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報告估算中國已9億人染疫,拒倍拉維與西方疫苗,專家稱因缺錢、無法拿回扣又好面子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北大國發院副教授馬京晶等人近日發布一份疫情感染報告,估算出截至今年1月11日,中國累積約9億人感染。中國放寬管制疫情大爆發,當局否決將COVID-19治療藥物倍拉維納入醫保,又不願引進成效較佳的西方疫苗,決策邏輯令人費解,專家說這是因財政吃緊、官員要拿好處,加上拉不下臉向西方開口所致。
北大國發院報告:中國已有9億人染疫
(中央社)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根據大數據模型估算,去(2022)年12月20日,中國大陸多地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已達高峰。截至今年1月11日,全國感染率累積約64%,累積約9億人感染。
陸媒《經濟觀察網》13日報導,北大國發院副教授馬京晶等人組成的課題組,近日發布了一份疫情感染報告,分析本輪疫情的傳播特徵、民眾感染後的症狀、人群和地區間差異等。
報告指出,在「新10條」推出後約13天,即去年12月20日,中國大陸多地疫情就已達峰,到12月底各地感染均已過峰。截至今年1月11日,全國感染率累積約64%,感染人數累積約9億。
在網路上,北京、上海、廣州疫情顯得很大,但北大國發院課題組根據數據估計,西部地區感染率可能更高。
報告估算,本輪累積感染率最高的前3個省份均屬於西部地區,第一是甘肅省約達91%,第二是雲南省約84%,第三是青海省約80%。
馬京晶表示,報告得出的感染率是模型估計數據,根據網路平台上對感染後相關症狀的搜索量計算得出來。如網上對「發燒」、「咳嗽」等症狀搜索量上升,代表感染率上升。在這些數據基礎上,成員再計算全國、各省、各城市的感染率。
她說,雖然此類方法會受到一些影響搜索的隨機因素或固有習慣影響,跟現實有一定差距,但在疫情爆發期間,快速全面了解全國各地的大致感染率,對相關部門進行醫療資源調配有重要作用。
此外,在疫情高峰期,課題組還在中國大陸全境進行問卷調查,收取有效樣本共1萬1443人。
調查結果發現,絕大部分受訪的感染者都出現了發燒、咳嗽咳痰、鼻塞流涕、咽喉痛、味覺嗅覺改變、腹瀉等一種或幾種症狀。感染後最為常見的症狀是發燒,發燒持續3天及以上的占46%。
約一半感染者在感染後5至7天症狀消失並轉陰,約20%的感染者需要更長時間。
調查又發現,在主觀感受上,有76%受訪的感染者認為,感染COVID-19後的難受程度較以前感染最嚴重的流感或感冒更難受。

倍拉維納入中國醫保破局,傳聞指因北京砍價太狠
(中央社)美國《自由亞洲電台》(RFA)引述中國醫療界人士張寧報導,美國輝瑞藥廠生產的抗病毒藥物倍拉維(Paxlovid)未納入中國醫保,皆因北京砍價太狠,即使雙方協商過程中輝瑞曾大幅讓步,但仍無法達成協議。
報導指出,張寧告訴RFA,談判期間輝瑞(Pfizer)報價由人民幣(下同)1890元(約新台幣8534元)降至604元,但中國醫保部門砍價至200元,輝瑞代表拒絕接受。
張寧指出:「最後他們輝瑞給到的最低價差不多是604元(一盒),醫保開價是200元。一個開200元,一個是要價604元,這是最終價格。」
她說:「你看(國產藥)阿茲夫定是270元進入醫保。阿茲夫定藥跟小分子藥的成本是不一樣的啊,輝瑞生產這個藥成本其實非常高,因為它是小分子藥物。」
RFA未能證實張寧透露的訊息是否為真,不過,輝端藥廠執行長博爾拉(Albert Bourla)曾說,中國所提倍拉維的定價,低於輝端售予中低收入國家的價格,這才是雙方談不攏的主因。
他還說,畢竟中國是全球第2大經濟體,須支付的價格不應低於窮國如薩爾瓦多等。
據RFA報導,張寧另指出,國產阿茲夫定副作用超乎常人想像,並說小分子藥物製作技術和成本非常高,中國沒這能力研發,就連阿茲夫定臨床3期到現在還沒完成。
她說,這兩天找了1000個染疫患者做臨床試驗,根本就是臨時抱佛腳,因為之前在巴西的臨床效果不好。
阿茲夫定片是中國製的抗愛滋病用藥,去年被中國官方批准用於治療COVID-19,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藥學部主管藥師李莎接受RFA訪問表示,服用阿茲夫定導致的不良反應很多。
她說,包括可能會造成神經系統與肝腎功能的損傷,因此不推薦妊娠期和哺乳期的婦女,以及肝腎功能嚴重受損的病患服用。
目前中國黑市喊價倍拉維每盒可高達數萬人民幣還是有錢也買不到,張寧說,倍拉維奇缺,於是民眾開始瘋搶氧氣機和免疫球蛋白。
免疫球蛋白由人體血漿中提取蛋白成分,可提高人體免疫,有上海居民透露,目前免疫球蛋白當地醫院售價數百元,黑市一劑則要價1500至5000元不等。

中國拒倍拉維與西方疫苗,專家:因缺錢、無法拿回扣又好面子
