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siness of Fashion & 麥肯錫:2023全球時尚與精品商業報告摘要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The State of Fashion(2023)》是太精彩的報告,有許多值得深入探討的細節,無論是適切理解世界上的重要潮流、各區域特殊的經營現況還是長期的內部資源分配策略,老話一句,都會是立足亞洲或是台灣的企業主,或是有志於此的專業人士重要的知識彈藥。
文:無鴉片評論
Business of Fashion是世界上時尚與精品首屈一指的商業媒體:創辦人Imran AMED出身傳統策略顧問龍頭麥肯錫(McKinsey),在十年前帶著對時尚、精品、織品、零售的信心與熱情,離職創辦。
至今BOF是我看過最具有洞見的商業媒體,舉凡局勢分析、個案拆解,執筆鏗鏘有力。除了先前提過的貝恩顧問報告,若對此產業有興趣,我強烈建議將BOF列為新知來源。
這次的2023年報告於2022年最後一週釋出(全檔連結在此),是BOF與麥肯錫的協力之作。此篇文章是我個人的摘要,我將條列我認為重要的關鍵資訊,並且跳過BOF對於企業領導人,如中東最大的精品銷售渠道Chalhoub Group 、美國輕奢品牌如Coach與Kate Spade母集團Tapestry的專訪內容等。
由於我個人感興趣的的主題不見得符合不同讀者的偏好,看完這篇若有興趣,依舊推薦讀者閱讀原文報告。
那我們開始吧。
2023最關鍵的策略方向:未知下韌性的不同樣貌(Resilience in the Face of Uncertainty)
不同於過去兩年,全球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已經不再扮演商業中的風險角色。在疫苗施打率大幅拉高以及弱化的病毒強度下,跨國境的旅遊重啟,不只刺激消費者重新進行消費,流暢的物流系統諸如供應鏈(Supply Chain Strategy)路徑以及出貨量級都逐漸復甦,部分甚至已經達到疫情前的水準,使2022前半年產業表現強勁。
然而,2022年2月爆發的俄烏戰爭卻成為新的經濟風險:這個因為地緣政治而起的重大事件,除了短期內造成的戰亂、難民問題,俄羅斯與烏克蘭作為能源供給的重大供應與轉運者,也不再能夠提供穩定的天然氣資源,原物料、能源等作為企業的固定成本也自然成為營運壓力。
長期影響不僅於此:飆高的能源價格同時也拉抬了民生所需花費,讓世界大型經濟體諸如歐洲、北美受到直接的通膨衝擊(Inflation)。連帶而來的經濟緊縮,也直接反應在消費者對於購物的選擇上:即便炫耀性以及定價極高端的精品消費客群,僅是從「多買」變得「少買」;然而被歸類為一般消費品的時尚、織品消費客群,則有可能進入負成長。若想知道這兩種類型的企業定位違和,建議閱讀舊文〈時尚與精品不是同義詞:企業營運的定位策略(Positioning)〉。
簡而言之,BOF 與麥肯錫提出的 2023 年關鍵預期數據如下:
- 全球主要大經濟體GDP成長率預期分別為歐洲1%;美國1.5%;中國5-7%
- 全球精品產業(Luxury Industry)成長率約為5-10%
- 個別市場精品產業成長率則為歐洲3-8%;美國5 - 10%;中國9-14%
- 全球非精品之時尚產業(Non-Luxury Fashion)成長率約為2-3%
- 個別市場非精品時尚產業成長率則為歐洲-4-1%;美國1-6%;中國2-7%

值得一提的是,其他較小但是成長強勁的市場,諸如開發中市場東南亞,亦或是成長紅利未減,同時又受惠於原物料價格飛漲的中東市場,都將有不俗的表現。
產業經營者對於自我品牌是否要定為為「精品(Luxury)」還是「時尚(fashion)」,或許亦可以從經濟萎縮時期的市場驅動力進行策略性考量。
大盤緊縮:全面審視現有訂價與生產策略
總體經濟造成的營運壓力下,BOF與麥肯錫提出幾項策略供企業自處。以下將以所需時間以成效顯現的速度為軸進行摘要。
- 因應毛利壓力:收益項&成本項需雙管齊下
根據BOF與麥肯錫對企業主的調查顯示,產業為了因應原物料上漲的成本問題,以及消費者因為通膨而轉變的消費模式,為了維持毛利率水準,收益項與成本項分別都必須調整。以銷售面而言:
- 低價格彈性之經典款項,將增高定價(Revenue Up)確保利潤空間
