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港發展史(二):從河港時代進入鐵路時代,朝天宮的都市中心地位受到挑戰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朝天宮一直是300多年來北港最熱鬧、最重要的商業中心,更是交通要道,更在糖廠轟炸與媽祖接炸彈傳說的見證下,刻下了辛酸血淚的一段歷史。但之後為什麼開始「走下坡」呢?
計畫的實現有很多種方法,都市規劃者需要有宏觀的遠景,但人們對未知的事物總是充滿恐懼;有時又是時勢造圖紙——特別是在都市規劃開始萌芽的起源,我們在摸索的過程中不斷修正,在這個過程中又產生了不同價值觀的競合、催化,在時間的推演社會的共同意識形態也會產生改變,於是都市變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
北港從河港時代轉變為鐵路時代的關鍵點在1910年代,而這也是北港鎮進入都市計畫時代的重要歷史節點,這些改變如何影響北港百年?又是什麼使北港的中心都市地位被挑戰、被追越呢?
計畫來臨之前的前夜——1898~1912
在計畫來臨之前的1898北港市鎮仍然是以放射狀為主的街道配置,當時北港朝天宮主要聯外道路由兩側通過,周圍設有學校、市場等配置。大正2年(1913),北港市區改正前的都市計畫以格子狀系統劃分北港街道,又以朝天宮為市街發展重心,再從其四周分散外擴,林立各種行政機構。

看到北港市街圖,更可以發現在都市計畫來臨之前北港市具備了方格狀的發展結構,並保留了以北港朝天宮為中心點的傳統樣貌。
計畫的來臨與糖業的興盛——1913~1930
1913年6月北港施行歷史上的第一次都市計畫,這次都市計畫個人覺得最傷的是北港街內的道路系統逐漸同質化,主要幹道與次要幹道未能獲得明確分界,於是北港朝天宮的中央性質逐漸薄弱,並且另一個交通節點也逐漸興起——「北港製糖株式會社」的新式製糖工場。
北港製糖株式會社創立於1910年7月,資本額300萬圓,在1911年6月完工。1915年5月,北港製糖被「東洋製糖株式會社」收購,1925年,北港製糖所的甘蔗壓榨能力增加至1500噸。1927年12月,東洋製糖因受經濟大恐慌之影響而破產,被「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收購,而北港製糖所的壓榨能力在1930年11月提升至2000噸,成為大日本製糖旗下糖廠中,壓榨能力僅次於虎尾製糖所之製糖工場。
而這些也代表了,在日治時期以鐵路為主要對外運輸方式的北港,注定成為了糖鐵的重要交通節點,在日治時期——圖紙、甘蔗、媽祖,三者對於北港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透過1921年的日治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與1930年的北港市街改正圖,可以發現此時北港的都市發展逐漸往西邁進,糖業鐵路不僅是北港的重要邊界意象,更是通往新港、嘉義的重要通道。
從這個脈絡爬梳下去,也可以發現北港仍然維持了清治嘉義城北的第一關意象,只是起點不再是中國大陸,而是北部嘉南平原的農業生產區,終點也不再僅限於嘉義。
嘉義仍然是嘉南平原的中心,但也變成了貨物運輸的重要交通節點(特別是1906年梅山大地震後開始實行都市計畫、開採阿里山木材資源)並透過1908年4月20日通車的台鐵縱貫線,將嘉南平原盛產的蔗糖運往基隆,並將阿里山產的林業資源80%運輸到台灣各地建設、20%運往基隆經海運往日本。
在這裡可以發現很好玩的一點,北港是台南州第三個施行都市計畫的地區,在政府力量鞭長莫及的地區——北港人以自身的區位優勢與宗教的凝聚力,繼續坐穩嘉南平原沒政府地區的榜首。昭和2年(1927)北港街主要發展位在北港溪以西及糖鐵以南的區域,已具相當規模,營建密度高——仍以朝天宮為核心,北側為行政中心,西側發展至東洋製糖工場,市街以外仍為田地,沙洲等地。
市鎮的擴大與公路運輸的前導——1930~1945
史料記載上,關於北港大橋是初見於清代,當時稱為「笨港橋」,笨港橋基於交通需求,僅能利用冬季少雨時,以竹編方式架橋,待夏季豪雨時,竹橋被沖毀才改以擺渡代橋的方式通行。
1931年,全長220公尺的「北港橋」完工,為民雄北港道的橋梁之一。其路幅寬度約5公尺,另有記載是5.5公尺寬,因為此時嘉南平原的交通仍以鐵路為主力,因此自從1911年北港溪木造橋開通起(1917開辦客運)到1967年前主力的聯外系統仍是乘坐糖鐵五分車抵達位於三鐵共構(糖鐵、林鐵、台鐵)的嘉義車站——而站房稱為北港車頭。
昭和8年(1933年),北港街北邊針對北港溪興建堤防,並將附近開闢成北港公園,並於隔年完成北港神社;昭和10年(1935)行政機構由朝天宮北側往西側延伸,原本位在朝天宮後方的公學校與郡役所也轉移至西南方,公共建築多分佈在今日的中正路與民主路上。
昭和12年(1937),北港市街中心主要集中在北港溪以西與糖鐵以南的區域,由於市街南側發展受限於北港溪河道的限制,因此市街發展規劃跨過北側糖鐵,擴延至鐵道以北的區域——從1944年的日治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便可窺其一二。

