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順貴:「超徵」是難能可貴的政績,執政黨面對外界質疑竟如此蒼白無力,令人費解

詹順貴:「超徵」是難能可貴的政績,執政黨面對外界質疑竟如此蒼白無力,令人費解
財政部代理部長阮清華|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明明是人民稅賦負擔沒增加,個人綜所稅免稅額反而一再提高,但整體稅收卻能明顯增加的稅改成果,足以引為難能可歸的政績,可惜現有整個執政黨面對外界就鉅額超徵的各種質疑、要求退稅給超徵對象之說的回應,竟是如此蒼白無力,實在令人費解。

其實在2017年1月16日,前行政院院長林全即曾表示在總稅收不減少的前提下,將適度增加營所稅,減少綜所稅,並將股利改採分離課稅或部分免稅。當時財政部委外研究報告也建議將綜所稅最高稅率降為40%,但營所稅則調升至20%,同時取消此兩稅合一制度。

此外,林全院長任內積極推動所得稅制優化改善方案,還包括「零基預算」。

所謂零基預算,是指政府各機關每年提出的新舊計畫項目時,不從既有基礎出發,都必須從「零」開始,不管前年度預算數字的高低,所有業務及計畫,都依成本效益分析重新審視、評估其實際需求與必要性,並排列優先順序。目的是要將有限資源做最有效配置,以杜絕資源浪費及效益不彰等不經濟情事,也稱不連續預算。

在「零基預算」下,稅收的預估與整體預算支出,難免較謹慎含蓄,也是間接促成超徵的遠因之一。

自2018年1月18日立法院三讀通過林全院長一手主導擘劃的稅改方案後,刪除個人綜所稅45%最高稅率、股利所得選擇直接依28%稅率分離課稅,營所稅稅率自2018年起分三年由17%調升至20%,加上股市上萬點後交易量大增、前一年調高遺贈稅率等,帶動相關稅別的稅收大幅增加。應該就是稅改方案逐漸展現成效,怎會被影射成好像政府是多拿的人民的錢或行政失靈?

其中,營所稅自2020年起已全面適用20%稅率,加上台灣經濟景氣好,企業賺大錢(其中台積電繳交的營所稅2021年逾500億元、2022年550億元超過,今年勢必更多),營所稅連2年大增,其實無須大驚小怪。

還稅於民  蘇貞昌:規劃全民發現金但須法源依據
Photo Credit: 中央社
各界關注,全國稅收2022年超徵新台幣4500億元是否能還稅於民。行政院長蘇貞昌(前)3日表示,可動用的1800億元中,部分須預留不時之需,剩餘則規劃用發現金的方式,全民共享,但此作法要有法源依據。 中央社記者謝佳璋攝 112年1月3日

其實自2017年起從財政部統計資料庫觀察,便可清楚看出實收額快速遞增的稅收項目,主要是營利事業所得稅、營業稅,其次是證交稅、綜所稅、遺產與贈與稅、房地稅等,其中營利事業所得稅、營業稅,證交稅、綜所稅得實收額更是經常遠高於預算額。

因此,明明是人民稅賦負擔沒增加,個人綜所稅免稅額反而一再提高,但整體稅收卻能明顯增加的稅改成果,足以引為難能可歸的政績,可惜現有整個執政黨面對外界就鉅額超徵的各種質疑、要求退稅給超徵對象之說的回應,竟是如此蒼白無力,實在令人費解。

立法院法制局前述2018的《政府對於稅收超徵問題如何因應》研究報告,也指出稅收超徵原因可能來自經濟大幅度成長或稅制改革,其中稅改部分,此報告舉例如個人股利所得之可扣抵稅額減半扣抵、金融業營業稅稅率由2%提高至5%、實施房地合一課稅,取消出售土地所得免稅、調高遺產及贈與稅最高稅率為20%等,也可供作佐證,立法委員實不應該誇張地胡亂指摘。

對於多於預算額的稅收,《預算法》第59條已明文規定「其超收應一律解庫,不得逕行坐抵或挪移墊用。」因此,超徵的稅收,理當只有解繳國庫一途,統籌運用例如還債或挹注勞保、健保或各類退休基金等。

部分民眾將稅收超徵誤認為市場攤販多收菜錢的概念,認為政府多收稅,就應該把稅收還給人民,或許情有可原,但看到這麼多藍綠兩黨民意代表爭相吵著發或加碼發現金,實在令人對台灣民意代表的問政品質悲哀莫名。

政府明明還欠一大屁股債未還,依法課徵的稅收,台灣社會竟能為了該不該發現金「還稅於民」而吵到不可開交,並讓行政院屈從,立法院也已決定快速修改上述《預算法》第59條的限制規定。可預期此規定一修,後門大開,注定未來後患無窮。而發現金議題,一路從中央政府延燒到財政狀況比較好的直轄市政府,則是另一世界奇觀。

本文經思想坦克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彭振宣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