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民眾黨中央委員、中評委選舉出爐:最年輕當選人25歲,高虹安人馬得票墊底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新竹市長高虹安人馬李國璋,在中央委員的投票中僅拿下13票,名列候補最後;台北市議員林珍羽的哥哥林韋銘,則拿下中評委第一高票。而民眾黨在舉辦黨員大會前,也曾爆出人頭黨員的爭議。
台灣民眾黨於1月14日舉行中央委員、中評委選舉,包括台中市議員江和樹、醫師馮啟彥、參選新北市議員的張凱鈞等人皆當選中央委員,25歲的碩士生林冠廷也擠進中央委員名單。
高虹安人馬得票墊底,林珍羽哥哥拿下第一高票
《中央社》報導,民眾黨第2屆第一次黨代表大會中,中央委員當選人有張凱鈞、咼昇華、江和樹、馮啟彥、許瑞宏、范姜奕凱、林冠廷、陳祥麟、張昕華;孫正華、端木正、李國璋則為候補中央委員。
中央評議委員方面,當選人有林韋銘、李偉華、吳士廉、潘孝仁、詹喬茵、劉家榮、李岱殷;候補者為廖志杰、陳妙真。
對於投票結果,民眾黨主席柯文哲表示:「大家回家睡覺,明天開始工作,這是一個責任開始。」
針對投票結果,《ETtoday新聞雲》分析,身為新竹市長高虹安人馬,也是新竹市議員的李國璋,在中央委員的投票中僅拿下13票,名列候補最後;中評委部分,台北市議員林珍羽的哥哥林韋銘,則拿下第一高票。
檢討九合一,柯文哲:選舉成績不如預期
在民眾黨的黨員代表大會中,黨主席柯文哲也針對九合一選舉結果進行檢討。
《Newtalk新聞》報導,針對2022九合一選舉結果,柯文哲表示選前因期望「開闢疆土」而提名過多候選人,最後卻因資源有限,陷入左支右絀的窘境,提名策略不夠精確。
黨代表大會中,柯文哲致詞表示,黨內對候選人的幫助和訓練不足,論述也不強,無法讓民眾留下深刻印象;另外,除了提名過多,地方黨部普遍經驗不足,提名時無法注意參選人是否能與民眾黨形象連結,未提供足夠支援。
他並指出,自己在選舉時以台北市政為重,僅能利用剩餘時間輔選,結果力有未逮,也直接表示「選舉成績不如預期,離改變台灣政治文化的目標還很遠。」
本次九合一選舉民眾黨共推出86位議員參選人,最終僅有14位當選。

選前爆出「人頭黨員」爭議,為何各路人馬搶占中央委員資格?
民眾黨在舉辦黨員大會前,也曾爆出人頭黨員的爭議。
2022年12月底民眾黨進行中央委員與中評委候選人資格審查階段時,擔任中評會主委的林恕暉曾發文指出,人頭黨代表候選人資格被撤銷後,人頭黨員卻還可以投票選黨代表,擔心一旦有心人士掌握中央委員會,就能參與決定下屆民眾黨不分區立委排序。
林恕暉發文中指出,在新實施的連記法下,黨代表每人可投3個中央委員候選人、2個中評委候選人,造成有意參選下屆中央委員、中評委者紛紛組成「換票聯盟」,人頭黨員很可能持續發揮影響力。
林恕暉觀察,民眾黨2022年1至5月平均入黨人數約150人,6、7月增加到200人,8月入黨大限前,單月竟暴增近800人入黨,其中高雄市單月暴增300人,新北市單月暴增超過100人。
而從候選人來看,這次高雄市與新北市分別出現7個和5個「人頭黨代表」候選人,暴增黨員的區域就是出現人頭黨代表候選人的區域,兩者顯然有直接關係。
林怒暉表示,雖然人頭黨代表被撤銷,但是人頭黨員還在,他們投給了誰,欠下人情的黨代表是否會因此受牽制、操控?此外,民眾黨中央委員會手握下屆不分區立委提名權,誰能入選不分區以及排序掌握在下屆中央委員手中。