(中央社)中國放寬管制疫情大爆發,當局否決將COVID-19治療藥物倍拉維納入醫保,又不願引進成效較佳的西方疫苗,決策邏輯令人費解,專家說這是因財政吃緊、官員要拿好處,加上拉不下臉向西方開口所致。
對於美國輝瑞藥廠生產的倍拉維未被納入中國醫保,中國官方的說法是輝瑞定價太高。
但《美國之音》(VOA)12日報導,中國早在去年2月即以附帶條件的方式核准倍拉維進口,最初醫保支付每盒(5天療程)人民幣(下同)2300元(約新台幣1萬382元),並於12月降至每盒1890元。
這個價格遠低於美國、台灣、香港和歐洲國家支付的採購價500至700美元(約新台幣1萬5000元至2萬1000元)。因應當前疫情嚴峻,COVID-19治療藥物採購幾乎完全由進口國政府買單,國民無需自付或只需付極少費用。
華盛頓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資深副總裁莫里森(J.Stephen Morrison)表示,評估當前中國的經濟現狀和財政吃緊,這個價格可能對中國政府來說的確有壓力。
當風水成為我們的語言——跟著風水名師的腳步,重訪全球知名景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古今中外,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天⼈地合⼀理念,觀察當地的環境與氣候、為了服務使⽤者的需求⽽建設。
江名萱老師深入研究風水的契機,可以說是因為旅行所帶來的啟發——在旅行至北京故宮的時候,對於整個建築群落的方位、形狀、位置等都遵循著青囊經的原理所設計,有著強烈的感觸。
因此,原本就熱愛旅行的江老師,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訪世界,考察各地的建築物。他發現,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當地的環境與氣候、使用者的需求而建設,和江老師順應自然的風水概念不謀而合。例如巴黎的聖母院、印度的泰姬瑪哈陵等建築,都能在天人合一的設計下,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效果,並且更好地利用自然的能量。
與天對話:巴黎聖母院
「建築物的存在,是要為裡面的人所服務。所以,所謂好的建築風水,其實是應天、應地、應時、應人制宜。」因此,雖然我們可以看到聖母院中央的玫瑰窗,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風水符號,代表光明、能量和生命力;聖母院的塔尖,也象徵著穩定、領導力,以及上達天聽的請求。但更重要的是,屬於宗教建築物的聖母院,為所有信仰著神的人們,所帶來的莊嚴、平靜感受。「聖母院營造出非常強烈的和諧的氛圍,你可以想見當時的設計師,在設計這個建築物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空間時,所有的考量都是為了讓人的內在可以安靜下來、與天/神對話。」江老師指出。

巴黎聖母院建築風格是哥德式建築,它的建造開始於1163年,耗時超過200年。教堂的尖頂屋頂,不只是融合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幾何美學,更代表著天地宇宙之間的聯繫。這種尖頂建築形式,在古代被視為智慧和神聖,有向上流動的能量。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連接聚集天地宇宙之間,讓整個建築物更加神聖,充滿生氣和活力,並為⼈們帶來好運和幸福。
在古代文化的哲學中,太陽代表著宇宙和自然界的秩序、生命和創造⼒、上帝神性力量等等。所以在建築的設計和規劃中,必須要考慮季節的變化,和太陽的位置,以確保光線在建築空間中,可以達到最佳的利用。聖母院的三扇玫瑰花窗,被認為是世界上 最美麗的玻璃藝術品之⼀,當你走進聖母院中,透過玫瑰花窗所照進來的彩色光芒,加上吟誦詩歌的聲音,還有焚燒香料所產生的煙霧,體現了像是引導人們的心靈,通往宇宙智慧神性的力量,彷彿可以治癒和平衡我們的身心。
「整體而言,巴黎聖母院的每一項設計、每一處細節,都讓人感到非常平靜。」江老師又補充道:「這就是好的風水,所帶來的能量。」
深埋於地的愛:泰姬瑪哈陵
談完了聖母院,江老師又繼續分享她在泰姬瑪哈陵的經歷。「如果聖母院是一棟與天對話的建築,那麼泰姬瑪哈陵想要傳達的,則是一份深埋於地的愛。」位於印度的泰姬瑪哈陵,不只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性建築,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泰姬瑪哈陵始建於1632年,耗時約22年完工,在建築風格上,它結合了印度傳統建築和伊斯蘭建築的元素,以白色大理石為主要建材,建築外牆有細密的浮雕和嵌花紋飾,表現了印度文化的細膩和精緻。在陽光照耀下,白色大理石的建築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展現出浪漫、華麗的氣息,「但是當你走進泰姬瑪哈陵之後,除了感受到它的莊嚴、神聖之外,還有一份濃烈的愛情。」江老師說道。
