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口61年來首次負成長,學者估14.2億將成為最高峰值,網友熱議:有沒有後代真的很重要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中國去(2022)年人口負成長,是61年來首次,一名網友在微博上說:「沒有兒童,國家和民族都沒有未來。」來自另一名「愛國」網紅的評論寫道:「生兒育女也是一種社會責任。」但其他網友指向飆升的生活成本,以及在現今中國養育孩子遭遇的種種難處。一名網友說:「我愛我的媽媽,但我不會當媽媽。」
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中國大陸人口2022年底全國人口14億1175萬,較前年底減少85萬。
中國2016年結束1980年代由於擔心人口過剩而施行的嚴格一胎化政策,2021年更開始允許夫妻生3胎,但政府鼓勵生育的舉措也無法逆轉人口衰退的現象,而中國長期仰賴龐大的勞動力作為經濟成長的驅動力。
上海保銀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張智威表示:「人口可能會從這裡開始,在未來幾年下降。」
他指出:「中國不能仰賴這樣的人口紅利作為經濟成長的結構性驅動力。經濟成長必須更仰賴生產效率成長,而這受到政府政策驅動。」
全國人口減少的消息迅速在受到嚴格審查的中國網路上傳開,部分網友對國家的未來表達憂心。
一名網友在微博上說:「沒有兒童,國家和民族都沒有未來。」來自另一名「愛國」網紅的評論寫道:「生兒育女也是一種社會責任。」
但其他網友指向飆升的生活成本,以及在現今中國養育孩子遭遇的種種難處。一名網友說:「我愛我的媽媽,但我不會當媽媽。」另一人說:「沒有人反思我們為何不想生小孩、不想結婚。」
據《路透社》報導,話題標籤「有沒有後代真的很重要嗎?」獲得數以億計點閱數。
一名用戶名為Joyful Ned的網友寫道:「女性不想生小孩的根本原因並不在於她們自己,而是社會和男性未能負起養兒育女的責任。對生育婦女來說,這讓他們的生活品質和精神生活嚴重衰退。」
澳洲維多利亞大學(University of Victoria)研究員彭秀健告訴《法新社》,「由於一胎化政策施行數十年之久,中國人已經習慣小家庭」。她補充表示:「中國政府必須找出有效的政策來鼓勵生育,否則生育率會下滑得更低。」
彭秀健說:「必須推出涵蓋生產、育兒和教育的全面政策方案來減少育兒成本。特別需要解決女性生育後工作不安全的問題。」
中國新生兒數腰斬負面效應浮現,連奶粉業都叫苦
中國國家統計局17日公布2022年新出生人口連續第6年下降減至956萬人,相比2016年的1883萬人幾乎腰斬,奶粉業者紛紛叫苦並說,去年不僅市場銷量與價格持續探底,業績更是明顯下滑。
中國媒體《第一財經》17日報導,中國連續的新出生人口下滑導致奶粉市場總量不斷萎縮,評估新出生人口變化對市場影響的遲延效應,未來兩年嬰幼兒配方奶粉市場仍難見底。
報導說,近5年來,中國嬰幼兒配方奶粉市場持續下滑,主要就是受新出生人口減少影響。統計局數據顯示,2016年新出生人口數量1883萬人,此後逐年下滑,到2021年已跌至1062萬人,2022年更不到千萬。
獨立乳業分析師宋亮說,2022年新出生人口的持續下滑意料之中,分析中國的奶粉消費,1、2段和3段奶粉(12月以上)各佔一半,因此對奶粉市場的影響將在未來2年逐漸浮現,屆時奶粉業又要面臨新的壓力。
奶粉業者表示,2023年隨著疫情變化,消費市場有望逐步回暖,乳業的市場總量會比2022年可能會更好些,但是對於嬰兒配方奶粉而言,市場總量仍陷入瓶頸期。
中國國家統計局17日公布,2022年底全國人口14億1175萬人,較前年底減少85萬人,是1959至1961年中國發生大饑荒以來首次下跌;人口出生率每千人只有6.77,更創1949年以來最低。
國家統計局長康義表示,2022年全年出生人口956萬人不到千萬,人口出生率為每千人6.77,出生率是1949年以來最低;死亡人口1041萬,人口死亡率是每千人7.37,死亡率創1975年以來最高。
因死亡高於出生人口,2022年人口自然增長率是每千人負0.60,也是自大饑荒以來首次呈負成長。1960年則是每千人負4.57。
新聞來源
- 中國人口負成長61年來首次 專家:面臨危機遠超出想像(中央社)
- 中國61年來首度人口負成長 學者:14.2億是峰值(中央社)
- 中國人口負成長 網友熱議傳宗接代重要性(中央社)
- 中國新生兒數腰斬負面效應浮現 連奶粉業都叫苦(中央社)
延伸閱讀
- 印度2023年超越中國成為全球第一人口大國,為何這件事可能意義重大?
