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勝心態》:頂尖運動員的賽前儀式、考生迷信幸運物,為什麼有助於提升表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知名商業財經記者、《哈佛商業評論》執行主編丹尼爾.麥金在此書中深入爬梳最新的心理學研究成果,並採訪多位知名運動員、軍人及演藝人員,儘管他們的職業都是需要經過多年的訓練才能取得最佳成績,但他們也透露,唯有在需要拿出最佳表現的時刻能如常地展現實力,他們的能力與天賦才有機會得到認可。
文:丹尼爾.麥金(Daniel McGinn)
過去30年來,運動心理學家進行過數十項研究,探討運動員在競賽前會做些什麼,而這些研究的結論顯示:通常始終如一地執行一套例行程序的人,比沒有任何例行程序的人,表現得更好。
一些針對上場前準備程序的研究,是描述性研究。舉例來說,有一項針對跳水運動員的研究,用碼表記錄跳水運動員跳下前,在跳水板上花了多長時間;結果發現運動員跳水之前,進行的準備動作時間愈長,通常成績愈好。
這些研究有的用了「干預」,教導不使用上場前準備程序的運動員,組合出一套準備動作,再將他們使用前後的成績和對照組做對比。在描述性研究中,「干預」通常顯示學會每次做同樣事情的運動員,成績更好。
「在上場前執行精心安排的準備程序,據信是極為重要的行為方法,可幫助運動選手取得好成績。」英國溫徹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Winchester)運動心理學家史都華.柯特里爾(Stewart Cotterill)寫道,他曾針對保齡球、水球、射箭、橄欖球、標槍等不同運動的上場前準備程序的既有研究,進行後設分析研究。傳統的看法是,上場前準備程序對於沒有防守方干擾的非競爭性活動,比如罰球(籃球)或推桿(高爾夫球)尤其有幫助,因為仰賴的是技巧,且著重在成功重複運動員已經練習幾千次的機械性動作。
問題是:為什麼上場前的準備程序,會有幫助?
這個問題沒有明確的答案。
柯特里爾引用其他研究人員提出的理論和假設:例行準備程序可幫助運動員集中注意力、減少分心,有利「觸發」他們練習的動作,有助於感到樂觀、精力充沛,並處於自信的心理狀態。
這些理論都有道理,但無從證明到底是什麼機制在起作用。正如柯特里爾寫的:「總括來說,還是不清楚例行準備程序究竟起了什麼作用,應該由哪些要素組成,或者最有效的教導方式是什麼。」
上場前準備程序的幫助,不只在體育運動層面上。作家兼外科醫師阿圖.葛文德(Atul Gawande)在其著作《清單革命》(The Checklist Manifesto)中,探討過這個議題。葛文德的靈感來自飛機機師,他們的訓練是以書面檢查清單來執行飛行前後、飛行期間的活動,萬一有緊急情況,可減少意外發生率;他也描述自己如何將臨場檢查清單引進手術室。他還記錄自己拿起手術刀前,按部就班遵循同一組步驟如何改善結果。
無論是奧運體育活動還是複雜的外科手術,上場前準備程序定義中的關鍵詞是:任務相關性(task related)。葛文德在正式進手術房前所做的一切,都牽涉到即將進行的「手術」;奧運跳水選手在跳水板上所做的一切,是讓他做好「跳水」這個實際任務的準備。
史蒂芬.寇柏特在表演喜劇節目前的例行準備程序,有些部分同樣也和主持電視節目有任務相關性,如化妝和穿上西裝。
但是寇柏特按下小鈴、咬筆蓋、掌摑自己的臉、盯著牆上的某一點,又是怎麼一回事?那些動作和任務並不相關, 與上電視表演也沒有明顯關聯。
這些事項,或許當成一種儀式會比較恰當,也就是每次以同樣方式做的事。請注意,所有的上場前準備程序,都可稱為「儀式」,因為每次都以相同方式進行;但並非所有儀式都可稱為「例行準備程序」,因為儀式包含與任務不相關的動作。
