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疫情:日本單日增489死創歷史新高,東京確認15例XBB.1.5;美國再延長公衛緊急狀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日本第8波COVID-19疫情延燒,昨(12)日新增489例死亡病例創歷史新高紀錄。另外,被外界認為免疫逃脫能力較高的COVID-19最新Omicron亞型變異株XBB.1.5,東京也確認出現15例。而在高傳染力Omicron亞型變異株XBB.1.5傳播之際,美國政府昨天再將COVID-19公共衛生緊急狀態延長至4月。
日本增489死創歷史新高,東京確認15例XBB.1.5
(中央社)日本第8波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延燒,昨(12)日新增489例死亡病例創歷史新高紀錄。另外,被外界認為免疫逃脫能力較高的COVID-19最新Omicron亞型變異株XBB.1.5,東京也確認出現15例。
日本《富士新聞網》報導,日本政府厚生勞動省表示,日本全境昨天共新增18萬5472例COVID-19確診病例,較上週四減少4萬1644例。
昨天另新增489例死亡病例,超過先前在1月7日創下的單日463例死亡病例紀錄,再創史上新高。日本全境至今累計死亡病例數6萬1281例。
東京都昨天新增1萬3427例確診病例,較上週四減少7313例。
TBS電視台報導,東京都政府透過基因定序確認,2022年12月轄內有15例患者感染XBB.1.5。
東京都政府的專家表示,XBB.1.5在美國東北部居染疫人數7成,被認為免疫逃脫可能性高、傳染力也強。
日本內閣官房長官松野博一1月11日說,已在境內確認4例XBB.1.5確診病例。基於XBB.1.5正在美國擴散,日本政府將持續監控疫情動向。
朝日電視台報導,厚生勞動省專家會議針對日本境內疫情進行分析,認為雖然新年期間新增確診病例數一度減少,但目前持續出現再度增加傾向。
專家會議主席脇田隆字說,特別是在新增死亡病例及救護車「送醫困難」案例數,都已改寫至今創下的最高紀錄。
這場會議上,有專家提出試算,目前在美國流行的XBB.1.5的「有效再生數」(Effective reproductive number),約為BA.5的2.22倍。