總體而言,精品與時尚產業為了維持獲利能力,將會適度把通膨成本轉嫁給消費者。尤其廣受消費者喜愛以及具有品牌忠誠度的經典類項,由於價格彈性對比其他品項較低,有較高的加價空間。根據問券,約有75%的受訪企業將加價。
- 高價格彈性之入門與特殊款項,將降價刺激消費,以確保清倉
較不受到消費者待見的特殊款項以及存貨量過高的基本款項,則將會以折扣方式在節慶大量出清,刺激消費者消費,以減少積壓的存貨成本。
同理,為了確保企業策略的一致性,以生產面而言,如下:
- 減少總產品類項,以降低生產營運成本
維持多量的產品線,雖然提供目不暇給的選擇,然而過多的產品對於生產線的要求過高。在減少營運成本的目標下,企業應該適度減少產品類項。必要時亦可以挪移營運資源至低成本類項,用以兼顧生產量級與成本控制。
- 重尋低價或是在地供應鏈,拉快出貨生產週期
總體而言,目前採購以及出貨的時間週期約為18週。然而,由於原物料上漲造成的運輸成本,重新找尋更低價或是更靠近銷售市場的供應鏈夥伴,將是生產面的主要方向。目前已有眾多企業主考慮,重新與供應鏈夥伴議價或是重尋合作對象。
- 審視銷售通路,必要時候外包
不少時尚與精品企業擁有不同類型的銷售渠道,然而,維持銷售渠道的成本也可能是一筆支出。就算是自營電商,此種相較而言成本較低的選項也還有改善空間。若不介意品牌與渠道的形象矛盾,出貨與倉儲外包給第三方平台公司,如電商物流平台Amazon也是一個選項。
關於倉儲管理以及通常時裝的生產與採購週期,可以從舊文〈營運與行銷的關鍵節點:時裝周不只潮,它可是門好生意〉中,理解時裝產業裡各產品類項的基本營運模式。而為什麼品牌形象有可能與數位通路互斥,也可參考另文〈精品電商的板塊挪移:品牌形象與數位轉型的兩難選擇〉。
基本營運之外的長期投資:永續為首,元宇宙為後
除了上述企業必須及時調整的中短期策略,精品與時尚企業,針對長期而言的投資策略也有方向上的基本共識。而其中,永續性(Sustainability)與元宇宙(Metaverse)值得借鏡。簡而言之,如下:
- 永續性之所以劇烈影響企業營運,在於極端氣候造成的原料供應問題
精品、時尚與織品產業最重要的供貨地,在2022年遭遇眾多因極端氣候而起的自然災難。巴基斯坦洪災、4次巴西洪災、印巴熱浪等,不僅造成織品原物料供應困難,災害造成的基礎建設破壞,如電力、水力、交通等更加劇了供貨在量與質的短缺問題;就更別提災害後人力資源難以快速填補,使許多現有的供應鏈路徑無法穩定維繫。企業有更直接的誘因更換或是尋找現有原物料的綠色替代品。
- 元宇宙依舊在初始發展階段,目前尚不是企業主要著眼之重大投資
Tags:
感受空間的魔幻,讓自己好好被感動一番——當我們走入齊柏林空間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齊柏林空間最新特展《覓城》,以「候鳥視角」探訪城市的肌理,訴說一座座城市的美麗與哀愁。齊柏林空間自2019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見山》、《逐岸》、《映河》三檔展覽,累積近6萬人次參觀。
「城市,總是無怨無悔,接納來自四方的人,概括承受各種夢想。人與城,由無數自我構成;人與城,心跳同步,緊緊連動。」
吳念真在展覽預告片中,以溫暖樸實的配音,邀請大眾走進齊柏林空間特展《覓城》(The City, The Flâneur ),透過齊柏林導演的攝影作品,以「候鳥視角」飛越山巒,探索一座座城市的肌理,亦從嶄新的俯瞰視野,發現家鄉城鎮潛藏的心跳脈動。
城市,是人們共同生活的地方,包容形形色色的日常風貌。在本次齊柏林空間《覓城》特展中,觀者不僅能欣賞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的作品,更可看見作家鄧九雲、設計師張溥輝、攝影師陳敏佳、社會學家李明璁等協同創作者,透過自身的觀察與詮釋,與齊導的攝影作品展開對話,並再次交織出不同風貌的故事。




在齊柏林空間展場中,閱讀齊導與協同創作者拍攝的一幀幀影像、深深刻下的一字一句,拼湊美麗島嶼的城市輪廓,一種美的感受在這個空間升起,讓觀者不禁感嘆與敬佩。當人們習於低頭、幾乎時時刻刻浸淫於數位虛擬世界,卻仍有一群人願意撐起一座齊柏林空間,以實體展覽的渲染力帶給觀者感動,背負重現齊導的攝影之夢、訴說山河海城市的故事、喚起人們對土地的重視等使命⋯⋯究竟是什麼帶給他們動力,讓這群人願意在淡水老街的古蹟洋房中亮起齊柏林空間的燈,持續為世人帶來感動的光火?
