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勢力的未來(上):民眾黨的生存困境、時代力量的迷茫之旅

第三勢力的未來(上):民眾黨的生存困境、時代力量的迷茫之旅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很多人都會說民進黨花13年時間就取得執政,但從1986年創黨作為起始點,忽略1950年代以來黨外人士陸續投入的各地選舉與深耕,等於綠營花了50年取得執政、66年取得全面執政。此外,民進黨在拓展勢力的道路上,也有許多今日政黨難以複製的條件......

因為民進黨是台灣從解嚴開放黨禁以來至今為止,在台灣各個縣市深耕,並唯一成功打敗國民黨贏取執政的政黨。

很多人都會說民進黨從1986~2000年,花13年時間就取得執政。1986~2016年,花29年時間取得國會過半拿下中央全面執政,擺脫過去阿扁時代朝小野大的局面。

其實這個算法是錯誤的,因為這種算法是從民進黨在1986年創黨作為起始點的角度去看,卻忽略民進黨在創黨以前,早在黨外時代如黃信介、黃天福、康寧祥、蘇東啟、張俊宏、呂秀蓮、姚嘉文、黃煌雄、陳婉真、王拓、施明德、許信良、許榮淑、尤清、蘇貞昌、謝長廷、陳水扁、游錫堃,以上這些人從1950年代以來就陸續投入台灣各地的地方選舉,在台灣各個縣市深耕。

所以到了1986年創黨之初才能匯集不少人才,從1950~1986年可是歷經36年。

如果從1950年代開始算的話 :1950~2000年,綠營花了50年時間第一次取得執政;1950~2016年,綠營花了66年時間取得全面執政。

民進黨在拓展勢力的道路上另外有兩個特點:

1. 享有「政治受難者」光環

在美麗島事件後,施明德、姚嘉文、張俊宏、林弘宣、呂秀蓮、陳菊被判刑坐牢,但受難者家屬卻紛紛打出如「為夫出征」等口號參選,對綠營來說他們頂著爭取民主自由的「受難者」光環,得到當時乃至現在很多台灣人的認同。

2. 成為李登輝扶植的外援

民進黨在1986年創黨後,1988年蔣經國總統逝世,李登輝以副總統身份繼任總統,當時的李登輝在國民黨內地位朝不保夕,甚至引發李登輝為首、本省人為主的「主流派」,以及外省人為主的「非主流派」的「二月政爭」,對李登輝而言,急需培植一個政治盟友引為外援,而在當時民進黨就成為李登輝扶植起來的好選項。

這兩點都是目前的在野黨很難仿效的,尤其第一點,除非民進黨想自掘墳墓把異議者抓進去關,然後活著出來的人頂著「民主鬥士」的光環去參選。

民進黨選後檢討報告 陳其邁、鄭文燦說明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此外,民進黨與同時期的其他政黨,也有自身的優勢,比如:

1. 選民結構的差異性

民進黨從創黨之初的目標就很明確,那就是「打倒國民黨」、「打倒外來政權」以爭取台灣本土派選民為訴求,並且在往後數十年的選舉中不斷開疆拓土;反觀在1994年創立的「新黨」雖然主張清廉制衡、公義均富、族群和諧這些理想口號,但也以「新國民黨」自居,因而主張倡議兩岸和平統一,協商一國兩制台灣方案,其支持者本質上與國民黨的支持者有高度重疊性。

新黨雖然在1994年台北市長選舉得到42萬張的選票,在1995年參與立委選舉得122萬票獲得21席,但在黨內不斷內訌,選民結構與國民黨又有高度重疊性,導致後來的幾次大選都產生棄保效應,也讓新黨從一開始與藍綠可以鼎足而立,變成只能在政壇上苟延殘喘。

2. 論責制度遊戲規則

民進黨是以成敗論英雄的政黨,每當中央大選或地方大選大敗,黨主席及中央黨部的主管都會辭職下臺以示負責。反觀在2000年總統大選後成立的親民黨,一度勢力可以與藍綠三足鼎立,但隨著黨主席宋楚瑜一再角逐總統大選連番失利,黨內人才相繼出走,宋楚瑜成為萬年黨主席,親民黨成為了一人政黨走向泡沫化。

3. 黨內人才積極培養

民進黨從早期黨外的美麗島世代,到創黨後的野百合學運世代,人才的吸納養成一棒接一棒延續下去,很多民進黨的黨工,從助理當到議員,從議員當到立委,甚至當到市長都不乏其人。

反觀,作為百年大黨的國民黨,很多黨工當了數十年還是黨工,當了數十年的助理還是助理,人才的養成出現斷層,黨內階級無法流動,能代表國民黨出來參選也多半是自己爸爸是黨國大老的關係才能獲得提名,而不是源自自己多麼優秀獲得選民認同,也因此導致國民黨從2014以來的幾次大選連番挫敗。

現在的民進黨有很多問題,執政後也慢慢走向當年國民黨的弊病,但在批判民進黨的同時,也不妨平心靜氣看一看想一想,民進黨有哪些優點可以在台灣政壇上屹立不搖,然後擷取其優點「師夷長技以制夷」。

民進黨從黨外時代到創黨之後,花了將近66年才擊敗國民黨,不論是柯文哲的民眾黨也好還是時代力量也罷,要的是努力耕耘走過慢慢長路。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