新聞來源
延伸閱讀
- 藍綠白的升降浮:「高虹安模式」可能成為柯文哲2024選戰主軸,朱侯互動會是藍營未來關鍵
- 【2022九合一選舉】民眾黨議員選得好嗎?從兩個地方比較看看
- 柯文哲連任民眾黨主席:健全內部組織,擴大第三勢力,備戰2024面臨藍綠夾擊
【加入關鍵評論網成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成員!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羅元祺
Tags:
菸品陳列不納管加熱菸載具,恐成新興菸品管理破口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國健署承諾要處理新興菸品亂象、保護國人健康,但在母法公布之後,各項子法卻草率無章、用詞定義不明,現在加熱菸菸彈與載具又未一致管理,將來稽查恐出現「看得到卻管不到」的問題。
在今年2月15日總統公告「菸害防制法」以來,國健署陸續預告修正多項配套措施,除了「指定菸品健康風險評估審查辦法」之外,還有2月24日同步發布的「販賣菸品場所標示及展示管理辦法」、「菸品尼古丁焦油含量檢測及容器標示辦法」、「菸品資料申報辦法」等,預告期同樣縮減至7天。跨黨派立委也在3月2號的立法院衛環委員會中,再次質疑衛福部如此匆促預告為圖利菸商,並要求應召開全台公聽會、落實本土健康風險評估。立委林為洲甚至於臉書表示,薛瑞元部長已口頭允諾,法案預告期過了還是可陳述意見,他很樂意協助大家送件。
載具不受販賣場所限制 民團憂心成吸睛工具
在「販賣菸品場所標示及展示管理辦法」(下稱「管理辦法」)中,要求業者不能行銷加熱菸之「載具」,但未限制不得行銷「載具品牌」,引起各方譁然。專家示警,國健署承諾要處理新興菸品亂象、保護國人健康,但在母法公布之後,各項子法卻草率無章、用詞定義不明,現在加熱菸菸彈與載具又未一致管理,將來稽查恐出現「看得到卻管不到」的問題。
不同於傳統紙菸,要吸食加熱菸,必須以加熱菸載具搭配菸彈一起使用。菸防法修法期間,國健署就曾因僅將載具視為一般3C產品、不與菸彈共同納入健康風險評估,而飽受各界批評。儘管後來國健署改變立場、納管載具,然預告的「管理辦法」中,仍未將載具菸品納入管理對象。以管理辦法第五條為例,規定「菸品展示,不得以電子螢幕、動畫、移動式背景、聲音、氣味、燈光或其他引人注意之方式為之」,但是因為加熱菸載具不屬於「菸品」,所以並不適用此一條例。
這意味著在新版的菸害防制法正式上路之後,只有販賣菸彈的場所會受到規範,而載具則可以在任何實體店鋪、網路上,以任何手法為其廣告、宣傳、行銷,甚至成為推廣加熱菸的手段和工具。簡而言之,未來超商可直接陳列載具販賣,讓未成年消費者得以輕易接觸、購買。

針對新興菸品對未成年者所造成的潛在危害,全國家長會長聯盟理事長黃正銘表示:「我認為這次修法,應該是要以保護未成年的孩子們為前提。我們這一代,或者上一代吸食傳統紙菸的人,基本上會願意去嘗試新興菸品的可能性是比較低的,他們都習慣傳統紙菸了,新興菸品對他們沒有吸引力。但是孩子們不一樣,他們的好奇心、對新事物的新鮮感、同儕之間的誘因,這一切都有可能提高未成年者去嘗試加熱菸、電子煙的可能性。但現在我們的新法完全沒有起到保護、預防的作用,真的很令人憂心。」
日韓不納管加熱菸載具 青少年使用率暴增
