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疫情衝擊,中國社會第二階級面臨崩解危機;《紐約時報》:「清零派」與「解封派」撕裂對立,政府出手控制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中國防疫政策急轉彎放棄「清零」後,民眾出現兩派意見對立。「清零派」暗示批評,中共取消「清零」政策讓國內和西方的惡意批評者有了主動權,甚至削弱了中共在忠實支持者心中的地位。爭論的另一方是「放開」或「解封」派,他們視解除封控為一種解脫,認為社會迫切需要中共從人們日常生活中退出。
邱楠也記得,該公司一家養老院院長曾哭著打電話給她說,院內一位老人要緊急就醫,但撥打120,得知前面排了近100人。
多位養老院從業者推測,養老院的防線被擊破,主要是通過氣溶膠和接觸傳播,如受感染的家屬給老人送食物或物品,可能會被病毒污染。
報導指出,不少養老院經過院內快速傳播後,近期正在恢復秩序。秦楓說,其養老院也幾乎所有老人都已感染過,截至1月8日不少感染的員工已康復,機構壓力最大的階段已經渡過。
不過,邱楠認為,養老院「還沒過危險期」,當一些養老院多數老人感染並康復,是否還要繼續閉環封控,是當下養老從業者最關注的問題。

WHO指低報疫情,中國官員稱目前沒必要追究死因
(中央社)中國疫情真實數據不透明,世界衛生組織官員更指中國嚴重低報死亡人數;中國官方專家對此稱目前沒有必要追究每個病例死因,指大流行期間重點任務是救治。
世界衛生組織(WHO)近期一再表達擔憂,指中國的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官方數據未反映當前病例激增造成的真實衝擊。
世衛公共衛生緊急計畫執行主任萊恩(Michael Ryan)11日表示,「世衛依然相信,在中國的死亡人數嚴重低報」,萊恩並將此歸咎於北京當局對COVID-19病亡者的狹隘定義,指出「需要鼓勵公衛體系醫生通報這些病例,而不是阻撓他們」。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貴強去年12月曾說明中國因疫死亡的定義,指官方只會將檢測為陽性、死於呼吸衰竭者視為因疫死亡;因其他慢性病或心臟病發作等致死者,即使死前感染COVID-19,也不會被歸類為因疫死亡病例。
《美國之音》12日報導,中國官員似乎並不急於改變做法,包括對COVID-19死亡病例的定義和統計。
中國國家衛健委疫情應對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專家組組長梁萬年向媒體表示,目前沒有必要追究每個病例死因,大流行期間重點任務應該是救治。
梁萬年說,「當前重點對全球來說,都是要度過大流行,度過新冠是一個全球關注的公共衛生事件,回過頭來再研究這種死亡到底是怎麼一個歸類」。
他在談到關於COVID-19死亡歸類時說,全球形成共識最好,若不能形成共識,「各個國家根據自己的情況來做歸類」。
《美國之音》說,據官方數據,上月以來,中國在14億人口中僅記錄37例與COVID-19有關的死亡病例。面對這種差異,世衛組織對選擇要求來自中國的旅行者進行COVID-19測試的國家表示理解。
疫情衝擊,學者:中國社會階級再面臨崩解危機
(中央社)中國近月疫情大爆發,美媒引述學者表示,數百萬年長者生命受折磨,黨國精英失去隔離屏障,中國社會階級正在崩塌,是自文革以來再次面臨崩解的危機。
《美國之音》昨天報導,今冬大概是過去20年以來中國最寒冷的冬天。在跨年前後,全國重演了3年前武漢的悲劇,數百萬老人生命被病毒折磨,社會正承受前所未有的衝擊,堪稱文化大革命以來中國社會面臨的又一次崩解危機。
報導刊出筆名為「江楓」的上海政治學者文章,指自上月初以來,COVID-19疫情從華北到華南如海嘯一般迅速蔓延。
近一個月之間,各城市超過80%的民眾被感染,重症率居高不下,卻苦於缺乏退燒藥、抗生素、特效藥和足夠的急救設施、救護車、氧氣、病床甚至是火葬場,尤其對2億5000萬中國老年人來說,今冬疫情更猶如一場集體悲劇。
