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醫生,在監獄上班》:為了讓性器官增大,獄中的「老二專家」將五、六條軟膏塞進生殖器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收容人之間存在各式各樣的「專家」,性器官增大就是其中之一。上面提到的「老二專家」,就會用膚即淨、滿德壽、健大徽素等軟膏來做手術,一次甚至會將五、六條軟膏塞進生殖器。知道這種事情經常發生後,我再也不隨便開軟膏給病患了。甚至有部分機關完全不開凡士林給男性收容人,聽說他們會使用筷子或牙膏將異物植入下體。
文:崔世鎭
生殖器的大小真有這麼重要嗎?
「我們同寢有一個老二專家,他在屌裡面塞過好多東西。」
「他說只要放著就會自己癒合嗎?」
「對,發炎傷口會裂開,但肉長回來後會癒合,雖然還是會留疤……」
這是一名將「膚即淨軟膏」塞入生殖器導致皮膚潰爛的年輕收容人。雖然我很努力縫合,但傷口實在太大,十分令人擔心。我一針一線縫,皮膚卻合不起來,縫線一再被扯開。這種時候,即便身為醫學知識豐富的醫師,也比不上有實際經驗的人。看來,我只能選擇相信「老二專家」,讓患者靜候,直到傷口癒合。
在生殖器塞入異物導致副作用,是矯正機關裡分常見的疾病之一。塞入異物,目的當然是為了增大,在泌尿科做陰莖增長手術或性功能障礙手術還情有可原,但若是將凡士林等肌膚軟膏塞入生殖器裡,那可就讓人頭痛了。
收容人之間存在各式各樣的「專家」,性器官增大就是其中之一。上面提到的「老二專家」,就會用膚即淨、滿德壽、健大徽素等軟膏來做手術,一次甚至會將五、六條軟膏塞進生殖器。知道這種事情經常發生後,我再也不隨便開軟膏給病患了。甚至有部分機關完全不開凡士林給男性收容人,聽說他們會使用筷子或牙膏將異物植入下體。
為了除去患者皮膚內的凡士林,我認真找了一些資料。
「在陰莖內注入凡士林,可讓陰莖產生短暫增大效果,但一段時間後,肌膚內的凡士林會擴散到其他部位且硬化,造成肌膚變色與陰莖畸形,同時伴隨疼痛感與發炎症狀。凡士林去除手術,依注入量、注入時間點、目前狀態等決定治療時間與去除費用。若注入量偏少,在去除凡士林同時可增大陰莖;若狀態較為嚴重,陰莖部位肌膚不足,則無法完全去除凡士林,需進行陰囊皮瓣術等肌膚移植手術。」
──韓國醫療糾紛調解仲裁院
原則上,必須徹底除去異物,但這些手術可能會需要掀開整個生殖器的皮膚,或是用其他部位的皮膚來植皮,這麼大的手術,不可能在矯正機關裡執行。再加上這種手術沒有健保,費用非常高昂,通常不會有收容人願意為了去除異物而付出這麼大的代價。然而發炎可能會引發敗血症,進而造成病患死亡,所以千萬不能小看事情的嚴重性。
就算沒有發炎,生殖器裡的異物也可能會導致陽痿,或在性行為過程中造成女方陰道受傷。嚴重的話,甚至還有可能一輩子無法再從事性行為。這些患者在面對性病等細菌和病毒引發的疾病時,抵抗力可能也會變低。
有一次,有名60多歲的收容人,因為下體塞入異物導致發炎,跑來診間請我縫合。我問:「您為什麼要塞這個呢?」「年少輕狂,小時候不懂事。」他說。雖然沒去翻他的收容紀錄,但我想他年輕時少說也被關進來過一、兩次吧?年輕服刑時在獄中塞了凡士林,後來的問題一直沒徹底解決,拖到現在越來越嚴重。
有關生殖器異物植入,目前幾乎還沒有系統性的研究。但從各種報告當中也發現,這種問題並不單單只發生在韓國。雖然標本數不多,不過就既有的研究來看,這種狀況較常發生在亞洲人、斯拉夫族,以及船員、收容人、毒品成癮軍人、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群體身上。
也有人類學者主張,這種行為是源自於傳統文化。因為自古以來,亞洲和澳洲原住民就有將鈴鐺、珠子、石頭等物體植入陰莖肌膚下的文化。而之所以將異物放入生殖器有以下幾個原因:透過展現雄風獲得性方面的自信、展現對特定群體的歸屬感、施虐性行為、來自同齡人的強迫或好奇心等。
這種行為開始在矯正機構裡根深蒂固後,也有人開始將其與18世紀的日本極道文化相提並論。因為在極道世界裡,人們會透過在下體植入異物,來表示對組織的忠誠。根據日本某一看守所的調查結果,130名收容人當中,有28名在生殖器當中植入異物,其中大部分都是極道份子。
平均每兩個月就會有一名收容人因為這種問題來掛號,讓我認真思考是否應該對醫療團隊與收容人進行預防教育,並採取相關治療措施。這不僅僅是為了收容人,也是為了保護出獄之後。與他們發生性行為的女性的健康。
在瀏覽異物去除手術相關論文時,我發現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根據一份2019年的泌尿醫學論文,1956年至2017年,全球論文當中公布的生殖器異物去除案例為124例,按國家來看,韓國為39例,直接當上全球第一,也太威風了(?)。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我是醫生,在監獄上班》,EZ叢書館出版
作者:崔世鎭
譯者:陳家怡
- momo網路書店
- Readmoo讀墨電子書
-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部分商品除外,如實體、成人及指定優惠商品,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監獄醫師才能告訴你的──監獄診間故事。
收容人詐病、藥物成癮、吞食異物…在這個地方早已不足為奇,然而,在大韓民國這塊土地上,守護他們健康的最後一道防線,也是監獄。
