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沒有神在的青春》推薦序:要養出一個希特勒,得靠整個村莊的明哲保身

【小說】《沒有神在的青春》推薦序:要養出一個希特勒,得靠整個村莊的明哲保身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小說出版於1937年,隔年立刻售出八種版權。曾經被列為德國禁書之一,至今為多個德語區國家青少年必讀之作,經典呈現扭曲體制下的私慾與謊言,並已改編為電影。這本小說藉勾勒當時高中生青春校園故事,刻畫出納粹當道的時代背景,可以窺見作者對威權、法西斯質疑,而今作為對獨裁者的恐怖樣態與統治群眾的瘋狂描寫,仍令人不寒而慄。

文:盧郁佳

【推薦序】噤聲使人平庸,平庸雖生猶死

一個心懷情傷的成年男人,睡過很多女人,對她們不屑一顧,也看不起沒談過戀愛的少年嚮往愛情,覺得少年想保護搶劫偷竊的女友實屬幼稚。然而自從他躲在樹蔭暗處偷窺少年少女月下幽會做愛後,那月光照耀的裸體,使他內心開始醞釀重大變化,做出許多原本不會做的冒險傻事。最終他發現,自己原本自滿的生活,根本就不是一個活人能忍受的。

看過新聞說,買一個國中教職要花二十萬。我心想這二十萬砸下去求個歲月靜好,就算被霸凌,辭職也不會退你錢。想到二十萬扔水裡了,也只能死忍吧?《飢餓遊戲》元祖,德國作家奧登.馮.霍爾瓦特的小說《沒有神在的青春》就寫勝組中學教師戴上黃金枷鎖,成了籠中鳥。希特勒統治下,黨國教育洗腦小粉紅熱中從軍當砲灰;不講是非、只看利益,有利自己親族就是好事。

三十四歲的市立中學男教師「我」敢怒不敢言,怕弄丟鐵飯碗,把幹譙深藏內心。畢竟還要奉養退休父母,別的工作朝不保夕又沒退休金,有口飯吃怎能不珍惜。小粉紅學生力挺祖國侵略殖民,教師雖然拼了命把嘴巴縫緊;仍對白人優越感的小粉紅說出大逆不道的禁句「黑人也是人」,被家長追殺、連署逼校長撤換教師。

殊不知校長也在混吃等死,秉持顧好退休金的態度息事寧人,教師才能安全下莊。

祖國戰爭割韭菜割得越發急,派教師帶全班上山軍訓備戰。小粉紅虎視眈眈監視,要舉報教師、一槍斃命。沒想到小粉紅自己先被殺了,可喜可賀……欸不是,請節哀。步步追凶、峰迴路轉的懸疑娛樂主線後,教師竟發現了另一個自己。


原本他眾人皆醉我獨醒,嘲諷社會冷血瘋狂,嗤笑學生蠢到被政府騙,也自嘲想太多跟自己過不去。一憤世嫉俗,內心便警鈴大作,要他閉嘴顧好退休金。他稱那警鈴聲為上帝,他討厭,但逼自己忍受這個機掰的上帝以求餬口。小粉紅奉上帝為圭臬,在他看來像魚般冰冷,死魚臉無表情、無靈魂,瞪著圓眼睛不思考,反而痛恨別人獨立思考,遇到教師這種反骨異類,必除之而後快。

「上帝歸上帝,凱撒歸凱撒」,上帝的相反,就是墮落酒吧的地下領袖凱撒,與男跨女的妓女為伍,眾人都來找他諮詢。教師渴望變成凱撒,其實在他獨處的世界裡,他就是個無人知曉的凱撒。他相信別人都是順民,「只有我跟你們不一樣」。但別人替他宰掉心腹大患小粉紅、掩飾他沒人知道的低級失誤,只要他閉嘴什麼都不做就可安全下莊,當他被動接受這小確幸時,其實已貪污,越界變成他討厭的小粉紅。

