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美國副國安顧問博明:台灣在地協力者散布北京認知戰,荒謬內容「像臭豆腐一樣臭」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博明警告,北京已經投入數十億美元發展「統戰工作」與「認知作戰」,而中共的技巧在台灣「已經取得一些成功」,他從台灣新聞媒體、私人談話都聽到「美國把台灣當棋子、準備把台灣烏克蘭化」的言論,與北京的宣傳有點像。
前美國副國家安全顧問博明(Matt Pottinger)今(12)日在政大演講,指出北京的認知戰已在台灣取得一些成功,他在台灣新聞媒體和私人談話中聽到「美國把台灣當棋子,準備把台灣烏克蘭化」、「台灣加強防禦的能力是挑釁」等言論,和北京的宣傳有點像,但若真正思考這些言論,荒唐的邏輯不攻自破,「荒謬的氣味,就像台北夜市的臭豆腐一樣臭」。
博明為美國前新聞記者及美國海軍陸戰隊軍官,曾赴台灣學習中文,於川普執政期間主張對中國採取強硬立場,與美國前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同在2021年被中國制裁。博明現為美國智庫「保衛民主基金會」(Foundation for Defense of Democracies)中國項目主席,應亞太堅韌研究基金會邀請訪台,今在政治大學「社科30x指南政策論壇─驚濤駭浪中的自由:台灣準備好了嗎?」活動以華語發表演說,並與前參謀總長李喜明與談。
透過假訊息和媒體,中共宣傳戰已在台灣取得成功
博明指出,中共是政治鬥爭的高手,所採用的技巧「老辣而熟練」;中共會耐心而系統地培養台灣和美國的商業領袖、學者和媒體人,誘使他們以符合北京的方式影響當地的民選代表和公民。北京會對這些有影響力的人物,隨時進行獎勵與懲罰,根據他們的表現,提供或封斷商業機會和官方通道。
博明說,中共還會利用新技術破壞民主,特別是網路社群媒體;他進一步指出,中共散佈假訊息往往先隱藏消息來源,再透過推特和短影片散播假訊息,並利用網路機器人、網紅、和不透明的演算法擴大影響,也會誇大歪曲一些消息、削弱社會信任。博明說,這些技巧使中國政府更能夠掌控敘事,使某些人物甚至民主制度看起來「低效無能」,反而「將專制主義打扮得十分誘人」。
博明警告,北京已經投入數十億美元發展「統戰工作」與「認知作戰」,而中共的技巧在台灣「已經取得一些成功」:
「我在台灣見識新聞出版物,並從私人談話聽到一些言論,與北京的宣傳有點像,比如『美國把台灣當棋子、準備把台灣烏克蘭化』,還有『普亭入侵烏克蘭是對北約長期存在的一種刻意理解的回應』,根據這種邏輯,台灣加強防禦侵略的能力是挑釁的,當你面對這樣的言論,正當的去思考的時候,這樣的邏輯不攻自破。」
博明指出,如果這樣的言論出現在韓國,像是「如果韓國放棄國防,也許朝鮮會饒了我們」;又或者在以色列提倡與伊朗保持友好關係,這些都是不可想像的。博明說,這類的說法無論在台灣、韓國、以色列都一樣荒謬、站不住腳,「很難想像這些論點對台灣會有什麼幫助,但很容易看出他們能幫助北京達到其目的」,他也說,「一旦你對北京的認知戰有所警覺,這些荒謬的氣味就會像台北夜市的臭豆腐一樣臭。」
習近平不魯莽,開戰主要是「對戰爭代價的誤判」
李喜明在對談環節詢問博明,中國對台灣抱持著「一個中國」的幻想,讓台灣人只有統一或開戰兩條路可走,如果解放軍決意開戰,台灣有什麼方法去威嚇?