頂尖職業運動員,也有自己的賽前儀式
美國職籃巨星勒布朗.詹姆斯(LeBron James)就有一大套具任務相關性的上場前例行程序,包括暖身投籃、纏繃帶、冰敷雙腿,但他有另外一套複雜的賽前儀式,是隨著職業生涯逐漸演變而來的。2010年時,包括:在美國國歌唱完之後,用手指組成3——3——0的數字(他的家鄉俄亥俄州阿克倫鎮的區域碼),和14名隊友一一來個獨特的握手或碰拳,接著請裁判給他一顆比賽用球,以便在跳球之前輕輕地摩擦,最後將滑石粉灑向記錄台桌子旁的空中。
現代棒球界最有儀式感的球員,可能是1980年代及1990年代擔任三壘手(大多是在紅襪隊)的韋德.波格斯(Wade Boggs)。他每次比賽前會吃雞肉,每次內野練習要接117顆滾地球,如果是夜間比賽的話就會在賽前傍晚5點17分準時做打擊練習;雖然他不是猶太人,但在走向本壘板打擊時,會在泥土地上刮出一個詞:chai,希伯來語的意思是「生命」。
運動儀式十分普遍,甚至現在的電動遊戲都容許玩家自己創造的選手,除了有客製化設計的身體特徵(包括身高、膚色、髮型),還能指定特定的賽前儀式。在我兒子最喜歡的電玩遊戲《NBA 2K16》中,現成的賽前儀式包括激勵觀眾的動作(如捶打胸膛),做出保齡球或棒球投手擺動手臂的準備動作,或是頭頂籃框支柱。
儀式的效用就跟上場前準備程序一樣,並沒有令人信服的科學解釋。一般人覺得儀式有鎮定或安撫作用。大部分人認為儀式可減輕焦慮感,只是不清楚為什麼;有些人認為儀式可在不確定的情況中,給人一種支配掌握或自我效能的感覺。
「穩定可靠的例行程序,會給人的心理能量養成一種習慣狀態,有助擊退情緒的支配。」知名部落格作家梅森.柯瑞(Mason Currey)寫道,他在《創作者的日常生活》(Daily Rituals)一書中蒐羅了偉大作家與思想家的每日作息清單。
Tags:
AI驅動行銷新境界!微軟聚焦Copilot探究人工智慧創變行銷新動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行銷人應該把最關鍵的時間,投注在真正有價值的工作,但是在過去,多數行銷工作者卻總感覺時間不夠用!進入AI時代,人工智慧大幅改變行銷模式,想知道如何利用生成式AI提升行銷決策與執行效率?微軟與INSIDE POSSIBLE合辦AI社群聚會「智勝未來 行銷再進化:AI助攻企業開啟客戶新旅程」,第一手解密行銷結合AI的使用情境,讓所有行銷人智慧工作、智勝未來!
身為行銷決策者或在第一線作戰人員,是否感覺永遠被時間追著跑?總希望有三頭六臂,同時要發揮創意靈感,又要兼顧數據洞察的雙軌能力,提升自家品牌的各種行銷成效;甚至行銷部門被賦予扮演業績助攻手,創建嶄新的顧客旅程、提供個人化行銷溝通,進而幫助品牌招攬新客、喚回舊客,挖掘更多潛在商機。
然而,要達到上述情境價值,行銷部門卻總覺得使不上力!原因為何?仔細觀察現在行銷成員的工作模式,可以發現行銷成員當前遭遇到幾類困境:
- 數據分析---進入MarTech時代,行銷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和精力彙整數據分析,並且還要進一步洞察數據來優化決策
- 創意內容製作---需要不斷產製吸引消費者的內容,而且要同時兼顧創意與成效
- 多通路行銷---通路碎片化,行銷人需整合及管理多個渠道的行銷活動以觸及更多潛在顧客
- 廣告成效優化---伴隨數位廣告成本逐年增長,以及行銷資源越來越少,必須以有限預算轉換最高投資報酬率
- 因應變化的韌性--市場及消費者需求變化速度越來越快,擬定準確的行銷決策更具挑戰
上述難題,我們為什麼可以清楚得知?這些內容,其實我們也是運用生成式AI,透過精準提問來得知相關解答。另外,為了佐證資料正確性,從這些回覆的參考資料來源,我們也從調研報告,確實找到幾項真實的數據。