以日本為例,2016年,加熱菸載具的使用在日本開始普及。三年後的2019年,日本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加熱菸載具市場之一,其中約有20%的吸食者年齡在20歲以下。根據日本醫學研究機構的數據,在2019年,加熱菸載具的使用在青少年之間呈現爆炸性增長,而且日益趨向年輕化,同年有逾1200例因加熱菸載具使用而導致的健康問題,其中不少是青少年。
在韓國,加熱菸載具的普及也帶來了類似的問題。據韓國疾病管理本部的數據,自2018年以來,由於加熱菸載具的使用而導致的健康問題在該國激增,尤其是在青少年中。截至2020年,韓國有約40%的加熱菸載具使用者年齡在20歲以下。韓國疾病管理本部也指出,由於加熱菸載具的健康風險和成癮性,青少年吸食加熱菸載具將導致將來的健康問題。
加熱菸載具管理不同調 可能加重地方違規稽查、業者等各方負擔
菸害防制檢舉項目分11大類,包含販賣菸品之方式、菸品容器之標示、促銷菸品或為菸品廣告、販賣菸品場所標示及展示、營業場所為促銷或營利目的免費供應菸品、未滿18歲吸菸、供應菸品予未滿18歲者、於禁菸場所吸菸、禁菸場所未設置明顯禁菸標示或供應與吸菸有關器物、於非吸菸區吸菸、室外吸菸區標示及設置。在販賣場所稽查上,皆針對「菸品」本身,加熱菸載具卻不受此限,未來可能形成「一(加熱)菸兩制」情形。
根據聯合報報導,菸防法查緝多仰賴縣市衛生局人員來進行,且過去查緝違規情形不普及。董氏基金會主任林清麗表示,如果將載具比照菸品管理,地方衛生局稽查人員即可比照菸品管理來執法,但現在加熱菸跟載具定義不同,執法面更增難度;民眾難以確保購買地點是否合法;網路購物難控管,要限制未成年不能購買更難以落實。
黃正銘理事長更進一步質疑,縮短公告期限、倉促實施新法,如果已成既定事實,那麼政府稽查人員對於稽查的標準、措施,甚至這些菸彈、載具品牌的辨識,都做好訓練了嗎?能真正的從源頭為人民把關嗎?如果載具又不納管,誰知道當它跟菸彈結合後會發生什麼事情?有人能負責嗎?
為民眾健康站出來,菸防團體、朝野立委呼籲政府落實本土菸害管控
有鑒於載具不落實管理,將對青少年身心造成深遠影響,同時加重稽查難度,遺害深重,民間反菸團體屢次向國健署提出建言,卻得不到回應。因此,由170個團體組成的台灣拒菸聯盟也再次呼籲,懇請出身公衛界的行政院陳建仁院長出面阻止,不要讓明明是吸食加熱菸必要元件的載具,被當成單純的3C零件來另外管理。
雖然菸防法配套法令預告期已過,但推動反菸不遺餘力的林為洲委員,日前公開表示將繼續將為大家的陳述意見送進衛福部,同時呼籲政府應立即查緝現在市面上這些未經健康風險評估、違法的新興菸品。除此之外,國健署草擬的健康風險評估漏洞百出且未召集專家討論,他認為衛福部應立即召開北、中、南、東至少四場公聽會,蒐集各方意見作為修法參考。陳椒華立委也在質詢薛瑞元部長時提到,現在的健康風險評估根本是紙上談兵,並且提出要有「本土健康風險評估」的訴求。
新版菸害防制法即將上路,但仍然存在相當多的問題和挑戰。在可見的將來,除了期待政府願意為了保障公眾的健康和利益,繼續強化反菸政策的執行,從立法、稽查、行政措施等多種手段,來限制吸菸的行為,更重要的是,國人也需要更加自覺地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認識吸菸危害的認識,提高警覺性,為自己和他人的健康盡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