江楓指出,上海龍華殯儀館日均處理量從平時數十例增至200例以上,北京八寶山日均處理量近千。普通家庭不得不在家中停靈多日,為去世老人舉辦遺體告別和追悼會以及單獨火化已成為奢望,數百萬家庭陷入難以體面告別逝者的困境。這是對中國社會結構和傳統倫理的第一波衝擊。
文章提到,中國社會陷入一種集體掙扎的驚魂中。上月初退燒藥的短缺後,民眾開始自發交換、囤積和轉賣藥品,這如同1940年代末上海灘的人們用金條購買盤尼西林(青黴素)的瘋狂,而真正的震撼來自那些有關年長知識分子和黨的老幹部大批死去的新聞。
《星島日報》曾報導,至去年底,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共51位院士離世,讓人聯想到與疫情有關,但官方對COVID-19死亡標準採取保守認定,以致絕大多數都稱是「因病醫治無效逝世」。
文章表示,人們開始意識到一個可怕、荒誕的情形,即COVID-19面前人人平等。一個長期占用中國公共醫療資源的特權體制以及作為特權階級附庸的富裕人群,即使度過了上海的封城,也難以逃脫最新一波疫情的衝擊。中國社會的第二階級正在坍塌。
文章表示,中國社會目前是一個三級的階級結構。
居於頂端的是數百個或者千餘個權貴家族;第二階級是中共官僚集團,包括部委和地方領導幹部、國企領導以及一批御用知識分子等;第三階級則從私營企業家到底層階級,從新興中產階級到以外賣騎手、滴滴司機、淘寶店主為代表的「新僕役」階級,占人口比例的99%。
文章表示,當局過去3年堅持封閉、頑固的清零政策,拒絕進口歐美有效的疫苗和藥物,將99%的第三階級置於脆弱的高風險中。強硬、任意的封城、鎖國措施,將他們封閉在家中、方艙和駕駛室內等等,更像是為了在第三級和第一、二級之間建立一道隔離牆。
“COVID-19”的相關議題
- 2023-01-13 Omicron出現後,二次確診的平均間隔縮短為六個月,為什麼會這樣?
- 2023-01-13 中國公布無人相信的疫情數據,堅持做好統計儼然成為一種「反抗」
- 2023-01-13 學者:疫情衝擊,中國社會第二階級面臨崩解危機;《紐約時報》:「清零派」與「解封派」撕裂對立,政府出手控制
- 2023-01-13 COVID-19疫情:日本單日增489死創歷史新高,東京確認15例XBB.1.5;美國再延長公衛緊急狀態
- 2023-01-12 香港15日起恢復往來大陸高鐵,初期只限短途站
加熱加味菸成菸害防制破口?菸防團體與立委籲伸張程序正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各界期待的菸害防治法新法上路,其主要目的是禁電子煙和納管加熱菸,以保障國人身心健康。然而,在新法實施兩個月後,其是否有效執行、法規是否存在漏洞,以及政府的風險評估機制是否準備好了等問題,都遭到反菸團體及立委的質疑。
5月31日將迎來世界無菸日,而台灣菸害防制法新法甫於今年3月22日上路施行,正式禁止電子煙與未經指定菸品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之加熱菸。新法迄今推動超過2個月,爭議卻不斷,不只跨黨派立委、民間菸害防制聯盟及家長與教育團體等,皆質疑為何違法新興菸品仍在實體與網路商店上隨處可見,就連國健署也於日前坦承,違規件數並未因新法上路而明確下降,且稽查懲處對象有相當高比例是未成年人。此外,儘管違法攜帶加熱菸入境最高可罰500萬元,關務署卻發現走私情形異常熱絡,光今年1到4月海關就一共查獲違法菸品1055件,也逼得國健署不斷呼籲民眾不要以身試法。
但這些亂象並非就地合法就能解決,民間菸防團體直言,加味菸禁令至今不見蹤影,以及國健署審查指定菸品之辦法名稱具誤導性、亦無明確機制,皆讓人懷疑本應保障國人,特別是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新法,是否真能達到修法初衷、落實執法?立委們也表達擔憂,認為違法菸品四處流竄,國健署與地方衛生局是否有稽查人力與資源不足,導致取締準則混亂的情形發生?