像是HubSpot最新發布的《行銷狀態報告》(The State of Marketing 2023),裡面就提到,平均行銷人員每天花多6小時在手動工作,相信如果能善用數位工具,甚至是AI解決方案的行銷人員,他們的策略效率一定能贏過那些仍然沒有使用的群體。
翻轉行銷日常!微軟示範Copilot如何成為行銷人的絕佳助手
上述討論在在可以發現,現在行銷人員面臨的難題是相當多面,並且隨著技術的發展,這些難題也將會更為複雜。AI,正是能輔助行銷人克服難題、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增長行銷成效的解方之一。
根據Gartner的報告預測到2025年,所有組織當中,大約會有75%的行銷職能將會結合人工智慧,過往生產型的工作,將會轉行變成更具策略性的活動。意味將有越來越多的企業,會在這一兩年積極把人工智慧導入到內部組織的行銷流程,從策略擬定到落地執行,以更敏捷且以數據為基礎的方式,來應對未來的商業挑戰。
另一方面,進入注意力破碎加上媒體分眾化時代,根據統計現代人每日平均接觸達4,000則廣告訊息,平均注意力時間剩下8秒。對行銷人而言,根據消費者輪廓進行明確地分眾,並且因應不同分群,設計出最適合的溝通內容以達到精準行銷,這些都能開始藉由AI提供輔助。
像是Dynamics 365 Customer Insights根據顧客過往的搜尋、互動、交易等行為數據,透過AI及機器學習的運算,找出產品喜好、平均購買量、以及顧客終身價值等具有價值的見解;搭配具有相似購買模式的其它顧客經驗這類洞察資料,藉此建立起個人化的顧客旅程,在對的時間、對的通路提供預測性的產品推薦。AI能幫助品牌在不同檔期實踐精準行銷,也讓行銷人可透過分析儀表板追蹤成效,有助於行銷策略的優化。
對此,微軟攜手INSIDE將在12月15日,於台北艾麗共同舉辦INSIDE POSSIBLE AI社群聚會,以「智勝未來 行銷再進化:AI 助攻企業開啟客戶新旅程」為主題,從數據洞察、媒體廣告創意、決策效率、乃至於AI衍生的著作權等多維度議題切入,提供行銷領域工作者,一場充滿實戰應用的知識饗宴。
本次活動議程,邀請KPMG安侯企業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數位創新服務的林大中,帶來第一手最新2024行銷趨勢;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整合長李致緯、安然科技執行長嚴中健,將分別從媒體廣告提案成功變現,以及行銷打造全新顧客旅程扮演業績助攻手等主題,剖析如何運用AI工具結合預測受眾輪廓、尋找潛在顧客的具體方式。
另一方面,微軟代表的相關講者,會從不同構面演繹AI的使用情境。台灣微軟首席營運長陳慧蓉希望翻轉行銷長的思維,講解如何從不同角度理解AI、結合AI;台灣微軟技術專家林毓忻將說明Copilot的重點功能,重塑行銷人的過往工作模式;台灣微軟法務副總經理廖怡苓則從法律議題著手,探究創意工作使用AI生成內容需注意的規範。
不論您是企業C-level決策層或第一線作戰人員,只要渴望掌握最新MarTech行銷應用趨勢、以及希望知道怎麼運用AI,讓工作達到事半功倍,這場「智勝未來 行銷再進化:AI 助攻企業開啟客戶新旅程」將是揮別2023、放眼2024的交會時機,最重要的一場行銷盛會。


活動資訊
名稱:智勝未來 行銷再進化:AI 助攻企業開啟客戶新旅程
時間:2023/12/15(五)13:30-16:00
地點:台北艾麗酒店5樓 楓柏廳(110台北市信義區松高路18號)
活動名額數量有限,點此立刻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