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港發展史(三):「你們到底是嘉義北港,還是雲林北港?」,行政區劃變革總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過去北港的聯外交通依賴糖鐵,而糖鐵對接的行政中心正是嘉義市,斗六那種天高皇帝遠的地方離我們太遠、完全沒感情,甚至沒接觸。最扯的是,我還記得小時候的地圖,更直接把北港朝天宮及北港畫在嘉義縣內,總會讓小時候的我懷疑人生。
在前一篇文,我們著墨於糖鐵對於北港的影響力,從鐵路運輸的思維也可以發現,北港糖廠前的路徑仍是對著朝天宮,就算將視線轉移到了軍需的公路系統——民雄北港道跨越北港溪的北港橋也是一直正對北港朝天宮前,朝天宮的中心地位仍然難以撼動。
從1944年的美軍二萬五千分一航照圖可以看到,這時候的北港有三條交通軸線——糖廠軸線、糖鐵車站軸線、北港橋軸線。

在看待這段歷史的時候不免也要從交通區位的角度切入,至少就我的理解——1970年代以前北港的聯外交通還靠著糖鐵依附台鐵,北港的區位就不算太差。
但這是不是真正讓北港淪落到如今只剩3萬8000多人的keyword呢?反觀後起之秀虎尾如今也超過了7萬人、斗六更是來到了10萬7000多人,接下來將要從行政區劃的觀點,反思從戰後到今天近80年的時光中到底出了甚麼問題。
沒有雲林的雲林.行政區劃變革總覽——1664~現今
永曆18年(西元1664年)雲林地區屬東都承天府天興州北路所轄,鄭成功部將(參軍林圯)率軍所屯墾之水沙連林圯埔(今南投竹山),即雲林之濫觴。
1684年,清朝在台置一府、三縣,本縣原屬諸羅縣,雲林地區在1731年於笨港設縣丞(先後設於笨港磚仔窯、板頭村),1761年在斗六置斗六門巡檢,為諸羅縣下之行政機構。1887年台灣建省、雲林縣設立,一年後將上述單位裁撤並開始轉軌——雲林縣治於1887年始設於竹山,1893年遷至斗六,直至1895年雲林置縣實行縣治約8年。

1909年,笨港隸屬台灣嘉義支廳轄下,嗣獨立設置斗六支廳,再經數度更易,1920年台灣地方制度改革,雲林地區設斗六、虎尾、北港三郡,隸屬於台南州,各設郡役所分治。1945年改隸中華民國——改設台南縣,於斗六、虎尾、北港三區分置區署佐治;1950年台灣省行政區域重新劃分並成立雲林縣,設治斗六,轄原斗六、虎尾、北港三區。

由上述可以看出,自從1887年台灣建省後雲林的政治中心就因為軍事需求,設置在素有前山第一城之稱的「林圯埔雲林坪」,1893年發現雲林坪因為洪水氾濫、原漢衝突等原因,清政府放棄了原縣治,故而將縣治改到了斗六門。
總結以上,自從在1888年笨港縣丞屬裁撤後,北港就失去了政治上的中心地位(至少原本還是北諸羅的政治中心)——爾後笨港漂泊於北港溪以南、北港溪以北的兩處行政中心中漂泊,更因縣市劃分的原因使笨北港與笨南港分離至今(這裡沒有指新港,而是南港村,因為新港後來變成漳州大本營獨立發展了)。
「欸,你們到底是嘉義北港,還是雲林北港?」
這是從小迄今身邊的朋友經常問我的問題。
在前述我們曾提到北港的聯外交通依賴糖鐵,而糖鐵對接的行政中心正是嘉義市,斗六那種天高皇帝遠的地方離我們太遠、完全沒感情,甚至沒接觸。最扯的是我還記得小時候的地圖,更直接把北港朝天宮及北港畫在嘉義縣內(而且不只一家畫錯,是超多家都畫錯)總會讓小時候的我懷疑人生。
雲林海線往北港跑、新港人往北港跑,然後北港人往嘉義跑——這就是北港土生土長的小孩長大的縮影,北港擁有附近鄉鎮唯一一間麥當勞(很想苦笑,但這對小孩來說這很重要)、最強大的商業機能(中山路、牛墟等等)、宗教的不可替代性(北港朝天宮),都讓北港成為了附近一帶的中心交會點,而北港小孩則會搭著嘉義客運衝去嘉義逛街(真的是用衝的,我坐過一次)。
從前述側面的描寫可以看到,北港仍舊是附近鄉鎮(乾脆叫北諸羅算了)的重要商業市鎮,而嘉義則是嘉南平原的重中之重。
都市發展史最黑暗的時期——1945~1967
二次大戰戰後,頓失被殖民地位的台灣人又被迫納入中華民國版圖,成為被接收區,最後成為國共內戰的另類戰場,收容來自中國的國民黨政府軍民數百萬人,百廢待舉、物資缺乏、民不聊生——直到1964年都市計畫法第一次修法,台灣社會才勉強進入穩健的發展期。
換句話說,從1945到1964年,台灣的都市歷經了相當程度的克難時期。
~劉曜華Thomas Liou
「一年準備、二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隨著光復大好河山的願景,幾乎全島開始了解救苦難同胞的反攻大業——於是台灣的山林開始被真正的「賤賣」、力拼日本建設的工廠恢復運轉,繼續台灣在工業台灣前出口原物料的老本行,見1954年的台灣五萬分一地形圖,就可以發現仍延續日治規劃。