「當人們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透過空間策展,將意念傳達給觀者
「我發現,每一個人都會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
故事始於 2017 年,一場空難讓齊柏林導演離開了我們。當時齊導的親朋好友決定舉辦攝影特展,讓感念齊導的民眾能前往追思,短短三週便累積了將近十萬人參觀。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執行長萬冠麗回憶道,在齊柏林追思特展上,許多來觀展的民眾都會在影像作品前駐足許久,「觀眾看著齊柏林作品的眼神,到現在我都還記得。人們在齊柏林的每一幅作品中看見熟悉的、或不熟悉的台灣,以及尋找自己的家。」
萬冠麗接著說起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開端。「許多觀眾以為齊柏林就是電影《看見台灣》的導演,事實上齊柏林在空中拍攝25年,他是一個堅定且堅持的空拍攝影師,累積了大量尚未面世的攝影作品。所以他離開的時候,我們深深覺得應該要讓他的作品被更多人看見,更重要的是看見齊柏林鮮為人知的那面——他的努力、他的熱情、他對工作的執著。」
齊柏林「為土地請命、為環境發聲」的遺志,以及25年對空拍堅持不輟的熱情,促成後人成立「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更感動了8,052位共建人慷慨支持,遂有了齊柏林空間作為基金會夥伴的基地。自2018年成立開始,基金會便持續整理齊柏林遺留的數十萬張空拍影像紀錄、進行數位典藏的任務;此外,也有系統地策劃不同主題的實體展覽,讓齊柏林的影像能量得以更深刻的傳達給世人。
「候鳥的人返航必經之地」——齊柏林空間選址淡水
許多人好奇的是,為什麼齊柏林空間選擇落腳淡水?萬冠麗表示,當時為尋找一處空間足夠、方便抵達、可承租的地點,一路找到了位於淡水老街的現址。巧合的是,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董事長歐晉德透露,淡水一帶的古色古香,正是齊柏林最喜歡的地方風光。
「齊柏林曾經和我說過,當他從海平面要飛回台北,映入眼簾的就是淡水小鎮。淡水,就是齊柏林每次返航進入台北市的轉折點。」
「這或許就是冥冥之中,齊柏林要帶我們來的地方。」歐晉德曾如此對萬冠麗說。
齊柏林空間最終於淡水老街落地,行人散步至此,首先可見一道白色的「燈・山」牆。遠觀可見仿若雪山的層巒疊嶂,近看則可發現牆上鑄刻著齊柏林空間共建計畫的8,052名贊助者姓名。這道共建牆的一磚一瓦,象徵民眾齊心守護環境的力量,亦是齊柏林空間要訴說的目標。
在齊柏林空間裡,還有一群深受齊導感動、願意付出行動的人,那就是展館服務志工。對他們而言,齊柏林空間是傳播環境教育意義的場域,也是讓志工能身體力行、貢獻影響力的所在。
例如導覽志工周明德、陳錦雪分享,儘管淡水對於台北市地區民眾或其他縣市遊客來說地處偏遠,但人們因為感念齊柏林導演的精神、又或是喜愛齊導的空拍作品,總是不辭辛勞,願意舟車勞頓來到淡水,在齊柏林空間慢慢地走、靜靜地看、細細地體會。而實體展場的魔幻能量,在細膩的攝影作品包圍、志工娓娓道來的故事之下,於焉展開,觀者唯有親身走入才能明白。


「我們班叫做齊柏林」——讓環境教育的種子飛入心中吧
齊柏林空間自 2019 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四檔展覽,分別為《見山》、《逐岸》、《映河》、《覓城》,策展脈絡依循齊柏林生前提過的「山-海-河-城市-人」的方向,將齊柏林留給世人的大量空拍影像,於不同主題的策展計畫中正式公開,讓民眾從多種視角再次看見美麗台灣。
