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ron Swartz逝世十年,世界更形封閉

Aaron Swartz逝世十年,世界更形封閉
Photo Credit: Sage Ross, Wikimedia Commons, CC BY-SA 3.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2011年1月6日,隸屬MIT麻省理工的警察和美國特工逮捕Aaron,指控他於較早前闖入一個配線間,並使用MIT的網絡大量下載學術期刊網站JSTOR的論文,其後聯邦檢控官控告Aaron「不誠實使用電腦」等多項罪名,Aaron面臨一百萬美元罰款及35年監禁。控辯雙方經歷年多談判,Aaron始終拒絕以罪犯之名接受半年刑期,最後走上輕生之路。

暗網的Z-Library使用起來固然不及「正常」的網站方便,但也不見得是硬核技術人才能搞懂的火箭工程,就如大陸網民能否用Google一般,官方答案當然是不能,但有心人總能學會「科學上網」。常被問及如果有天政府「禁止」密碼貨幣,會不會一夜之間失去所有資產,我認為邏輯也是一樣,互聯網和區塊鏈的本質是開放,能否用到特定服務事在人為,唯有當群眾都自願當順民去配合封鎖,「鎖網」才有可能發生。

334cc22c-dcc4-46f7-b3b8-862c024d39d7_102
Photo Credit: z-lib.org
z-lib.org

有著過千萬藏書的Z-Library,是很多愛書之人的至愛。你或者會說,既然愛書就應該買正版而不是下載盜版吧。這是對的,卻也並不全面。比如我自己就既會買正版紙本書,也會在Z-Library下載同一本書用以保存、查閱和搜索內容。況且Z-Library也有大量已進入公眾領域,以及已經絕版,沒法購買正版的書籍。善用Z-Library獲取和保育知識,與回饋創作者和出版社之間並不必然矛盾,關鍵還是使用者本身。

除了愛書之人,因著其八千多萬的論文和文章收藏,Z-Library的使用者也有很多研究生。當年Aaron Swartz下載大量JSTOR上的論文,正是由於不滿知識被困,除了少數在資源豐富的學府就讀的學生,地球上大部分人口接觸不到這些論文,就算知道也很可能買不起。更諷刺的是,把知識產權奉為天條美其名是保障作者,但大部分學者在這種封閉模式下卻毫無得著,只是無力反對學院中源遠流長的制度,無奈參與共業。

學術圈有個說法,Z-Library上很多論文的上傳者不是甚麼盜賊,正是作者本人。對此我沒法求證,但認為這個表面荒謬的說法合理得很。除非是鎖在抽屜的日記,否則再佛系的作者如我,寫作都是為了讓人看。學術研究也一樣,除了在野雞大學購買博士學位的議員,沒有誰會希望自己埋首數年的論文只有可憐兮兮的幾百、甚至幾十人閱讀,更莫說不見得會因此獲得收入。

稍懂學術圈運作的都知道,論文的價值由引述衡量,越多人引述,價值越高,正如越多網頁超鏈的國歌,PageRank越高,Google搜索排名越靠前。問題來了,你的論文又不是相對論,被困在JSTOR,又怎可能被發現被閱讀,獲得引述。理解這個邏輯,就能理解為甚麼把自己的論文上傳到Z-Library非但不是「倒自己米」,更是非常理性的做法。

越多引述的論文越有地位,越多人讀的書籍越是不朽,越是流動的資訊越有價值。資訊是活的,在資訊爆炸的年代,唯有流動的資訊才有價值。

(文章獲授權轉載,原文可見於。)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Alex
核稿編輯:Alv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