於是乎北港糖廠不僅恢復運轉——更在1951年修復北港溪橋後,列車復駛至北港。稍後又開行例如虎尾嘉義間直通車、配合當時北港進香參拜媽祖之熱潮,推出糖鐵罕見的對號列車、僅停新港一站等,一直到1960年代全盛期——北港嘉義間每日載客約五、六千人,平時1日22班往復、旺季可達32班往復。
直到公路交通發達後,於1972年停辦虎尾北港間客運、1980年北港嘉義間僅剩1日3往復,直至1982年全線停駛客運。至此,糖業鐵路74年歷史(1909至1982年)的客運營業線全部廢止。
另外還有一個後起之秀前陣子曾躍上新聞版面——「萬有紙廠」,萬有紙廠曾是國內單一最大造紙廠,1962年由許老有創立,曾名列全台百大企業第76名,以股票第108家之姿成為上市公司,直至1998年發生財務危機、2008年破產、2021年拆除。
時間軸拉伸至1960年代,北港兩大煙囪已然確立——分別是北港糖廠的細煙囪及萬有紙廠的大煙囪,而這兩個座標也是我過去搭乘高鐵往返新北與雲林時,得以遙望故鄉的座標。
糖鐵走入歷史與公路時代的來臨——1970年代大變革
台19線,俗稱中央公路,全線貫通彰化平原、嘉南平原。
台19線北起彰化縣彰化市,南至台南市永康區,起終點皆位於台1線,總長140.195公里,路線毗鄰且平行於高速公路及台1線。縱貫彰雲及嘉南平原中央,沿線多為農業鄉鎮,地形平坦、路基寬闊,於1960年代,先就部分重要鄉鎮路段,加鋪灌入式柏油路面。於1976年起納入公路六年經建計畫,全線按18公尺拓寬。
簡單卻不簡單的美味,全靠製作的用心!晨光土司「糯米湯種工法」打造細緻柔軟的超質感土司,讓早餐開啟焙感朝氣的一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晨光土司使用特有「糯米湯種工法」,質地柔軟細緻、口感濕潤香甜,讓人每天都朝氣滿滿。究竟糯米湯種工法有什麼神奇之處呢?現在就來一探究竟。
每天早餐吃的土司看似簡單,卻是最能展現技術的烘焙品之一。以充滿質感的口感與香氣而深受好評的晨光土司,就是土司界中講究製作技術的代表作。
晨光土司使用特有「糯米湯種工法」,質地柔軟細緻、口感濕潤香甜,讓人每天都朝氣滿滿。究竟糯米湯種工法有什麼神奇之處呢?現在就來一探究竟。

晨光土司簡單的美味,來自講究用心的工法
晨光土司特有的「糯米湯種工法」,特別之處在製作湯種時額外添加糯米粉,當95°C高溫熱水沖入麵粉與糯米粉時,糯米粉裡的澱粉會瞬間糊化,將水分緊緊抓在澱粉分子裡,讓土司體富含水分,口感柔軟濕潤。
湯種與麵糰混合均勻後,再以0~7℃低溫熟成12小時,這段時間澱粉酶會把澱粉分解成麥芽糖,讓晨光土司吃起來香甜。

晨光土司不只講究在糯米湯種工法,更特別使用三段壓延工法處理麵團,讓土司質地更細緻綿密。烘烤則引進熱穿透能力絕佳的日本石板烤爐,烤出皮薄均勻的細緻質地;烤完接續進行分段式冷卻,讓土司維持絕佳的濕潤與柔軟度。

每一步用心的製作步驟,讓晨光土司擁有簡單卻不簡單的美味,也讓吃到晨光土司的人,能夠一早就朝氣滿滿。
多樣的晨光土司,讓每個人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早晨食光
經典款的「晨光嚴選土司」,擁有簡單的美味,直接單吃土司,每一口都能品嚐到細緻濕潤的質地,加上小麥甘甜香味,不知不覺就能吃完一整片。想要以豐盛感為一天充滿朝氣?那就用晨光嚴選土司製作三明治,只要簡單加上幾片美生菜、起司,就能享受到食材的真滋味與土司融合的層次感。

晨光土司的三款調味土司,則讓每天的早晨精彩有變化。「晨光葡萄土司」加入粒粒飽滿多汁的日曬葡萄乾,為細緻柔軟的土司帶入水果香甜的口感層次,是吃過肯定會驚艷的美味。

有濃郁奶油香味的「晨光奶油土司」,使用特選奶油調和關鍵煉乳配方,還沒咬下就能聞到令人心動的奶油香,咀嚼時奶油香氣讓細緻香柔的土司體達到美味平衡,也非常適合搭配咖啡一起享用。

添加精選蜜漬香脆核桃、酸甜莓果的「晨光莓果核桃土司」,不只有堅果酥脆與莓果酸香,額外添加精心調配草莓泥於土司體中,讓核桃與莓果的風味更加融合每天早上來一片,開啟焙感朝氣的一天。

特有糯米湯種工法、多種講究製作技術,讓每一口晨光土司都是恰到好處的濕潤柔軟,令人回味再三。現在,就讓晨光土司成為每天必備的朝氣來源,創造充滿質感而有朝氣的美好生活。
▲廣編內容圖示僅供參考 產品以實物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