為了好好運用影像訴說土地的故事,齊柏林空間的每次策展,可不只是將影像陳列,事前必須有數位典藏的龐大工程支持,接著挑選作品,讓每一幀影像都能更有系統性、有故事性地被看見,向觀者傳達隱藏的意念。用心的策展民眾有目共睹,其中,2021年度特展《映河》更獲得德國紅點、日本Good Design、台灣金點等國內外設計大獎肯定。
除了獲得獎項青睞,齊柏林空間的環境永續精神,也吸引企業共同倡議。2020年底,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與全家便利商店合作,以公益零錢捐的方式,啟動「齊柏林空間・環境教育基地營」計畫,預計五年內邀請一萬名學生入館參觀學習,讓環境教育往下扎根。
在眾多走進齊柏林空間的學校團體中,特別讓萬冠麗印象深刻的是來自新竹市的竹光國中。由於竹光國中的學生可以為自己的班級取一個名字,因此有某一班級的學生便決定取名為「齊柏林班」。那天,「齊柏林班」來到齊柏林空間參訪,導師對於學生們的專注不禁感到驚喜——
「外頭熙熙攘攘的淡水老街這麼的吸引人,我以為孩子們會坐不住。但是我看到他們專注於欣賞作品、享受影像美景的神情,以及不捨環境被破壞的感嘆⋯⋯那種質樸而真實的反應,令我驚訝而感動,也更加覺得環境教育是不能等的。我很慶幸自己帶他們進入齊柏林空間,在心裡種下一顆種子。」


「讓空間去感動你」——從看見到行動,喚起人人心中的齊柏林精神
儘管齊柏林空間啟用不到一年,就遇上了2020年疫情大爆發,但疫情不只帶來危機,也帶來改變的可能性。萬冠麗分享,當時有YouTuber做了一集淡水旅遊節目,將齊柏林空間列入約會行程,沒想到因此吸引了許多年輕人來參觀,讓原先多以青壯年齡層民眾為主的齊柏林空間,擁有更多年輕族群的投入。而這也讓萬冠麗第一次強烈感受到,數位傳播與實體空間的合作效應。只不過,數位傳播的力量雖然不容小覷,但實體展覽空間仍有它存在的必要性。
「走一趟展覽空間,是會對你有所影響的。實體展場的溫度、影像策展的震撼,它會影響你的視覺,影響你的思維,影響你的心。必須透過這種方式,人們才會放在心裡面,才能真的開始感同身受去做一件事情。」
萬冠麗認為,打造一個空間讓人們進入、感受、體驗,才能創造數位載體所沒有的感動,進而促成實踐的可能。「所以,其實齊柏林空間成立的最大目的,是讓人們可以來這裡,能夠看見、認識、瞭解,最後才能夠有所行動。」

25年的空拍生涯,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了10萬張底片、50萬張數位照片及1,000小時影片等大量影像素材。而看見·齊柏林基金一方面進行工程浩大的「數位典藏」,一方面經營齊柏林空間做實體展覽、環境教育,為的就是延續齊導遺志,讓影像持續發揮力量,貫徹「永續、札根、傳承、志業」的使命。
萬冠麗形容,數位典藏就像是「下水道工程」,是人們看不見,卻極度重要、不可或缺的基礎建設;而齊柏林空間的存在,就是讓數位典藏的影像得以「被看見」,讓整理後的作品匯聚成河,讓感動流進人們心中,進而啟發人們為環境努力。
行過山、踏過海、飄過河,接著我們走進城市,走進《覓城》展覽中,跟隨齊柏林導演如候鳥一般的眼光,在原先所習慣的一切之上翱翔,發掘過去不曾見過的城市樣貌。
展覽時間|2022.12.28-2023.秋
展覽地點|齊柏林空間(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316-1號,得忌利士洋行後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