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籍漁工長期出海無法與外界聯繫,人權團體籲應規定台灣遠洋漁船需提供Wi-Fi

外籍漁工長期出海無法與外界聯繫,人權團體籲應規定台灣遠洋漁船需提供Wi-Fi
圖為台灣的漁民在屏東的港口將船上漁獲卸下。Photo Credit: GettyImage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人權團體近期發起連署,指出台灣在全球漁業中具領導角色,應保障漁工於海上享有使用Wi-Fi的權利。此外,台灣也確實承諾要將國際勞工組織《漁業工作公約》(C188人權公約)國內法化。根據該公約規範,船上所有漁工應能合理使用通訊設備。

台灣的遠洋漁船船隊規模為全球第二大,其中,有逾22000名漁工在台灣遠洋漁船船隊工作,多數為來自印尼、菲律賓和越南的外籍漁工。在遠洋漁船上工作的漁工,由於沒有足夠的通訊設備,可能面臨長期在海上無法與外界聯絡的狀況。因此,有人權團體發起連署,呼籲台灣政府應規定遠洋漁船需提供安全Wi-Fi供外籍漁工使用。

「全球勞工正義(GLJ-ILRF)」在聯署網站上指出,一位在台灣漁業工作的外籍漁工Nofian,在2011至2014年間,其所屬的遠洋漁船每15個月才會進港一次。當時,由於漁船上的通訊設施皆未提供給Nofian使用,使其長期無法與妻子和孩子聯絡。直至漁船到港後,他才得知其薪水並未定期匯回家中,最終妻子也另結婚嫁,並將3名子女留下。

事實上,Nofian的故事並非特例。「全球勞工正義」指出,遠洋漁工出海可能會長達十個月,而在海上期間,皆無法與外界聯絡。

因此,這份由「印尼海員同鄉聯誼會(FOSPI)」、「台灣人權促進會」、「海星海員中心(Stella Maris Kaohsiung) 」、「全球勞工正義」以及「憫研顧問 (Humanity Research Consultancy)」等團體發起的連署,便是期望台灣政府能正視此問題。

全球勞工正義表示,台灣在全球漁業中具領導角色,應保障漁工於海上享有Wi-Fi的權利。此外,台灣也確實承諾要將國際勞工組織《漁業工作公約》(C188人權公約)國內法化。據該公約規範,船上所有漁工應能合理使用通訊設備。

全球勞工正義在其發布的報告中指出,泰國已在2019年批准《漁業工作公約》,依法強制要求遠洋漁業部門的船員使用衛星通信;韓國政府則早在2016年時就宣布一項衛星通信規定,要求處在海外數月或數年的遠洋船隻,船員與漁工需能夠全天候使用電子郵件和社交網路服務(SNS)消息。

此外,中國也有一家國有企業建立「海洋衛星寬頻」(Ocean Satellite Broadband )服務,將現有衛星寬頻服務與5G技術結合,在漁船上安裝移動的Wi-Fi站點。2020年,浙江省舟山地區就有超過1350艘船舶安裝衛星寬頻設施。

全球勞工正義指出,現今的科技技術,已讓在海上提供Wi-Fi不再是一件障礙。許多在沿海和遠海航行的貨船、私人遊艇和遊輪都會在船上提供Wi-Fi。 因此,他們呼籲,各國政府應頒布立法,使Wi-Fi成為海上船員與漁工的必備項目,並與相關行業合作,提供架設Wi-Fi的資金和克服其他障礙。

中央廣播電台》報導,台灣人權促進會秘書長施逸翔表示,台灣漁船為了到英屬福克蘭群島領海進行漁撈作業,皆會配合當地法規裝設Wi-Fi並提供船員使用。由此可見,讓船員享有基本通訊權利,是船主能力所及的事情,也是本來就應納入營運成本內的部分。

宜蘭縣漁工職業工會秘書長李麗華則指出,「低軌衛星」是目前降低裝設Wi-Fi成本的解方之一。因此,船主不應以「沒錢」為藉口犧牲人權。漁業署若強制船主裝設並開放Wi-Fi的使用,將有助於改善漁工的勞權和心理健康。

去年11月25日,「全球勞工正義」、「英國憫研顧問」,以及「印尼海員同鄉聯誼會」等團體便為此議題前往漁業署拜會。

會後,漁業署在新聞稿中表示,他們認同遠洋漁船上Wi-Fi對船員的重要性,但因現階段海上網路通訊設備以及傳輸費用昂貴,漁業署將依漁業與人權行動計畫,研擬補助船主購置Wi-Fi設備每艘最高30萬元、通訊費每月8000元。預計4年總計補助設備費60艘、通訊費110艘,鼓勵船主裝設提供Wi-Fi。

漁業署表示,他們將持續推動遠洋漁船設置Wi-Fi分享給船員使用,並已要求新建漁船應符合「C188人權公約」標準,包括改善漁船生活起居、建置「外籍船員互動服務平台」供船員瞭解漁船與岸上設施資訊,以及確保薪資全額直接給付船員等。

新聞來源: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陳曉芙
核稿編輯:杜晉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