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街市》:港督寶雲斥中環街市是「任何英國城市的恥辱」,決心改善香港街市設施

《香港街市》:港督寶雲斥中環街市是「任何英國城市的恥辱」,決心改善香港街市設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1894年爆發的鼠疫對香港造成長達三十多年的嚴重損害。由1894到1931年,香港約有五千人死於鼠疫,同時有八萬多名華人因恐懼疫情而離開香港。這是促使政府正式推行衛生改革的轉捩點,而其中一項措施就是興建新街市。

文:徐頌雯

1894年爆發的鼠疫對香港造成長達三十多年的嚴重損害。由1894到1931年,香港約有五千人死於鼠疫,同時有八萬多名華人因恐懼疫情而離開香港。這是促使政府正式推行衛生改革的轉捩點,而其中一項措施就是興建新街市。正如查維克在其1882年的報告中明確指出,香港的街市空間既不足夠,衛生又差。

1883年,總督寶雲(George Ferguson Bowen)形容中環街市是「任何英國城市的恥辱」。總量地官及潔淨局主席裴樂士(John MacNeile Price)亦指出中環街市「在殖民地最早期建成,它最初的設計並不完善、構造差,而且造價低。直到現在,街市已經變得殘舊不堪,再進行任何維修工程都是徒然的,除非將整棟街市拆卸,由另一棟符合現代理念的街市建築物取而代之」。潔淨局在1883年成立後,建議政府重建中環街市,並開始大規模改善香港街市設施。

工務司署的成立

工務司署是負責設計和興建公眾街市的政府部門。工務司署正式成立的確切年份不詳。香港政府檔案處的館藏檔案有一備註說明:「總量地官一職在1844年5月9日首次設立。『測量署』(Survey Department)一名在1871年開始使用,在1883年更名為工務司署。」這項備註似乎並不正確,「工務司署」一詞早在1870年代下半葉,已出現於一些政府函件和記錄中。

例如在1876年11月,當時的總量地官向輔政司匯報他本人和政府花園監督(Superintendent of Gardens)就香港公眾花園規管問題發生的糾紛。他強調花園監督「作為工務司署的員工」,必須「在署長即總量地官的監督和指示下,在香港各處履行其職責」。此外,《孖剌西報》(Daily Press)在1877年3月1日報導:「工務司署已完成或開展眾多項目。」這證明工務司署在1883年前已經存在。

「工務司署」、「測量署」和「總量地官署」等名稱在1870至1880年代很有可能互相通用。例如總量地官布朗(Samuel Brown)在提交立法局的1890年工務報告中,稱其所屬部門為「工務司署」。然而,接任布朗的署理總量地官在1891年的報告中,卻用上「總量地官署」一名。為避免混亂,政府在1892年公告,將「總量地官署」、「總量地官處」或任何類似的名稱,統一更改為「工務司署」。總量地官一職亦同樣地更名為「工務司」(Director of Public Works)。

由於香港所有公共工程都需要使用公款,政府於1884年在立法局之下成立工務委員會(Public Works Committee),以「率先審查每項議案的細節和相關措施」。該委員會由總量地官(作為委員會主席)以及四名成員組成。任何興建新街市的方案將由工務委員會審議。

1889至1913年間興建的公眾街市

隨着1883年潔淨局成立及1894年鼠疫爆發,政府開始在香港增設街市。在1889至1913年間,政府興建了12個新街市,其中6個位於維多利亞城外,反映了人口擴展情況。這段時間的公眾街市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開放式街市,已在香港沿用數十年。第二類是首次引入香港的多層街市(表2.1)。

未命名_001

在這12個街市當中,至少有5個採用了簡單的開放式設計:紅磡街市、芒角咀街市(即旺角街市)、西灣河街市、香港仔街市及德輔道臨時街市。它們全部都是維多利亞城外地區的小型街市(圖2.02、2.03)。

與較早期建成的開放式街市相比,在1889至1913年間落成的街市均蓋有以筒瓦鋪砌的大型坡屋頂(圖2.04)。由於它們採用黑色四坡屋頂和紅色素面磚柱,色彩對比十分鮮明。當中例外的是德輔道臨時街市,因屬臨時性質,所以用木材搭建。雖然缺乏有關大角咀、堅拿道及海旁東街市設計的資料,但這三個街市規模細小,極有可能也是採用開放式設計。

image002
紅磡街市於1889年落成,於1926年加建一棟小型街市。(圖2.02)
image004
舊明信片的右方為紅磡街市(圖2.03)
1image003拷貝

芒角咀及香港仔街市有較詳盡的資料,可讓我們更深入了解這段時間的開放式街市設計。芒角咀街市於1905年竣工,坐落於現今亞皆老街和廣東道交界、由填海得來的土地上。

開放式的小屋內有20個魚和肉檔、20個蔬果檔。這個街市呈方形,蓋有一四坡屋頂,上面鋪了筒瓦(圖2.05)。外牆用紅磚築砌,地板則以石灰和水泥混凝土製成,再以水泥砂漿覆蓋。此外,街市附近建有一間小儲物室。

image008
舊明信片顯示芒角咀街市(圖右)採用黑色大型四坡屋頂。(圖2.05)
image009
位於香港仔的政府建築群。(圖2.06)

香港仔街市坐落於香港仔大道與湖北街交界,面對一條明渠。此街市於1912年竣工,是一個面積為61乘32呎的開放式建築物。這個街市屋頂以雙筒雙瓦鋪砌,由紅磚柱支撐。紅磚柱皆以石灰砂漿黏合並以水泥勾縫。街市有10個肉檔、10個魚檔、14個菜檔和4個家禽檔。

香港仔街市屬於一個政府建築群的一部分,該建築群包括一座街市、一個屠宰房及看更宿舍、一個公廁,在1951年再增設一個健康中心(圖2.06)。香港仔街市是香港最後一個蓋有筒瓦屋頂的開放式街市,其後所有開放式街市皆蓋上混凝土平屋頂。

(標題為編輯所擬,原標題「第二章 公眾街市與衛生管制:2.1 瘟疫爆發與改善衛生的需求」)

相關書摘: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香港街市:日常建築裏的城市脈絡(1842-1981)》,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