的情況,認識到台灣的相關性、優勢和劣勢,並有助於成員國做好凖備。

「德國必須貫徹一項強有力的安全政策,這一政策將有助於向中國傳遞歐洲共同的信息,明確表明歐洲人有權與台灣合作。」馮儒莎表示。

不過馮儒莎也指出,德國是支持重新考慮歐盟對華關係的主要歐盟成員國之一,但在調整自身對華政策方面行動緩慢,德國政治和經濟精英在如何處理中國問題上仍存在分歧。

「德國需要在政治和經濟上重新考慮與中國的關係,但沒有就確切的路徑達成一致。」馮儒莎說。

本文經《BBC News 中文》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