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國防委員會主席史琪曼訪台:對台軍售不在討論範圍,應從經濟面避免台海衝突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德國自民黨副黨鞭佛格表示,德國國內正在、也是第一次討論對中關係的新戰略,中國在習近平領導下大有改變,各國的對中政策也必須改變,他說德國很重視的「道德義務」,就是盡可能避免台海出現軍事衝突,從經濟面向避免台海衝突這方面「德國很有能力」。
德國向來因重視與中貿易而在諸多議題上讓步備受抨擊,目前人在台灣訪問的德國自民黨副黨鞭佛格今(11)日表示,德國國內正在第一次討論對中關係的新戰略,他表示訪問團這次訪台有許多新觀點,他承諾會將這樣的觀點帶回德國的對中新戰略的討論。
由德國國防委員會主席史琪曼(Dr. Marie-Agnes Strack-Zimmermann),與自民黨副黨鞭佛格(Johannes Vogel)率領的自民黨國防、外交與人權委員會高階國會議員團在1月9日至12日訪台,為今年第一個德國訪團,也是近4個月內第3個德國國會官方訪團來台訪問。
史琪曼今日於外交部記者會上表示,訪團多數成員都是第一次訪台,「重要的不只關注我們所在的區域,亞太區域也正面臨挑戰」,她說烏克蘭戰爭打了將近一年,對德國、歐洲、甚至整個世界都是挑戰;烏克蘭局勢改變了很多,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也認為,烏克蘭戰爭開啟了一個新時代,「在這個新時代的開始,我們來到台灣,和台灣一起共享民主自由的生活方式。」
史琪曼也提到,「中國駐德大使得知我們的訪問不是很高興,但我們也不以為意。這是一個好現象,畢竟德國是一個自由國家,中國駐德大使可以表達他的意見,我們身為德國國會議員也能想去哪就去哪。」
德國國會本次訪台,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9日引述德國的歷史傷痛痛批,「台灣問題的根源恰恰是當年叢林法則、霸權主義、殖民主義、軍國主義在世界橫行,中國深受其害。德國在這方面有著深刻而慘痛的歷史教訓。」
賣武器給台灣不是討論重點,德國從經濟面向避免台海衝突
德國政府正在研擬對中戰略草案,預料將於2月中的慕尼黑安全會議後對外發布。佛格表示,德國國內正在、也是第一次討論對中關係的新戰略,他說這個「新中國戰略」應該納入經濟層面:「德國長期依賴中國市場,如何重新平衡很重要」,佛格說,理念相近夥伴應該更團結,帶來更多合作,不只與歐盟,與大西洋另一端的美國與加拿大,甚至澳洲、紐西蘭、韓國、日本的合作,都應該是德國對中新戰略的一部分。
佛格說,中國在習近平領導下大有改變,各國的對中政策也必須改變,他說德國很重視的「道德義務」,就是盡可能避免台海出現軍事衝突,從經濟面向避免台海衝突這方面「德國很有能力」,這個面向在這次訪台中也受到很大的鼓舞,他承諾會將這樣的觀點帶回德國的對中新戰略的討論裡。
不過德國經濟長期依賴中國,怎麼說服德國人因為自由民主而支持台灣?佛格透露,這是德國目前正在討論戰略的一部分,德國也討論對中國有關的壓力測試,希望對中國依賴程度更透明、以加速戰略討論的進程。佛格表示,俄烏戰爭已經改變了德國許多中小企業、特別是工業領域,大家都在重新檢討如何降低對威權國家的依賴程度、多角化經營。
被問及如果中國入侵台灣,德國是否願意對台提供武器?史琪曼表示,德國交付了價值超過2000億歐元的武器給烏克蘭,但兩岸問題沒有那麼多軍事方面的討論,反而比較多是從經濟面向討論;她表示此次訪問台灣,接觸到所有各級官員他們提出的問題從不是「希望德國賣武器」或「交付武器給台灣」,對訪團提出的問題是如何增進與台德經貿關係,以及降低對中國貿易與經濟依附的問題,「對台灣銷售武器,一直不是一個討論中的問題。」

