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明哲保身」的刻板印象,華人移民參政如今再也不是稀有之事

擺脫「明哲保身」的刻板印象,華人移民參政如今再也不是稀有之事
圖為2022年10月當選溫哥華首位華裔市長的沉觀健(Ken Sim)。|Photo Credit:  Mayor Ken Sim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移民到加拿大多倫多一年多的Carlos,一開始也開設社交媒體專頁,在經營的專頁上分享在加拿大的生活資訊。後來,他決定把專頁定位轉變為時事評論,主打「講真話」,而不再一直唱好移民加拿大,反而分享更多真實感受,包括負面情緒。他關注當地的民生和政治議題,包括交通、住屋、城市規劃,不時在網上發表政策分析和評論。

文 :荷門

2022年10月,加拿大溫哥華市誕生了首名華裔市長,在華人移民圈內掀起一時熱話。籠統的族群刻板印象中,華人移民一向被認為遠離政治,明哲保身,在華人甚多、相安無事的加拿大尤為如此;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參與政治的重要性為人所認知,華人移民從政如今再也不是罕有的事情。政治參與包括投票、示威遊行、參選,也有人選擇議政、提出倡議,事實上甚至微細到關心時事,也算是參與政治。這些可能被認為「老套」的行為,逐漸被認識到,是關心社會的重要一步。

FnSY-g-aYAAkpWI
Photo Credit: Mayor Ken Sim
圖為2022年10月當選溫哥華首位華裔市長的沉觀健(Ken Sim)。

《歪腦》記者與數名近年來在加拿大、英國等參與本地政治的華人聊了聊,談談他們參政的心得。他們參與的程度有所不同,有的人表示關注,有的人積極討論,有的人參加選舉。有人小時候曾是「紅小兵」 ,移民後才開始關心政治;也有人頂著政治熱情,移民到另一國後,旋風式加入當地政黨。不論他們的背景有多不同,出發點同樣是由瞭解社區開始。

關注者:一切從關注開始

從中國江西移民到加拿大多倫多的Zoe(化名),在2021年年中離開工作了四年的上海,來到北美洲。她跟隨早已是加拿大公民的丈夫移民到加拿大,這也是她第一次出國;同時,她也拿著學生簽證來到多倫多進修。

她在大學的時候認識了丈夫,本科畢業後不久就結婚了,在中國算是早婚的一群。「雖然那個時候完全沒有考慮生小孩、去國外給他一個更好的成長環境等事情,但我也想去國外看看……朋友們都説我很勇敢。也是的,我之前完全沒有出過國。」

Zoe在多倫多的公立學院畢業後,順利地找到一份華人電視台的文職工作。她偶爾要到節目製作的部門幫忙,因而接觸到更多社會議題,漸漸開始瞭解加拿大的社會。

在此前,她是堅決不談政治、不參與政治的,也不會去了解政治,更不敢參與政治。她認為,這跟她小時候在中國一直接受「洗腦」教育有關。「我從小就是村裏模範的紅小兵(文革期間的少年兒童組織),帶領同學唱紅歌」,即便來到言論很自由的加拿大,「也不敢多説中國政治」。

出國後,是否認知、瞭解中國的人權事件,例如六四事件等,也是華人經常被問及的議題。Zoe小聲地説:「説出起都不好意思,我和丈夫今年(2022年)才知道發生過六四事件,在國內(中國)真的從來沒有聽過。」

對政治由漠視轉為關注,Zoe對此感到「不好意思」:「小時候唱的紅歌也不明白歌詞講的意思,一直受到的教育也是説國家怎樣、怎樣好,但沒想到發生過這樣的事(六四),知道的一刻有點驚訝。」

2022年,她移民到加拿大已經兩年,Zoe才瞭解「六四」來龍去脈。「我覺得人在國內(中國)不知道事情也是合理的,畢竟封控很嚴格,但天啊……我來了兩年才知道。真的太浸泡在玩樂裏了。」

被不熟知的人權事件所震撼,倒是為Zoe埋下關心政治的種子。由因工作而瞭解社會,變成主動關心社會事務。「疫情期間那裏都去不了,我們就待在加拿大國內旅遊……玩久了開始喜歡這個地方,會關注一下社區裏的事,也因為工作緣故,我也要了解一下當地的政治。」但她也承認,現階段不會因此增加的政治參與,從政對她來説很遙遠,「只是將來如果有投票權的話,我會投票的,畢竟我也開始有一點點的看法。」

議政者:從分享生活到「講真話」

2019年香港運動之後,加拿大政府宣佈予香港人安排被成為「救生艇」計劃的人道移民通道,大量香港人通過該計劃移民。很多新移民開設YouTube頻道、社交媒體專頁,分享實用的移民資訊,例如如何申請「救生艇」計劃、抵達後要申請的文件等等,每個專頁的內容都大同小異。

移民到加拿大多倫多一年多的Carlos,一開始也開設社交媒體專頁,在經營的專頁上分享在加拿大的生活資訊。後來,他決定把專頁定位轉變為時事評論,主打「講真話」,而不再一直唱好移民加拿大,反而分享更多真實感受,包括負面情緒。他關注當地的民生和政治議題,包括交通、住屋、城市規劃,不時在網上發表政策分析和評論。

他笑言只分享移民資訊的人好無聊,但也強調,關心社會、參與政治從來都不能強迫。

Carlos從中學開始參與政治,並視2014年香港「反國教」運動為啓蒙,而立法會前議員黃毓民則是他議政的榜樣。他在香港參與了大大小小的聯署,當時在香港從事與工程有關的工作,笑言「白天我在興建什麼,晚上我就聯署反對興建」。

在港積極的政治參與,也成就了今天積極議政的他。

他認為不一定跟所在地建立了感情,才能去參與政治。「雖然我的身份認同是香港人,但同時也是這裏(多倫多)的居民……(我)不是公民,但是stakeholder(持份者),有責任去了解,知道發生什麼事,嘗試去影響其他持份者的想法。」

觸動Carlos決心議政的一刻,是「我覺得(加拿大)可以容身的一刻開始。我有動力、甚至有責任去關心社會。」 對容身的定義,他解釋,「救生艇」移民計劃是加拿大給予香港人的機會,「意味著歡迎我們加入社會,歡迎你融入他們,這就是她讓你容身的意思」,他補充,「我在香港待不下開才離開的,香港就是不能容身的地方」。

網上也有人批評他,認為他不應該發表那麼多評論:「新移民就要適應當地新生活、不應該將香港的那一套帶到加拿大。」他同意的確要入鄉隨俗:「但新移民不可能永遠都是新移民,你來這裏的原因,很大程度是想做一個加拿大人。如果什麼事都不理會,這説不過去,也不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