蒙兀兒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和他的妻子慕塔芝.瑪哈王后深深相愛,即使沙賈汗要前往戰爭的最前線,慕塔芝也會相伴在旁,兩人感情十分深厚。但令人惋惜的是,慕塔芝在1631 年的征戰途中難產而亡,沙賈汗在悲痛之餘,承諾為她建造天上人間、無與倫比的美麗陵墓——泰姬瑪哈陵。

這座象徵沙賈汗畢生激情和財富的美麗紀念物,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感受這份愛情的真切。「剛才講到聖母院有尖塔,我們可以注意到,泰姬瑪哈陵的屋頂也是尖頂,同樣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皇帝沙賈汗希望透過泰姬瑪哈陵向上連接,跟他⼼愛的瑪哈王后能夠永恆緊密在⼀起。」泰姬瑪哈陵在風水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利用水池來達到陰陽平衡的作用。「水是陰性的象徵,而白色大理石所建造的陵墓則是陽性,因此,水池的存在可以平衡建築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陰陽能量,創造出和諧的能量和氛圍。」除此之外,江老師也認為在像印度這樣炎熱的地區,利用水池的清涼氣息,撫平人們的情緒、創造安定氛圍,進而幫助人們減輕壓力、放鬆身心。因此泰姬瑪哈陵也是一個「應天、應地、應時、應人而制宜」而建成的建築典範。
傳世六百年之作: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居所,建於明成祖永樂4年(1406),於永樂20年(1420)完工。占地面積72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整個建築群給人威嚴而神聖的感覺,是皇權的象徵。雖然紫禁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但依然保持著它的輝煌和美麗,其中風水的佈局,是紫禁城能屹立不搖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年永樂皇帝在建造紫禁城的時候,他要求紫禁城建築佈局形狀和方法,都要符合風水學中的宇宙觀,以及天地人萬物合一的理論。因此,紫禁城的主要建築,都建在南北的中軸線上,這代表著能夠吸收天地間的能量,東西方向的建築物較少,是為了可以利用南北向的通風和自然循環,達到環境的舒適感。
以紫禁城太和殿的設計為例,這個皇帝接近朝臣的宮殿,不僅考慮到太陽的位置、建築物的形狀、360度的方位等等,還有周遭的水源、水流、風向、陽光以及山水環境、生活機能等多個面向。例如太和殿的正門面向南方,就是為了要確保日照充足,可以為太和殿帶來更多的光線和暖氣。而在正午時分,陽光會直射在皇帝的龍椅上,讓這裡充分地接收滿滿的太陽能量。
青囊經中提到:「明地德,立人際,因變化,原始終,此謂之化成。」紫禁城風水設計,是創造出一個巨大的立體空間,裡面有陰陽、南北、前後、東西、左右、內外、動靜、虛實,是因為建築師/設計師能夠將這些元素完美的連結起來,因此成就了永垂不朽的紫禁城。而整個紫禁城的建築群,也因為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呈現出一種高超的的藝術美感。
「如果我們回到600年前,紫禁城建造之初,想必是永樂皇帝將想法、理念,與設計者溝通之後,所誕生的結果。他們當初的偉大理想是什麼?風水方法又是什麼?在整個建造的過程中,永樂皇帝和設計者之間的信任也是非常的重要。作為皇帝,永樂皇帝必須展現領導者的遠見和決策力,但又必須給予設計者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如此一來,才能共同完成這件舉世無雙的建築作品。」江老師補充道。
「風水的學問,是全世界共通的,我們東方有陰陽五行術數之源的《河圖洛書》,西方也有由四元素和以太所對應而形成的梅塔特隆立方體。」建築設計最精彩、也是最核心的表現,就在於它如何讓人心的空間、建築的空間、自然的空間、宇宙的空間,互相連結滲透,能量循環不已。對江老師來說,無論古今中外,這些能夠矗立千百年之久的建築物,都是能順應著自然的脈動、四季的變化,讓建築引導著宇宙、自然的能量,為身在其中的使用者所服務,同時創造出最適合使用者的安適環境,使用者自然能夠感到心神平靜,從而展現宏大的精神面貌。江老師也相信,風水的千年智慧,是值得我們現代人細細研究、推廣的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