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西方文明為主體的「北約-歐盟」結構,形成遏制歐亞心臟地帶的「反中俄大同盟」

以西方文明為主體的「北約-歐盟」結構,形成遏制歐亞心臟地帶的「反中俄大同盟」
Photo Credit: GettyImage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歐盟和北約合作聯合聲明,以及歐洲國家強化對日本和台灣的來往,諸多作為交織之下並非偶然。由於俄烏戰爭和「一帶一路」對歐盟造成的政治和經濟衝擊,促使歐盟國家因應價值觀的差異,從而開展身份建構的過程。理解歐盟和北約在永續發展與民主價值的準備,有助於台灣超越政治現實,強化與西方國家的結構,從社群的一份子協助歐洲推動全球發展計畫。

2023年伊始,北約與歐盟於1月10日簽署歷史性的第三份「聯合聲明」(the third Joint Declaration on NATO-European Union cooperation.)。出身挪威的北約秘書長史托騰伯格(Jens Stoltenberg),和曾任德國國防部長的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Gertrud von der Leyen),簽署跨大西洋兩岸的安全聲明。

「聯合聲明」不只是紙上宣示

無獨有偶的是,在簽署「聯合聲明」前一天的1月9日,歐洲各國相繼與東亞國家推進安全合作,雖然「聯合聲明」與非直接相關,卻是直接反應其行動的決心。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造訪歐洲各國提出一系列合作:英日相互駐軍的准入協定、法國承諾在斐濟等亞太地區開展聯合開發項目。同日,德國國會國防委員會主席史琪曼(Marie-Agnes Strack-Zimmermann)亦率團訪問台灣,成員並包括國防和外交成員,並且商討合作建構民主韌性。

其中最關鍵的是英日兩國簽署「互惠准入協定」Reciprocal Access Agreement, RAA),在事實上重現一次世界大戰前英日同盟的相互駐軍機制,更與「日美行政協定」(An Administrative Agreement)具備相近地位。

英日兩國在先前的「情報保護協定」及「物資勞務相互提供協定」(Acquisition and Cross-Servicing Agreement ,ACSA)的基礎上,更進一步為將來歐亞大陸兩側的大規模演習和軍事部署進行準備,未來不排除在沖繩和西南地區出現日美英澳聯合演習的場景。

基於共同價值,形成環繞歐亞的大同盟

「北約-歐盟」的地理位置涵蓋大西洋兩岸和太平洋,接臨的水體更圍繞著歐亞大陸兩側的邊緣地帶,從陸地和海洋兩方面圍繞歐亞大陸的中俄兩國。 而今,同為美國主導的「北約-歐盟」與QUAD(Quadrilateral Security Dialogue)儼然形成合圍之勢,更以AUKUS為樞紐牽引全球性的集體安全機制。

以西方文明為主體的「北約-歐盟」結構,領先其他群體於歐亞大陸建立起核武、情報、後勤和相互駐軍的機制,基於共同價值環抱地中海的、中東和歐亞草原,形成遏制歐亞大陸心臟地帶的「大同盟」(Guerre de la Grande Alliance)。

多元觀點 等你解鎖
付費加入TNL+會員,
獨家評論分析、資訊圖表立刻看
首月一元插圖
TNL+ 首月體驗價 1 元,
加贈 LiTV 首月免費(見活動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