博明指出,習近平不是一個魯莽的賭徒,開戰主要是「北京對戰爭代價的誤判」,博明說,戰爭的主要原因是樂觀,這反映不只在威權主義,也在民主國家裡,領導人認為戰爭能達到外交達不到的目的,就很容易誤判戰爭。
博明說,俄羅斯總統普亭(Vladimir Putin)以為烏克蘭戰爭幾天就能贏,但現在戰爭已經打了快一年,是歐洲二戰以來最糟糕的戰爭;博明強調,「如果沒有一再明確的告知北京他們的誤判,就無法威嚇中國。」
中國增長的野心不僅限於台灣,美日歐挺台意願升高
如果台海發生危機,美國保衛台灣的決心多大?博明表示,美國對中國的態度過去五六年改變非常多,這是民主、共和兩黨少數共同支持的事情;美國眾議院這週剛通過一個對中委員會,投票時有上百個民主黨人支持,顯示美國對於台灣的支持正在增長。
博明說,台灣不只是一個好的民主國家,在戰略上也非常重要,他說如果你看中國軍事教條、解放軍手冊,很多都提到北京兼併台灣下一步會透過禁運、封鎖讓日本經濟停擺,日本最近也越來越意識到「中國增長的野心不會僅限於台灣」,日本副相麻生太郎日前就表示,對台攻擊戰火將波及日本,若開戰將加入保護台灣的行列;博明說,最近許多來台的歐洲訪團也有這類的觀點,保護台灣的意願和決心,在很多地方都在成長,都是支持台灣的。
李喜明問及,博明曾任白宮官員與國家安全副顧問,美國印太司令部(USINDOPACOM)或美國政府是否有軍事介入台海戰爭的方案,博明則回應「是的,也不只一個方案」,但他指出不能再說太多細節,但準備工作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
李喜明則表示,美國軍方預測中國攻台的「2027窗口」必須嚴正以待,但任何軍事行動都與中國能力有關,等中國已有全面入侵台灣的能力,會以脅迫的方式逼台灣投降。
延伸閱讀
- 美智庫2049計畫研究所主席薛瑞福:2024總統大選前,中共讓台灣人「對未來沒希望」的心理戰不間斷
- 美智庫兵推2026共軍犯台結果美日台慘勝,強調台海戰爭絕無「烏克蘭模式」的空間
- 李喜明《臺灣的勝算》:面對虎視眈眈的共軍,如何以弱擊強?答案就是「以小制大的不對稱戰略」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核稿編輯:翁世航
最新發展:
-
若開戰美將摧毀台灣半導體?前美國安顧問歐布萊恩:只有中共會毀台 2週前
-
美國去台化、白宮毀滅台灣計畫?外交部警告:中國操作「疑美論」接近選前會愈多 3週前
-
「打台灣不如騙台灣」:學者預告未來3年,中共將全力對台發動「疑美論」認知戰 1月前
-
蔡正元稱白宮有「毀滅台灣計畫」,外交部:消息來源是俄羅斯代理人,呼應中國對台認知戰 1月前
-
英國西敏寺基金會:台灣人對媒體的信任低於警察和宮廟,2024大選前須嚴防假訊息 1月前
-
美空軍上將警告:希望我是錯的,但我直覺認為美中2025年可能因台灣爆衝突 2月前
-
日本國防戰略大改變應對台海有事,台灣須提出自己的印太戰略 2月前
-
台灣會變地雷島?地雷在台灣反登陸作戰扮演什麼角色?火山布雷系統一篇看懂 2月前
-
拜習會後更多共機和軍艦擾台,只是演給布林肯看的「不給糖,就搗蛋」大戲 2月前
-
楊渡煽情的譴責「美國戰略家」,卻隻字不提「紅色帝國霸業」才是台灣人民最大的威脅 2月前
-
台灣全島布雷會嚇跑觀光客?陸軍參謀長:解放軍戰甲車登陸前,才於「紅色海灘」布雷 2月前
-
總統蔡英文視察嘉義空軍第四聯隊,這則新聞洩露了國軍防衛作戰的一個老秘密 2月前
-
美國把台灣烏克蘭化,台灣恐成地雷島?一次看懂「火山布雷系統」軍售爭議 2月前
-
「攻台失敗怎麼辦?」就是制約習近平不敢攻台的「底線思維」 2月前
Tags:
當風水成為我們的語言——跟著風水名師的腳步,重訪全球知名景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古今中外,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天⼈地合⼀理念,觀察當地的環境與氣候、為了服務使⽤者的需求⽽建設。
江名萱老師深入研究風水的契機,可以說是因為旅行所帶來的啟發——在旅行至北京故宮的時候,對於整個建築群落的方位、形狀、位置等都遵循著青囊經的原理所設計,有著強烈的感觸。