大多數醫學院生畢業後,壓根不會想到矯正機關(看守所和監獄)服務,作者崔世鎭卻選擇這裡作為他醫師生涯的第一站,成為1500名收容人的唯一醫生,將在監獄裡看到的一切記錄下來:
- 在這裡,詐病幾乎天天上演。為了多領藥、為了逃避勞役、為了搬到其他舍房、為了戒護外醫……我也因此練就了一身詐病判定功夫。
- 身上別著藍色號碼牌的,就是「煙毒犯」。他們要的不只是毒品,還有各式各樣的藥物。為了把藥拿到手,甚至威脅醫生也在所不惜。
- 為了達到目的,有些收容人會自殘、吞食異物。照了X光之後,我完全想不透他到底是怎麼把這麼大一顆警報器塞進喉嚨裡的。
然而監獄裡,也經常發生這樣的事:
- 許多人幼年時都沒接種過B型肝炎疫苗,他們成為犯罪者的機率之高,幾乎可以說是「天生的」。
- 因為自離開監獄起,醫藥費就不再由監獄負擔,許多收容人縱使已病入膏肓,但礙於經濟壓力,也只能等待死亡。
- 許多毒品成癮患者,多半都是生長在惡劣環境,從小開始跟著身邊的人吸食強力膠。監獄官們說:他們被關一次、兩次、三次,如果好一陣子沒再進來,不會認為他們戒毒成功,反而會覺得他們應該是自殺了。
透過書裡的故事,我們或許可以思考:究竟是社會的灰色地帶催生了犯罪者,還是因為人性本惡?「報應主義」真的能讓社會更好嗎?「公共醫療」該如何發揮最大實質效益?
監獄這個地方,自成一個世界,是社會的縮影,裡面的人,真的生病了。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以引擎創造汽車, Mercedes-Benz 又將如何以 AI 重新定義汽車?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AI 人工智慧,正在快速改變你我世界。從客服中心的對答到文章的生成, AI 似乎越來越無所不能。與你我生活息息相關的移動生活同樣沒因此例外, AI 不僅讓座艙內車載資訊系統的語音系統聰明應答,更可逐步取代人類掌握方向盤自動駕駛。巧合的是,積極利用 AI 改變汽車樣貌與功能的,更是 130 多年前發明汽車的 Mercedes-Benz!
從 Siri 、 Chatbot 、 ChatGPT ,到 Bing 搜尋引擎, AI 成為了生活中不可忽視的存在。 AI 發揮分析語言及推測使用者意圖的強項,讓過去需要人類親力親為的服務與對談,成為了 AI 當前最火熱的應用功能。汽車產業中也有相同運用,座艙內的車載資訊系統正是最好例子。透過聲控操作車輛功能,讓駕駛不再需要用手一鍵一鍵地輸入指令,更輕鬆直覺,也更便利安全。但 AI 的強大可不僅於此,透過對圖像能力的處理與深度學習,更一步步實現全自動駕駛願景。
AI 於汽車產業的應用,放諸全球每個汽車品牌都在積極努力。身為汽車的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曾以內燃機改變了人類的移動方式,以當前的發展趨勢看來, Mercedes-Benz 很有可能要再度運用 AI 科技,改變汽車於人類歷史中的定義。
AI 能帶給車主何等的科技便利? 以 Mercedes-Benz 的 MBUX 多媒體系統發展來說明
開車時要如何讓旅程更添便利與樂趣?從收音機的發明開始,車廠們從不停止創新。在安全的基礎上,設置更進階的汽車音響、透過衛星訊號的導航系統、利用連網能力引入更多元的功能等。 Mercedes-Benz 於 2018 年推出 MBUX 多媒體系統,更開拓了汽車產業的全新領域。雖然聲控不算是最新的科技,但搭載於當時 A-Class 上的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可以透過 AI 學習,讓駕駛使用如「我覺得冷」的人性化口語,命令車輛聰明自動地調高空調溫度,並結合大尺寸的觸控螢幕與高度個人化設定,達到因人而異的介面風格。此外,亦可發揮 AI 運算與學習能力,分析駕駛愛聽的音樂類別、常去的餐廳等安排建議,直接顯示於介面上。

立基於第一代基礎, 2021 年第二代 MBUX 多媒體系統迎來了更智慧的更新。延續前一代的大尺碼螢幕規格,創造出更大且前所未見的顯示介面。且不僅針對駕駛,更能針對座艙內的每位乘客進行貼心功能。後座乘客也可以直接與 MBUX 語音助理溝通、夜間拿取前方置物箱內物品時副駕駛座室內燈主動開啟等等。針對駕駛部分更是無微不至,駕駛要倒車時系統會自動收起後擋玻璃電動遮陽簾、要調整後視鏡時駕駛只需注視欲調整的後視鏡,就可直接進行控制;不僅如此,更研發出擴增實境抬頭顯示器,讓導航路徑可與前方環境合而為一,駕駛無需低頭觀看地圖。
而在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研發不到五年時光內,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將於 2023 年問世,啟用 5G 模組,加強即時連線的應用能力。在車輛靜止時,要於車上進行視訊會議、觀看 TikTok 影片或是玩個 Angry Bird 都不成問題。更強大的沈浸式體驗也是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的強項,將讚譽為柏林之音 Burmester® 環場音響系統結合環景式內裝照明,讓燈光可隨著音樂節奏改變照明效果,再搭配 Dolby Atmos® 音效科技,打造聲歷其境的環繞音響體驗與體感震動,大幅豐富聽覺體驗。

AI 如何創造安全未來 看看領先的 Mercedes-Benz 怎麼做?