XBB.1.5變異株傳播力極強,美國再延長公衛緊急狀態
(中央社)美國財經媒體CNBC報導,在高傳染力Omicron亞型變異株XBB.1.5傳播之際,美國政府昨天再將COVID-19公共衛生緊急狀態延長至4月。
CNBC及《路透社》報導,美國川普政府於2020年1月COVID-19疫情爆發時,首次宣布國內進入COVID-19公衛緊急狀態,自此之後每90天都再延長這項緊急狀態。
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HHS)發言人今天指出:「COVID-19公衛緊急狀態將依然有效,誠如HHS先前承諾,我們在任何可能的終止或到期之前,將提前60天通知各州。」
美國政府再次延長公衛緊急狀態的時機,適逢XBB.1.5在全美散播之際,而XBB.1.5正快速成為當地主要流行病毒株。
科學家相信,XBB.1.5具有傳播優勢,因為它更易與人體細胞結合,且擅於躲過免疫系統。
研究:COVID-19輕症者,長新冠症狀多在一年內完全消失
(中央社)昨天公布的一份以色列大規模研究顯示,最初感染症狀輕微的COVID-19患者出現所謂的「長新冠」症狀,大多數會在一年內完全消失,這項研究發現被視為「令人安心」。
《法新社》報導,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估算模型,歐洲至少有1700萬人在2020至2021年間初次感染COVID-19並康復後,在數個月內仍受長新冠(long Covid)症狀所苦。
但有關長新冠的許多資訊依然不清楚,其中包括會持續多久時間。
這篇發表在《英國醫學期刊》(BMJ)的論文中,以色列研究人員分析了2020年3月至2021年10月期間,在以色列接受COVID-19檢測、來自各年齡層的近200萬人醫療紀錄,其中有近30萬人染疫輕症。
換句話說,這份研究涵蓋Delta等較早期的病毒變異株,而不包括較近期發現的Omicron。
研究人員爬梳以色列健康服務機構「馬加比醫療保健服務」(Maccabi Healthcare Services)提供的病歷,從中研究70多種被視為與長新冠有關的不同症狀。
他們排除染疫住院等較重症的患者,因為先前已有研究結果顯示,這類患者有較高機率出現長新冠的情況。
對於輕症者來說,研究發現幾種情況的風險顯著增加,包括失去嗅覺和味覺、呼吸困難、虛弱、心悸、鏈球菌性咽炎、頭暈及俗稱「腦霧」的專注力與記憶力受損,但這些症狀大多會在12個月內完全消失。
這篇研究的作者之一、以色列KI研究所(KI Research Institute)研究人員畢瓦斯-班尼塔(Maytal Bivas-Benita)補充說:「有少數人染疫一年後,仍有呼吸短促或體力虛弱等問題。」
研究還發現,患者若接種過疫苗,比起沒接種患者出現呼吸困難的機率較低。呼吸困難是最常見的長新冠症狀。
此外,兒童染疫後出現健康問題的情況比成人少,且大多數都在一年內康復。
未參與研究的小兒科醫師暨英國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學者阿布紹德(Michael Absoud)稱這些研究結果「令人安心」,因為證實了絕大多數有長新冠症狀的孩童「康復情況非常好」。
研究首席作者米茲拉希(Barak Mizrahi)表示,他希望這份研究可幫助醫師在嘗試判斷病患症狀是否與COVID-19有關時,面臨的不確定性能降低。
新聞來源
延伸閱讀
- Omicron變種XBB.1.5引發擔憂,是否比早期變種更具傳染性?
- 指揮中心:新增2類免疫低下族群使用預防性單株抗體,1/1-10中國入境旅客陽性率16.9%
- 專家估北京感染率恐破8成,憂中國成新變異株溫床,民眾興起赴澳門「疫苗旅遊」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
“COVID-19”的相關議題
- 2023-01-13 中國公布無人相信的疫情數據,堅持做好統計儼然成為一種「反抗」
- 2023-01-13 學者:疫情衝擊,中國社會第二階級面臨崩解危機;《紐約時報》:「清零派」與「解封派」撕裂對立,政府出手控制
- 2023-01-13 COVID-19疫情:日本單日增489死創歷史新高,東京確認15例XBB.1.5;美國再延長公衛緊急狀態
- 2023-01-12 香港15日起恢復往來大陸高鐵,初期只限短途站
- 2023-01-12 陸旅行團赴港打COVID-19疫苗,港府取消非本地居民免費接種
好想住桃園!市民最有感的「宜居智慧城市」發展秘辛大公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城市該如何串聯企業、社會及公民組織,創造永續價值?依據關鍵議題研究中心發布的最新市調結果,帶大家一窺國門之都「桃園」,為了宜居智慧城市付出哪些努力。
桃園作為臺灣與世界接軌的第一站,面對永續未來的國際共識也採取了諸多措施,期盼能藉此逐步實踐「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
城市宜居的關鍵是什麼?過半民眾認為「交通運輸」政策影響最有感
這次問卷中,我們以「城市居住的理想藍圖」為題,詢問網路民眾最重視城市發展的哪些面向。結果發現,不分年齡性別,多數民眾對「宜居城市」都有相當類似的想像,最重視的三個方向分別是「大眾運輸與交通便利性」(52.9%)、「經濟發展與就業機會」(38.8%)及「社區安全與治安狀況」(33.7%)。
不論上班通勤、日常生活,還是旅遊觀光,「移動」都是行動的必須過程。一座城市是否宜居便利、能否永續發展,很大程度取決於整體運輸系統的設計規劃、市政措施完善與否。這次市調也發現類似的結果,像是談到近期桃市府讓民眾最有感的施政項目時,有將近四成的民眾選擇了「基北北桃通勤月票都會通」以及「鐵路地下化工程及捷運路網建設」等交通相關的政策。
另外,根據本次調查顯示,16-40歲的族群較為重視「教育資源的質量與分配」、「政府服務的效能」以及「文化節慶與娛樂活動的豐富程度」;41-60歲的桃園民眾則較為重視「醫療服務與設施品質」、「居住環境周邊設有公園綠地」以及「友善高齡者、身心障礙等群體的設施」;而詳加檢視近一年來桃市府所推出的政策或活動,許多也正好對應到前述的需求,例如「國中小營養午餐免費」、結合科技執法的「靜桃專案」、舊城區改造、參觀人次破千萬的「世界客家博覽會」、擴大肺癌篩檢、加速設立市立醫院及特色診所、興建7座旗艦型公園與推動「高齡友善換居社宅專案」等,是桃園民眾除交通類別以外的有感施政措施。