因此,原本就熱愛旅行的江老師,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訪世界,考察各地的建築物。他發現,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當地的環境與氣候、使用者的需求而建設,和江老師順應自然的風水概念不謀而合。例如巴黎的聖母院、印度的泰姬瑪哈陵等建築,都能在天人合一的設計下,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效果,並且更好地利用自然的能量。
與天對話:巴黎聖母院
「建築物的存在,是要為裡面的人所服務。所以,所謂好的建築風水,其實是應天、應地、應時、應人制宜。」因此,雖然我們可以看到聖母院中央的玫瑰窗,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風水符號,代表光明、能量和生命力;聖母院的塔尖,也象徵著穩定、領導力,以及上達天聽的請求。但更重要的是,屬於宗教建築物的聖母院,為所有信仰著神的人們,所帶來的莊嚴、平靜感受。「聖母院營造出非常強烈的和諧的氛圍,你可以想見當時的設計師,在設計這個建築物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空間時,所有的考量都是為了讓人的內在可以安靜下來、與天/神對話。」江老師指出。

巴黎聖母院建築風格是哥德式建築,它的建造開始於1163年,耗時超過200年。教堂的尖頂屋頂,不只是融合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幾何美學,更代表著天地宇宙之間的聯繫。這種尖頂建築形式,在古代被視為智慧和神聖,有向上流動的能量。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連接聚集天地宇宙之間,讓整個建築物更加神聖,充滿生氣和活力,並為⼈們帶來好運和幸福。
在古代文化的哲學中,太陽代表著宇宙和自然界的秩序、生命和創造⼒、上帝神性力量等等。所以在建築的設計和規劃中,必須要考慮季節的變化,和太陽的位置,以確保光線在建築空間中,可以達到最佳的利用。聖母院的三扇玫瑰花窗,被認為是世界上 最美麗的玻璃藝術品之⼀,當你走進聖母院中,透過玫瑰花窗所照進來的彩色光芒,加上吟誦詩歌的聲音,還有焚燒香料所產生的煙霧,體現了像是引導人們的心靈,通往宇宙智慧神性的力量,彷彿可以治癒和平衡我們的身心。
「整體而言,巴黎聖母院的每一項設計、每一處細節,都讓人感到非常平靜。」江老師又補充道:「這就是好的風水,所帶來的能量。」
深埋於地的愛:泰姬瑪哈陵
談完了聖母院,江老師又繼續分享她在泰姬瑪哈陵的經歷。「如果聖母院是一棟與天對話的建築,那麼泰姬瑪哈陵想要傳達的,則是一份深埋於地的愛。」位於印度的泰姬瑪哈陵,不只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性建築,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泰姬瑪哈陵始建於1632年,耗時約22年完工,在建築風格上,它結合了印度傳統建築和伊斯蘭建築的元素,以白色大理石為主要建材,建築外牆有細密的浮雕和嵌花紋飾,表現了印度文化的細膩和精緻。在陽光照耀下,白色大理石的建築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展現出浪漫、華麗的氣息,「但是當你走進泰姬瑪哈陵之後,除了感受到它的莊嚴、神聖之外,還有一份濃烈的愛情。」江老師說道。
蒙兀兒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和他的妻子慕塔芝.瑪哈王后深深相愛,即使沙賈汗要前往戰爭的最前線,慕塔芝也會相伴在旁,兩人感情十分深厚。但令人惋惜的是,慕塔芝在1631 年的征戰途中難產而亡,沙賈汗在悲痛之餘,承諾為她建造天上人間、無與倫比的美麗陵墓——泰姬瑪哈陵。