德國國會訪團本次來台著重經濟層面交流,昨(10)日下午前往新竹科學園區參訪,被問及台灣對德國擺脫中俄依賴有貢獻?佛格表示,希望台灣與德國雙方都有更多投資,雖然個別企業想投資什麼他無法置喙,但他鼓勵德國、台灣的企業與官方,如要採購火車、飛機等應優先採購德國科技。
不過史琪曼表示,本次訪台並沒有與台積電有任何接觸。
延伸閱讀
- 不顧中國反對,德國與立陶宛國會訪團9日抵台,美智庫:今年台灣對歐中關係更加重要
- 媒體披露德國對中戰略草案:聚焦限制中國在西巴爾幹影響力,批中國侵犯人權、計畫深化對台關係
- 避免重蹈依賴俄羅斯能源的覆轍,德國嘗試降低對中經濟依賴度
- 台德互惠通關系統12日起正式啟用,法蘭克福、慕尼黑等8機場入境免排隊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核稿編輯:羅元祺
響應永續與健康住宅趨勢,藍圖營造邀請一同實現美好生活藍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地球暖化直接威脅人類生存,建築作為主要居住和活動場域,如何應變並尋求改變成為關鍵課題。甫在台中梧棲推出新建案的藍圖營造,便展現領先思維與前瞻視野,堅持申請綠建築及健康建築雙重認證,確保住戶享有與環境共好共榮的永續未來。
全球各國視「2050淨零排放」為共同目標之際,訴求節能減廢、生態共生、永續循環的生活趨勢,正在重新定義建築設計與建築價值,例如台灣內政部在既有綠建築標章體系下,已新增「建築能效評估系統」(BERS,Building Energy-efficiency Rating System),期許藉由明確的係數轉換和標示制度,協助改善台灣建築能源使用效率。
同時民間業者響應國際發展趨勢,也積極導入低碳永續住宅認證機制,包括關注綠化量、基地保水、水資源、日常節能、二氧化碳減量、廢棄物減量、污水垃圾改善、生物多樣性及室內環境等九大核心指標的「綠建築標章」,以及採用提倡健康飲食、降低病毒傳播風險、凝聚社區健康意識、療癒住戶心靈、重視住戶安全、全齡與通用設計、提升住戶運動動機等七大評鑑指標的「Fitwel健康建築認證」。
綠建築與健康建築雙指標,兼顧環境友善與生活品質
由於兩大機制從不同角度審視建物的節能設施與環境品質,結合在一起更能涵蓋永續生活的完整面向,所以藍圖營造基於「承擔社會責任、回應社會需求」企業經營信念,即使為了符合綠建築及健康建築的嚴謹標準,勢必衍生額外營建成本造成綠色溢價,仍堅持替位在梧棲的新建案申請雙重認證,確保住戶享有值得信賴的生活品質與永續未來。

藍圖營造建設部總經理賴以軒表示:「以前建築與營造業只談價值工程,普遍重視成本控制,如今積極打造綠建築與健康建築,是因為每間房子的生命週期,長達10、20年甚至更久,需要能夠永續傳承,讓使用者住得安心又放心」,於是決定回歸人本價值,鏈結環境生態、城市美學、資源循環等多重思考面向,興建全台中第三座住宅類Fitwel健康建築。
從藍圖營造梧棲新案基地約870坪,但大幅降低建蔽率僅34%,確實感受到重視整體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尤其主建物退縮創造了大尺度棟距,讓112戶住家能夠不受屏蔽,享有絕佳通風採光及景觀視野,並隨著留設300多坪開放式公園與行人徒步空間,等於在密集街廓中創造難能可貴的綠地與呼吸空間,可作為營造私密性的中介轉化地帶,又符合提升綠覆率、維護生物多樣性等綠建築規範。
推動梧棲「方舟計畫」 ,打造以人為本的永續住宅
接著,訴求全齡化與通用化的設計,有諸多務實機能巧藏其中,像是展現白派美學的15層樓外觀,由白色、淺灰與深灰鋪陳淨雅立面,再搭配簡練俐落線條構成,緩減建築量體帶來的視覺壓迫感,而整體外觀僅頂樓賦予特殊結構造型,也加以妥善利用安裝太陽能板,希望增加綠電自發自用比例,公共梯廳感應式燈具、電梯動力回生系統、基地保水滲透功能等規劃,提升能源使用效率。並於建築整體規劃戶戶開窗及地下室天井設計,保持空氣流通,替住戶節省能源的消耗。

當然選用的建材一樣兼顧低碳與美學兩大訴求,可以看見開放空間與行人步道舖設的淺色面飾材,具有美觀大方裝飾性之外,表面平滑不易風化有助於降低後續維護成本,鋁窗採用日系品牌氣密窗並增添5+5雙層膠合玻璃,提供防風、防噪等多重作用,加上錯層陽台設計等細節層次,兼具隔熱與調節效果,以及營造細節層次的深色或淺色磁磚,也具有隔熱、防水與呼吸調節等效果,能夠被動式(passive)替住戶節省空調能耗,讓家成為足以面對未來環境變化的永續載體。
藍圖營造建設部副總經理呂嘉哲強調:「這是一個以永續為核心的『方舟計劃』,我們邀請認同綠建築與健康建築價值的消費者,一起啟動全方位生活轉型。」
尤其梧棲往來市區的交通網絡已然完善便捷,又被台中港特區、台中精密園區、台中科學園區所圍繞,除了高產值的電子與半導體產業蓬勃發展,新興的風電產業也在地化形成供應鏈聚落,等於生活、環境與經濟的永續性都令人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