無論是汽車發明前的馬車,或是搭載著內燃機或電動馬達的汽車,駕駛皆是以人為主。車輛上的介面亦應以使用者為導向,盡可能增加駕駛便利性與行車安全。畢竟人非機器,駕駛過程會受到各種身體、心理狀況影響,行車安全也會隨之起伏,而往往意外就是在此分心或失誤中產生。
正因 AI 科技的日新月異,如何能改善行車安全,成為了工程師們的重要課題。透過感應器的資料收集,再結合圖像判斷能力與豐富的大數據,以及 AI 強大的深度學習,讓輔助駕駛科技一步步地朝向「自動駕駛」邁進。也因當前自動駕駛科技的發展火熱,國際汽車工程師協會( 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SAE ) 將自動駕駛以自主能力區分,從 Level 0 到 Level 5 區分出六種自動駕駛等級。當前諸多車廠都已達到的 Level 2 ,於定義上仍屬於「輔助」階段,非真正的自動駕駛科技,意味著駕駛不能離開方向盤,駕駛必須時時監督輔助駕駛功能。簡而言之,仍是人為主、科技為輔的階段。
而 Level 3 開始,自動駕駛科技可以適度地接管車輛。當系統要求,駕駛需要立刻接手車輛操控,換言之,駕駛可在某些路況或路段交由車輛自動駕駛; Level 4 則是實踐了高度自動,基本上除了極端的氣候或環境影響外,駕駛不須時時注意方向盤、油門等操控,車子都能執行自駕。如計程車的自駕服務,方向盤或油門踏板可能無須安裝等。而到了 Level 5 ,則是完全交由系統自主操控,在「任何條件」下車輛都能自動駕駛,無需人類操控。
Mercedes-Benz 不僅於 MBUX 多媒體系統中高度結合 AI 科技發展,在自動駕駛輔助上有著領先業界的地位。 2023 年 Mercedes-Benz 成為了全球首家於美國內華達州獲得 Level 3 有條件自動駕駛國際認證的汽車品牌,在特定的路線上與特定條件中,駕駛可以將駕駛任務交由系統來執行。

你以為 Mercedes-Benz 於自動駕駛的領導地位僅此於此嗎?其實不然。 Mercedes-Benz 其實也已成功開發出 Level 4 自動駕駛科技,被德國聯邦汽車運輸管理局核准在斯圖加特機場的 P6 停車場中使用,實踐無人自動停車技術。意指當駕駛開車進入此停車場後,點擊智慧手機應用程式並發送到預先預定的停車位,駕駛就可離開,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會自動把車輛停妥到指定車位。駕駛再也不用辛苦於停車場中找尋車位,再也不用擔心自己停車技術不佳而無法停好車。一切的停車動作,交給 AI 掌控的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即可。

身為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更要重塑汽車未來樣貌
從過去的汽車發展軌跡可以發現,過去重點以硬體設備為主;而當前或是未來汽車的核心價值,則會奠基在車廠於車內系統的軟體科技水平之上。許多車廠為了迎合此改變,期望透過與其他科技公司合作,串接現有軟體介面,試圖縮短革新的時間,但對於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而言,更專注於自有系統與架構研發。適度地與 NVIDIA、Google 等 科技大廠聯手開發,目的就是要打造完整的自有科技團隊與生態系。這點或許是品牌的自我高度期許,也或許是身為汽車發明者的責任使然。
AI 正改變人類社會中的各個層面,其中也包含汽車產業。以硬體定義車輛品質的時代已然過去,在使用者體驗上考驗著眾車廠如何以使用者體驗為核心,發展車用軟體系統,以創造消費者於車輛內的全新體驗。未來汽車產業將不會只是傳統製造業,更須引進科技業的核心追求突變。 Mercedes-Benz 近年來的發展路徑,不僅是最佳說明,也為車壇發展開啟了一條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