這座象徵沙賈汗畢生激情和財富的美麗紀念物,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感受這份愛情的真切。「剛才講到聖母院有尖塔,我們可以注意到,泰姬瑪哈陵的屋頂也是尖頂,同樣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皇帝沙賈汗希望透過泰姬瑪哈陵向上連接,跟他⼼愛的瑪哈王后能夠永恆緊密在⼀起。」泰姬瑪哈陵在風水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利用水池來達到陰陽平衡的作用。「水是陰性的象徵,而白色大理石所建造的陵墓則是陽性,因此,水池的存在可以平衡建築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陰陽能量,創造出和諧的能量和氛圍。」除此之外,江老師也認為在像印度這樣炎熱的地區,利用水池的清涼氣息,撫平人們的情緒、創造安定氛圍,進而幫助人們減輕壓力、放鬆身心。因此泰姬瑪哈陵也是一個「應天、應地、應時、應人而制宜」而建成的建築典範。
傳世六百年之作: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居所,建於明成祖永樂4年(1406),於永樂20年(1420)完工。占地面積72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整個建築群給人威嚴而神聖的感覺,是皇權的象徵。雖然紫禁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但依然保持著它的輝煌和美麗,其中風水的佈局,是紫禁城能屹立不搖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年永樂皇帝在建造紫禁城的時候,他要求紫禁城建築佈局形狀和方法,都要符合風水學中的宇宙觀,以及天地人萬物合一的理論。因此,紫禁城的主要建築,都建在南北的中軸線上,這代表著能夠吸收天地間的能量,東西方向的建築物較少,是為了可以利用南北向的通風和自然循環,達到環境的舒適感。
以紫禁城太和殿的設計為例,這個皇帝接近朝臣的宮殿,不僅考慮到太陽的位置、建築物的形狀、360度的方位等等,還有周遭的水源、水流、風向、陽光以及山水環境、生活機能等多個面向。例如太和殿的正門面向南方,就是為了要確保日照充足,可以為太和殿帶來更多的光線和暖氣。而在正午時分,陽光會直射在皇帝的龍椅上,讓這裡充分地接收滿滿的太陽能量。
青囊經中提到:「明地德,立人際,因變化,原始終,此謂之化成。」紫禁城風水設計,是創造出一個巨大的立體空間,裡面有陰陽、南北、前後、東西、左右、內外、動靜、虛實,是因為建築師/設計師能夠將這些元素完美的連結起來,因此成就了永垂不朽的紫禁城。而整個紫禁城的建築群,也因為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呈現出一種高超的的藝術美感。
「如果我們回到600年前,紫禁城建造之初,想必是永樂皇帝將想法、理念,與設計者溝通之後,所誕生的結果。他們當初的偉大理想是什麼?風水方法又是什麼?在整個建造的過程中,永樂皇帝和設計者之間的信任也是非常的重要。作為皇帝,永樂皇帝必須展現領導者的遠見和決策力,但又必須給予設計者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如此一來,才能共同完成這件舉世無雙的建築作品。」江老師補充道。
「風水的學問,是全世界共通的,我們東方有陰陽五行術數之源的《河圖洛書》,西方也有由四元素和以太所對應而形成的梅塔特隆立方體。」建築設計最精彩、也是最核心的表現,就在於它如何讓人心的空間、建築的空間、自然的空間、宇宙的空間,互相連結滲透,能量循環不已。對江老師來說,無論古今中外,這些能夠矗立千百年之久的建築物,都是能順應著自然的脈動、四季的變化,讓建築引導著宇宙、自然的能量,為身在其中的使用者所服務,同時創造出最適合使用者的安適環境,使用者自然能夠感到心神平靜,從而展現宏大的精神面貌。江老師也相信,風水的千年智慧,是值得我們現代人細細研究、推廣的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