因此董氏基金會、台灣菸害防制暨戒菸衛教學會、愛兒親師家長協會、全國家長會長會長聯盟等「台灣拒菸聯盟」團體代表,日前出席國民黨立委林為洲召開的「亂象頻傳?法規漏洞?審查黑箱?拒絕護航加熱菸成『健康菸』」記者會,即提出請求衛環委員會吳玉琴、邱泰源兩位召委,將已經公告的加熱菸上市評估辦法備查案排入審查,才有機會為守護台灣年輕人的健康進行亡羊補牢、並立即公告實施加味菸禁止條例等訴求。
新興菸品違法交易頻傳?家長團體:稽查成效不彰,罔顧青少年健康
在落實執法方面,立委林為洲指出,現行法規中明確規範,任何未經健康風險評估的產品都屬於違法,不能進行銷售或宣傳。然而,目前政府的取締行動僅止於象徵性地針對幾個大型網路平台。台灣拒菸聯盟指出,目前在實體店、代購網站及個人平台等處,依然可以看到相當熱絡的違法電子煙與加熱菸交易。
全國家長會長聯盟理事長黃正銘表示:「人力不足,是導致取締與稽查成效不彰的原因之一,建議可考慮採用鼓勵民眾檢舉的方法,例如給予檢舉獎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相信全民都會願意一起為防止電子煙違法交易、保護我們的青少年而努力。」時代力量立委陳椒華則認為,既然新興菸品管理現在依法有據,問題就落在國健署是否嚴格執法?鑒於新興菸品使用者以年輕族群為大宗,是否有與教育部、學校攜手合作,落實新興菸品菸害防制的教育宣傳?
加味菸禁令為菸商預留漏洞?立委、民團齊聲呼籲國健署應清楚說明
反菸團體抨擊國健署為開放加熱菸,不只使用嚴重誤導性的「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一詞,連在禁止加味菸上,也僅禁止花香、果香、巧克力、薄荷等四種口味,但根據國健署在108年公布的資料指出,菸商申請菸品添加口味已達1200餘種。對此,立委林為洲質疑是否為菸商預留漏洞?台灣拒菸聯盟也質疑,為何加味菸禁令特別給予業者18個月的緩衝期,明顯有別於母法規定,有違反程序正義之嫌。
林為洲也在記者會上點出,新興菸品最吸引年輕族群的地方,就是口味新穎,現在國健署說加熱菸已可送指定菸品風險評估審查,又遲遲不肯公告加味菸禁令,是不是要讓加熱菸的加味菸彈有可趁之機?他呼籲國健署應明確承諾,加味菸禁令公布前或公布後的緩衝期間,都拒審加味加熱菸彈。陳椒華在受訪時則表示,國健署應該檢討為何加味菸緩衝期一事,受到各方反彈?堅持18個月,是有什麼特別考量?為什麼不能跟菸品包裝警示圖文的緩衝期一樣,公告後1年上路?她表示將去文國健署,要求說明。

菸防法配套尚不齊備,有賴社會大眾、菸防團體、立院共同監督
菸防團體不只擔憂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審查不完備,黃正銘理事長更在記者會中強調,早已多次要求中央一定要盡快啟動新興菸品的吸菸行為及公共衛生影響之本土研究與追蹤資料,但至今仍未收到任何回應,讓人相當憂心。立委陳椒華也認為,既然決定開放加熱菸,政府應該積極投入相關研究,以利進行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建議衛福部可以和國衛院展開研究計畫的合作。
菸防法既已上路,又該如何監督?反菸團體認為,立委們可依據立院職權行使法,將有違反或牴觸法律規定疑慮的指定菸品審查辦法,由立院備審改為送交衛環委員會審查,而非便宜行事、讓漏洞百出的制度默默運行下去。針對爭議法規、行政命令,台灣過去就有類似做法,像是2020年開放萊豬的行政命令,就由備審改為朝野聯席審查、2022年兵役延長案,也有由從查照改為審查的呼聲。
身為時代力量立院黨團副總召的陳椒華也提到,近期的再生醫療法,也是因為醫療改革、病友權益團體、醫學法規學界、在野黨團齊聲表達疑慮,才讓政府暫緩表決,顯見法律就算通過,不代表社會各界就應停止關注議題。她很感謝民團一直代替國健署來謹慎把關菸防法,時代力量也會持續關心執法情形,並要求衛福部建置菸品相關之流行病學調查資料庫。她認為,「只有當民眾真正理解菸品對健康的危害,我們才能從源頭降低國人對菸的需求,從而達到防治菸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