- 2022年11月15日將達到80億人,我們的地球能養活多少人口?
- 從一胎化到開放三胎,中國半世紀「計劃生育」本質上就是人口災難
- 中國一孩政策造就的「人口紅利」,只是一筆向未來借的債
- 中國人口政策再鬆綁,網民酸:這屆獨生子女真幸福,可以養四個老人,三個小孩
- 中國三孩政策:如果人民在臥室裡「消極抵抗」,會發生什麼事呢?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
最新發展:
-
「未富先老」的黑龍江,是中國養老金制度崩塌的未來縮影 1週前
-
未見「四方來朝」盛世,中共已面臨「未富先衰」與「中國衰退論」考驗 1月前
-
【專訪】人口專家易富賢:人口危機將讓中國和歐美都衰落,世界歸根結底是印度和非洲的 1月前
-
四川生育登記取消結婚前提,中國網友:為了催生,開始無所不用其極了 1月前
-
人口60年來首次下降,「人口紅利」退去的中國還能維持經濟成長嗎? 1月前
-
全球人口老化及出生率暴跌,這五個國家如何力挽狂瀾? 1月前
-
搶救生育率!中國四川開放未婚者登記生育,澄清非鼓勵不婚生子 1月前
-
中國人口下降對世界意味著什麼?解答五個關鍵問題 1月前
-
專家:印度政府須提升人口素質、就業率,否則人口紅利恐成負擔 1月前
-
印度將成為世界人口第一大國,專家憂就業機會不足恐錯過「人口紅利」窗口 2月前
Tags:
當風水成為我們的語言——跟著風水名師的腳步,重訪全球知名景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古今中外,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天⼈地合⼀理念,觀察當地的環境與氣候、為了服務使⽤者的需求⽽建設。
江名萱老師深入研究風水的契機,可以說是因為旅行所帶來的啟發——在旅行至北京故宮的時候,對於整個建築群落的方位、形狀、位置等都遵循著青囊經的原理所設計,有著強烈的感觸。
因此,原本就熱愛旅行的江老師,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訪世界,考察各地的建築物。他發現,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當地的環境與氣候、使用者的需求而建設,和江老師順應自然的風水概念不謀而合。例如巴黎的聖母院、印度的泰姬瑪哈陵等建築,都能在天人合一的設計下,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效果,並且更好地利用自然的能量。
與天對話:巴黎聖母院
「建築物的存在,是要為裡面的人所服務。所以,所謂好的建築風水,其實是應天、應地、應時、應人制宜。」因此,雖然我們可以看到聖母院中央的玫瑰窗,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風水符號,代表光明、能量和生命力;聖母院的塔尖,也象徵著穩定、領導力,以及上達天聽的請求。但更重要的是,屬於宗教建築物的聖母院,為所有信仰著神的人們,所帶來的莊嚴、平靜感受。「聖母院營造出非常強烈的和諧的氛圍,你可以想見當時的設計師,在設計這個建築物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空間時,所有的考量都是為了讓人的內在可以安靜下來、與天/神對話。」江老師指出。

巴黎聖母院建築風格是哥德式建築,它的建造開始於1163年,耗時超過200年。教堂的尖頂屋頂,不只是融合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幾何美學,更代表著天地宇宙之間的聯繫。這種尖頂建築形式,在古代被視為智慧和神聖,有向上流動的能量。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連接聚集天地宇宙之間,讓整個建築物更加神聖,充滿生氣和活力,並為⼈們帶來好運和幸福。
在古代文化的哲學中,太陽代表著宇宙和自然界的秩序、生命和創造⼒、上帝神性力量等等。所以在建築的設計和規劃中,必須要考慮季節的變化,和太陽的位置,以確保光線在建築空間中,可以達到最佳的利用。聖母院的三扇玫瑰花窗,被認為是世界上 最美麗的玻璃藝術品之⼀,當你走進聖母院中,透過玫瑰花窗所照進來的彩色光芒,加上吟誦詩歌的聲音,還有焚燒香料所產生的煙霧,體現了像是引導人們的心靈,通往宇宙智慧神性的力量,彷彿可以治癒和平衡我們的身心。
「整體而言,巴黎聖母院的每一項設計、每一處細節,都讓人感到非常平靜。」江老師又補充道:「這就是好的風水,所帶來的能量。」
深埋於地的愛:泰姬瑪哈陵
談完了聖母院,江老師又繼續分享她在泰姬瑪哈陵的經歷。「如果聖母院是一棟與天對話的建築,那麼泰姬瑪哈陵想要傳達的,則是一份深埋於地的愛。」位於印度的泰姬瑪哈陵,不只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性建築,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泰姬瑪哈陵始建於1632年,耗時約22年完工,在建築風格上,它結合了印度傳統建築和伊斯蘭建築的元素,以白色大理石為主要建材,建築外牆有細密的浮雕和嵌花紋飾,表現了印度文化的細膩和精緻。在陽光照耀下,白色大理石的建築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展現出浪漫、華麗的氣息,「但是當你走進泰姬瑪哈陵之後,除了感受到它的莊嚴、神聖之外,還有一份濃烈的愛情。」江老師說道。
