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序的心靈》導讀:美國價值觀的根源如何從聖經與共和傳統,慢慢趨向個人主義?

《失序的心靈》導讀:美國價值觀的根源如何從聖經與共和傳統,慢慢趨向個人主義?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書延續《民主在美國》的觀察,考察美國個人主義發展的歷史淵源,說明「民德」(Habits of the Heart)對於塑造美國人文化特質的重要作用,並希望透過重塑民德,遏制個人主義在美國的過度發展,根治人際孤立疏離,缺乏社會責任的病灶,拯救岌岌可危的公民社會。

貝拉所目睹的一九八○年代的社會,是一個美國的產業正逐漸降低製造業部門,而慢慢走向後工業資訊時代的社會。社會高度的分工和體制功能的分化,不但致使人們無法整體性的思考,連高等教育體制也高度進行知識體系的專業化,讓人們只能在愈來愈狹隘的範圍中思考目光短淺的利弊得失因果鏈,他在書中也特別提到媒體的出現碎裂化人們對文化整體性的意識。

貝拉這種對於「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而致使「道術將為天下裂」(《莊子.雜篇.天下》)之喟嘆,他提出的倡議,是希望能夠在昔日共和與聖經傳統中,重建文化感知的連續性,並從此出發營造一種更為公平的社會生態,透過更多的社會運動與倡議來面對如種族歧視與經濟不平等的問題。

貝拉認為新資本主義體制中有三種管控者:企業家(資本主義的守門者和斂聚財富者)、經理人(膨脹的科層組織與壟斷技術和知識的管理專家)、心理治療師。其中我覺得最有意思的是,也許是因為作者群當中有臨床心理學專家,讓鮮少被社會學關注的心理治療成為本書討論的議題。

對於心理治療,貝拉基本上抱持著保留批評的態度,他指出心理治療的興起反映出個人已經從既有的朋友、家庭與社區中游離孤立出來,每個個體被鼓勵與要求要為自己負責,而不能仰賴友情、社區和宗教的支持。另一方面,心理治療被高度認可,呈現出社會存在著一種治療管理的模式,更深刻反映出在資本主義與科層體制的監控下,個體成為專家治療與看顧的對象。

面對新資本主義所帶來的社會碎裂化,貝拉認為我們應當在社區公共事務的參與中體現公民身分與伸張公民權,關注美國先民以宗教社群為根基所孕生的習俗與人際關係網絡,以及重視各類型的教會組織、宗派對於美國社會現代化的貢獻。對貝拉而言,基督宗教既是美國理想社會發跡的源頭,同時也不斷因應社會的時代潮流,不論經歷了宗教的私人化、多元化,宗教既容許高度個人主義化的信仰模態,也同時保有它的公共性。

貝拉提到在訪談中,他們並未刻意把話題牽連到宗教生活,可是受訪者經常自主地談到宗教信仰對他們的影響,基督宗教也是美國少數可以跨越種族與階級分界線的信仰活動。早在一九六○年代,貝拉便提出所謂「公民宗教」的概念,認為美國並沒有出現像歐洲一樣龐大的普世教會機構,但根植於聖經的語言與想像的基督新教傳統,卻散發轉化為社會共享的信仰、象徵與儀式,甚至上綱為美國立國精神、政治運作與國民集體性的社會想像,背後的普遍性和超驗性的道德觀,成為凝聚美國政治、社會與文化共識的重要價值基礎。

換言之,基督宗教在美國的發展走向公共化地鼓勵基督徒追求共善,在美國成為某種終極價值的象徵,聖經語言屢屢出現在政治人物的演講,並把宗教犧牲奉獻的象徵,轉化於國旗、陣亡將士紀念碑等彰顯立國宏規的符號。不過,貝拉自己有提到,公民宗教一詞容易被誤解為國家崇拜,因此他在本書已經不再使用公民宗教一詞,取而代之的是,除了引述闡發托克維爾對基督新教的歷史洞見,並用一章的篇幅呈現美國多元的宗教生態,認為宗教生活可以繼續串聯個人和公共生活與提供凝聚公民社會的機制。

今日美國社會對立的試煉:我們可以從中借鏡什麼?

貝拉跟其他的作者都出身為美國白人,而他們的訪談對象也以美國中產階級白人為主,不免就會有人質疑這個研究的受訪者沒有兼顧到其他種族或社會底層,以美國白人中產階級為主的道德價值觀,是否便能成為美國主流價值的代表呢?另外,前述曾提及,該書以文化價值為社會行動導引的前提預設,經常會忽略外在的宏觀政治與經濟制度對於行動者的影響,也會漠視文化價值的權力支配與操弄,不過,貝拉在第十章已經從比較宏觀的社會變遷來略為補充這樣的不足。

回顧美國前總統川普治下並受到新冠肺炎加劇影響的美國社會,在政治意識形態、階級與種族之間的嚴重對立,以及美國移民社會本身的流動與顛簸的狀態,像貝拉這樣帶著濃厚桃花源色彩的社會理想藍圖,不免會讓人存疑是否還能繼續提供打造新世紀公民社會的指引?不過,儘管有相關論者對此書的質疑,在閱讀完本書之後,還是可以引發探問:我們可以從中借鏡什麼?

台灣歷經民主化與解除殖民的過程,在民主化的過程,我們也不斷尋找可以凝聚共同體的價值傳統,但是,可以仰仗的除了愛台灣的情感和民主化的價值,仍然面臨著藍綠對抗以及嚴峻的兩岸戰爭風險之考驗。與此同時,台灣對於公民社會的追求和打造地方社會的想像(如地方創生),不正也反映出在全球的華人社會中,我們的民主制度的實踐雖然走在最前線,但是依然帶著困惑,在熱切中追尋屬於台灣華人社會的公民價值傳統與社會想像。

如果聖經價值傳統是貝拉以之為憑藉來追尋重建美國公民締結的根源,那麼台灣本身宗教的自由和包容的多元性,是否可以對我們有所啟發,並做為探索台灣未來公民社會的價值資源?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失序的心靈:美國個人主義傳統的困境》,八旗文化出版

作者:羅伯特.貝拉(Robert Bellah)
譯者:葉品岑

  • momo網路書店
  • Readmoo讀墨電子書
  •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部分商品除外,如實體、成人及指定優惠商品,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現代人普遍不婚不生、努力賺錢、遠離公共生活
我們努力追求美好生活,到底哪裡有錯?
托克維爾《民主在美國》之後又一經典
初版自1985年暢銷至今、融合社會.政治.歷史跨學科研究
一本理解美國人為何奉個人主義為人生圭臬,
但卻又逐步侵蝕毀壞公民社會的警世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