他發現學生私下叫他「魚老師」——原來正牌死魚臉就是他,他有多擅長戰術撤退,躲在無表情面具背後迴避言論踩雷,學生全看在眼裡。要養出一個希特勒,得靠整個村莊的明哲保身,他正是他嘲笑的平庸邪惡群眾之一。


等教師跨出了跟自己過不去的第一步,改變襲捲而來:

過去他和父母彼此冷漠、通信敷衍了事。現在他喪失了平日向父母隨心所欲撒謊的能力。

過去他是浪蕩渣男,玩女人追求CP值,自嘲鑽牛角尖就像少年嚮往愛情那麼丟臉,又暗笑男學生捨身救女友太幼稚。現在教師喜歡一個女孩就只想幫她,怕她受凍,想買大衣、鞋子和換洗衣物給她。不要她獻身,只要她過得好,他不必占有。

熟人說他看起來開朗很多。脫胎換骨。原來,活得像個人,是他從沒試過的體驗。


宛如《一九八四》鉅細靡遺地鋪陳覺醒的轉變,本書設計隱喻精緻絕倫,角色投射對位巧奪天工,在書中俯拾皆是。書中有兩次以掛畫烘托主角的心境:改變之前,他眼看山區鋸木廠關廠、大人失業,滿屋貧童忙代工,屋裡幽暗沒燈、也沒飯吃。隨後他在鄉村牧師家見到牆上掛畫:耶穌死在十字架上,瑪麗亞哭泣,羅馬軍隊長戴盔披甲站在旁邊沒事幹。

不言而喻,耶穌在此彷若象徵黑人、失業家庭,被男主人性侵、女主人毆打的12歲女僕。羅馬軍隊長暗指教師,眼看富人劫掠窮人,卻自掃門前雪對窮人棄之不顧,已是助紂為虐。明知自己犯錯讓別人背鍋不公,他卻坐視而不作為。他發現良知也是上帝在低語,原來「上帝是世界上最可怕的東西」。嶄新的上帝、嶄新的信仰,從原本的行屍走肉上重新誕生。

改變之後,他去找財閥家長想講出真相。優雅富人區豪宅裡掛的三幅畫,則是宙斯誘惑裸女、丘比特和賽姬相戀、法國瑪麗皇后。教師想到這裡的居民沒挨過餓,畫中也只有雲端神祇、宮廷命婦離地的富麗堂皇。教師看著想起了代工的貧童,也沒見著財閥,暗示富爸媽竭盡所能逃避真相。


城市人隔絕於鄉村慘況,教師因軍訓下鄉才目睹貧窮,令人想起江昺崙、陳慧萍《永遠的農業人》一書敘述政府宣傳農家樂,李登輝參訪雲林,與農民在蒼蠅堆中吃番薯籤。農民連米都吃不起,跟雞牛同待茅屋,證明宣傳是謊言。於是他寫論文戳破肥料換穀政策剝削農民、獨厚公務員。

房慧真〈時間裡的癡人──試片室、七○年代影癡、李幼鸚鵡鵪鶉小白文鳥,以及其他〉一文提到,1974年余為彥去新竹縣湖口村拍紀錄片為貧民募款,拍完被主辦單位沒收。因為畫面中「一個小孩坐在地上啃一根乾癟的甘蔗,當小孩的嘴離開甘蔗時,蒼蠅一擁而上」使文革中國相形變天堂。正是小說中教師初見一屋子貧童忙代工的震撼。

教師得閉嘴換飯吃,說真話會餓死,彷彿房慧真〈念念不忘,必有「影響」──專訪《影響》雜誌發行人王曉祥〉報導,1974年王曉祥盡言責批判臺灣電影,「中影公司有一位導演很不高興,就寫密告信到警備總部去,密告說這些人是在搞破壞的。中影公司是黨營機構,黨就是國,所以破壞黨的聲譽,一定有問題。」王曉祥若非資深立委之子就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