蒙兀兒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和他的妻子慕塔芝.瑪哈王后深深相愛,即使沙賈汗要前往戰爭的最前線,慕塔芝也會相伴在旁,兩人感情十分深厚。但令人惋惜的是,慕塔芝在1631 年的征戰途中難產而亡,沙賈汗在悲痛之餘,承諾為她建造天上人間、無與倫比的美麗陵墓——泰姬瑪哈陵。

這座象徵沙賈汗畢生激情和財富的美麗紀念物,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感受這份愛情的真切。「剛才講到聖母院有尖塔,我們可以注意到,泰姬瑪哈陵的屋頂也是尖頂,同樣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皇帝沙賈汗希望透過泰姬瑪哈陵向上連接,跟他⼼愛的瑪哈王后能夠永恆緊密在⼀起。」泰姬瑪哈陵在風水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利用水池來達到陰陽平衡的作用。「水是陰性的象徵,而白色大理石所建造的陵墓則是陽性,因此,水池的存在可以平衡建築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陰陽能量,創造出和諧的能量和氛圍。」除此之外,江老師也認為在像印度這樣炎熱的地區,利用水池的清涼氣息,撫平人們的情緒、創造安定氛圍,進而幫助人們減輕壓力、放鬆身心。因此泰姬瑪哈陵也是一個「應天、應地、應時、應人而制宜」而建成的建築典範。
傳世六百年之作: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居所,建於明成祖永樂4年(1406),於永樂20年(1420)完工。占地面積72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整個建築群給人威嚴而神聖的感覺,是皇權的象徵。雖然紫禁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但依然保持著它的輝煌和美麗,其中風水的佈局,是紫禁城能屹立不搖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年永樂皇帝在建造紫禁城的時候,他要求紫禁城建築佈局形狀和方法,都要符合風水學中的宇宙觀,以及天地人萬物合一的理論。因此,紫禁城的主要建築,都建在南北的中軸線上,這代表著能夠吸收天地間的能量,東西方向的建築物較少,是為了可以利用南北向的通風和自然循環,達到環境的舒適感。
以紫禁城太和殿的設計為例,這個皇帝接近朝臣的宮殿,不僅考慮到太陽的位置、建築物的形狀、360度的方位等等,還有周遭的水源、水流、風向、陽光以及山水環境、生活機能等多個面向。例如太和殿的正門面向南方,就是為了要確保日照充足,可以為太和殿帶來更多的光線和暖氣。而在正午時分,陽光會直射在皇帝的龍椅上,讓這裡充分地接收滿滿的太陽能量。
青囊經中提到:「明地德,立人際,因變化,原始終,此謂之化成。」紫禁城風水設計,是創造出一個巨大的立體空間,裡面有陰陽、南北、前後、東西、左右、內外、動靜、虛實,是因為建築師/設計師能夠將這些元素完美的連結起來,因此成就了永垂不朽的紫禁城。而整個紫禁城的建築群,也因為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呈現出一種高超的的藝術美感。
「如果我們回到600年前,紫禁城建造之初,想必是永樂皇帝將想法、理念,與設計者溝通之後,所誕生的結果。他們當初的偉大理想是什麼?風水方法又是什麼?在整個建造的過程中,永樂皇帝和設計者之間的信任也是非常的重要。作為皇帝,永樂皇帝必須展現領導者的遠見和決策力,但又必須給予設計者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如此一來,才能共同完成這件舉世無雙的建築作品。」江老師補充道。
「風水的學問,是全世界共通的,我們東方有陰陽五行術數之源的《河圖洛書》,西方也有由四元素和以太所對應而形成的梅塔特隆立方體。」建築設計最精彩、也是最核心的表現,就在於它如何讓人心的空間、建築的空間、自然的空間、宇宙的空間,互相連結滲透,能量循環不已。對江老師來說,無論古今中外,這些能夠矗立千百年之久的建築物,都是能順應著自然的脈動、四季的變化,讓建築引導著宇宙、自然的能量,為身在其中的使用者所服務,同時創造出最適合使用者的安適環境,使用者自然能夠感到心神平靜,從而展現宏大的精神面貌。江老師也相信,風水的千年智慧,是值得我們現代人細細研究、推廣的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