而針對整體都市發展,今年由張善政市長召集成立的「未來城市空間發展會報」,也開始著手短、中、長期的舊城再生規劃,並布局城市大型公共建設,關注人行空間與城市關係的有序發展;搭配桃園現在進行式的鐵路地下化工程,進一步推動車站周邊產業轉型及土地活化,更將效法歐美成功先例,規劃興建長16公里的綠色廊道,打造回歸人本思維的城市空間,提供市民最宜居、舒適的生活藍圖。
傳產轉型、新創支持、文化深耕:城市發展的永續金三角!
不過,僅是安全完善的交通路網還不夠,城市的經濟發展也是攸關市民生活品質的重要指標之一。調查指出,約三成民眾認為「提供傳統產業轉型的資源」(31.7%)、「支持產業創新發展」(31.3%)、「鼓勵農業轉型與特色觀光發展」(27.8%)是城市發展中相當重要的產業元素。

在青創產業的扶持上,桃市府近年設立了許多創育機構,例如專注孕育AI及智慧機器人等物聯網科技團隊的「新明青創基地」,及今年新成立、以整合電商平台資源為目標的「中路電商基地」。而未來更將成立「中路青創加速器基地」及「A8產業加速器」,分別催化能接軌國際的頂尖團隊,與協助傳產數位轉型。此外,桃市府也透過相關計畫提供創業辦公硬體、培訓資源,積極媒合青創團隊,並提供在地市場驗證機會,期待透過青創團隊產品規模化的過程,帶動整個桃園的產業升級。

此外,富有在地特色的人文觀光也是近年桃市府大力投入的領域,像是透過創新形式與傳統禮俗的融合「大溪大禧」,將關聖帝君聖誕遶境打造成跨越當代設計與民俗信仰的城市祭典;今年全新打造的觀光品牌「探索北橫」,推出數條能充分感受山水風光、體驗原民文化的主題遊程。不僅如此,桃市府也積極串聯周遭縣市的觀光資源,聯合推出整合了北北基桃共30處旅遊景點的旅遊套票,藉此導入更多的外部資源,促進桃園觀光產業的蓬勃發展。

二度奪下永續城市特優獎!持續邁向更宜居、更智慧的桃園
針對「永續經營」相關作為的重要性認知,絕大多數民眾認為「大眾運輸路網的長遠規劃與建置」(40.3%)是落實永續的關鍵。桃園作為全台第一個符合聯合國推動「奔向淨零」(Race to Zero)倡議的城市,於今年3月29日率先發表桃園邁向2050淨零碳排路徑圖,除規劃空氣品質淨化區、打造全齡友善的共融式公園綠地、協助企業產業轉型,更積極建置及完善市內捷運路網,全方位實踐淨零的永續目標;其中,桃捷綠線中壢延伸線綜合規劃,交通部同意捷運綠線從G01站延伸至中壢車站(桃捷A23),連結捷運綠線與機場捷運,形成桃園首條環狀捷運路網,而捷運三鶯延伸八德、棕線計畫,均已針對交通部審查意見提出修正,期盼今年底可獲行政院核定。

此外,桃園更再度榮獲今周刊「2023永續城市SDGs大調查」的「永續城市特優獎」及「經濟力特別傑出獎」,展現桃園無論民間企業抑或政府機關,都將永續發展視為重要目標。而明年更將整合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及資訊科技局設立「智慧城鄉發展委員會」,期盼藉由組織整改消弭隔閡,讓各單位的目標、任務都更加明確並發揮效益,並優化各項公共服務,為市民打造更為舒適的生活環境,使「智慧桃園」的目標更上層樓。

桃市府在都市景觀、城市機能、產業精進及施政效能等面向的耕耘,短期成效不僅為民眾所有目共睹,長期觀之,更是為桃園往後的蓬勃發展打下關鍵基礎,使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正實現。
【桃園市政府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