在昭和19年(1944),美軍測繪的北港街道圖中,北港市街持續往西北方擴張,以糖鐵作為分界,以南建築密度較高,以北為運動公園,神社等,休閒活動特質之舒張空間形成,也開始挑戰北港朝天宮的中心地位。

在美軍二萬五千分一航照圖我們也可以更清楚的看到,北港的本質是被北港溪與糖鐵包圍的堡壘,為尋求擴張的突破口而選擇了向上成長。
其實在這裡運用庄境與北港溪河道去理解或許會更佳合理,因為笨港在航道淤積前,舟楫頻繁,吸引外地商賈前來,有些外地客因此客死此地,依習俗靈柩不能進城,就只能暫奉在城外的此寺等待移靈或塵歸臺灣。漢人習俗會在重要城鎮郊外設置郊壇,接引外地人移靈返鄉,在這裡的例子就有冠為「北壇」的碧水寺與「南壇」的水月庵。

【一圖看懂】能源轉型新趨勢?零碳排的潔淨能源—氫能的三大優勢一次看懂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同步全球落實「2050淨零轉型」,台灣正在積極尋找各種能源轉型路徑。氫能為當前能源轉型的重要課題之一,本篇將帶您一次看懂零碳排的潔淨能源—氫能的三大優勢。
為同步全球落實「2050淨零轉型」,台灣正在積極尋找各種能源轉型路徑。氫能為當前能源轉型的重要課題之一,目前全球有超過30個國家或地區,明確制定氫能戰略藍圖,如韓國就在2019年推出氫能經濟發展路徑圖,德國則計畫投入70億歐元,將氫能視為能源發展必備的生力軍,為全球重點發展的能源課題之一。

優勢 1:終極潔淨能源
由於氫氣的使用過程,不會產生溫室氣體和其他汙染物質,燃燒後只會產生水,不會排放二氧化碳,而且能源轉換效率比化石燃料高,因而在「氫氣本身來源無溫室氣體排放」下可被視為終極潔淨能源。
因此,氫能成為綠色能源未來的重要一環,為我們走向低碳社會提供了關鍵的解決方案。透過氫能的應用,我們不僅能夠實現能源轉型,還能同時保護環境、減緩氣候變遷,為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的希望。
優勢 2:儲能能力高
氫能具有高能量密度,可以有效儲存和運輸能源,意味著氫能更適合用於高能量需求的應用,能夠遠距離運輸也是一大特點,可靈活應用於不同領域,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有利於供應能源至偏遠地區。
氫能在能量的儲存方面,可以採用氫氣、氨或合成燃料等方式,確保能源供應的穩定性。多樣化的型態使得氫能技術在面對不同能源需求和地區性挑戰時有出色的表現,是推動能源轉型的重要利器。
優勢 3:再生能源界的百變怪
相較於太陽能、風能主要使用於電力;氫能可以應用於多個領域,包括交通、工業、電力生產和暖氣等,並且可以用於不同技術,如燃料電池和去碳燃氫。
- 氫燃料電池:將氫氣轉化為電力和熱能的裝置,當氫氣進入氫燃料電池時,它與氧氣(通常來自空氣)在電化學反應中結合,產生電力、熱能和水蒸氣。除了廣泛應用於交通領域,如氫燃料電池汽車,它們以氫氣為燃料並產生電力,以驅動電動馬達。同時也用於電力生產、能源儲存和其他應用 。
- 混氫燃料:在天然氣中混入部分比例的氫氣,並作為燃料使用,目前鋼鐵業、燃氣電廠等工業使用皆引進混氫燃燒技術,台電曾指出「在每年以混氫5%運轉7000小時情況下,可減少7,130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相當於每發電一小時可減碳一公噸。」此技術為「去碳之前先減碳」的階段性任務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為落實永續發展的目標,維護環境、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成為必不可少的任務,氫能的發展便是因應這樣的使命而生。氫能作為化石燃料替代能源之一,除了能有效減少對其的過度依賴,燃燒後僅產生水的特性,也大大的減少了對環境的負擔。
現今,氫能的建設乃至於再生能源的轉型都成為全球趨之若鶩的浪潮。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