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學入學共通考試「父母扭蛋」入題,貧富差距、階級對立加劇考生相對剝奪感

日本大學入學共通考試「父母扭蛋」入題,貧富差距、階級對立加劇考生相對剝奪感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父母扭蛋」這個詞,表面上是人不能選擇自己的父母,或是生長的家庭,但實際上這個詞是年輕人不滿自己的父母或出生,對社會感到不公義,覺得不管自己再怎麼努力,就是輸在起跑點。韓國對於這種社會階級有一個詞叫做「土湯匙」,「土湯匙」就是相對於含著金湯匙、銀湯匙出生的底層家庭,有錢人家的孩子一出生就含著金湯匙和銀湯匙,自己一出生就只有「土湯匙」,直接吃土。「父母扭蛋」講的就是這種中低階層的民眾不平衡的心理,「土湯匙」們很不爽含著金湯匙、銀湯匙出生的中上階級。而這件事,是怎麼在日本造成迴響?

而關於兒童貧困還有絕對與相對貧困的概念,在舊文《從兒童貧困到解決「孤食」問題,日本「小朋友食堂」是什麼?》都有提到

貧富差距擴大,越來越多人陷入相對貧窮狀態

這篇文章之所以會將這兩題的題幹大意翻出來,是因為「倫理、政治・經濟」的題幹解釋了「父母扭蛋」的意思,還有日本社會現在因為貧富差距擴大,導致中下階級對於中上階級的不滿日益劇增,在這種狀況下的現在,我們可以如何看待或評價一個人出生的好壞及努力程度。

「現代社會」的題目雖然乍看之下和「父母扭蛋」並沒有直接關係,不像「倫理、政治・經濟」的題幹一開始就會聯想到「父母扭蛋」,但「現代社會」的題目,講述的正是日本貧富差距擴大,有越來越多人陷入相對貧困的狀態。

相對貧困問題難以察覺

「相對貧困」,就像今年比較常聽到的「月經貧窮」或是「能源貧窮」問題,並不是已經窮到連基本日常的食衣住行都出了問題,而是經濟相對拮据,只好能省則省:一樣都能吃飽,那就買便宜一點的食物;平常這個時間點應該換一下衛生棉了,但看起來還能再撐一下下,那就先不換衛生棉好了,省一片是一片;雖然有點冷,但是現在電費太貴,再多忍耐一下,等到真的受不了了再開暖氣⋯⋯

所以「相對貧困」的狀態不容易被外界發現,也不像「絕對貧困」那樣,連孩子最基本的食衣住行都出了問題,但「相對貧困」確確實實會影響到小朋友的飲食、教育機會等方面。

家庭陷入相對貧困狀態,兒童成為家中照顧者

而孩子的「相對貧困」,並不是指孩子本人陷入貧困狀態,而是整個家庭陷入了相對貧困的狀態。

這可能是孩子的父母那一輩,原本就是從事比較低薪的工作,處於相對弱勢的狀態,所以沒有太多餘裕可以給孩子更好的生活,甚至家裡比較大的孩子必須要負擔起照顧弟弟、妹妹的角色,進而影響到課業。

也可能是原本家裡經濟狀況還算OK,但是因為家中有成員生病需要照顧,變成家裡必須要有其他人跟著負擔起照顧者+外出工作的角色,最後這個照顧家人的工作落到孩子身上。

上述這兩種都是所謂的「兒少家庭照顧者」(young carers/ヤングケアラー),也就是由身心狀態還沒發育完全的未成年或青年,成為家裡面主要負責照顧其他家人的照顧者。

兒少家庭照顧者沒空唸書

2021年,日本厚生勞動針對教育現場的問卷調查發現,每17名國中生就有一人(5.7%)、每24名高中生就有一人(4.1%)相當於「兒少家庭照顧者」。今年1月針對小六學生的調查也發現,每15人就有一人(6.5%)是如此。

大阪市在今年7月針對市立中學的調查結果則發現,有9%中學生相當於家庭照顧者。雖然這當中一半的人都回答,每次照顧時間不到一小時,但有將近一成的學生就算是上課日,每天也要花四小時以上的時間在照顧家人上。當問到他們需要什麼樣的協助時,過半數(52.1%)都認為,他們現在最需要的,是課業上的協助。

兒少家庭照顧者每天放學後得花時間照顧家人,這不只影響到兒少家庭照顧者的唸書時間,也會影響到兒少家庭照顧者和其他同儕交流的機會。

就如同這次共通考試「倫理、政治・經濟」與「現代社會」的題幹敘述所說,對於經濟相對弱勢的「土湯匙」們,他們生活不像金湯匙、銀湯匙那麼有餘裕,放學後沒時間參加課外活動,唸書的時間也比別人少,甚至還得去打工,這樣是要怎麼翻轉階級?

而「兒少家庭照顧者」現在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太少人注意到這是個問題,「兒少家庭照顧者」本人,或是他的家人,可能都沒有意識到讓孩子成為主要照顧者,會影響到孩子的學業或發育。當事人沒有發現這個狀況,不知道要怎麼求救,外界也很難介入提供需要的協助。

共通考試出現「父母扭蛋」太諷刺

回到這次的共通考試。考題出來後,網路上有一派聲浪認為,共通考試將「父母扭蛋」入題實在是太諷刺——因為家裡經濟條件比較好的學生,很可能早就透過多元入學方案決定好學校了,根本不用來參加共通考試;會去考共通考試的學生,比較多是家裡經濟條件比較差,只能靠苦讀拚一把的學生,現在這群學生心裡面已經很不平衡了,這題目到底是出給誰看的?

多元入學有利於家境好的學生?

近年,日本也走向多元入學,透過大學共通考試考上大學的學生比例逐年減少,取而代之的是透過學校推薦、AO綜合型選拔等方案考上大學的學生比例增高。從 2021年度起,透過其他方案入學的學生比例已經突破半數(50.3%),比直接考上大學的比例(49.7%)來得高。

然而,要能夠在高中在學期間透過學校推薦,或是AO綜合型選拔方式考上學校的學生,因為很重視課外活動或是特殊才藝。所以一般認為,對於家裡經濟環境比較優渥、可以送孩子參加各種校外活動的學生比較有利。

朝日電視台在共通考試前一天的報導,分別訪問到透過學校推薦及透過考試入學的大學生們。透過學校推薦的大學生就坦言,家裡的經濟條件確實比較好,才能讓她出國留學,所以完全能理解,為什麼其他經濟相對比較弱勢的同儕們會對制度感到很不滿。

報導中訪問到的專家認為,對於家裡經濟條件比較差的學生,只要能提早確定自己想要報考的學校或是科系,平常就要閱讀、蒐集相關內容或是參加相關的社團活動,也是有機會透過多元入學方案考上大學。雖然理論上是如此,要如何弭平經濟條件相對弱勢的學生們心裡所感受到的不公平與被剝奪感,又是另外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