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70歲,依然嚮往燦爛的明天》:「我只想當一個男人的女人,才不要當婆婆的媳婦」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我70歲,依然嚮往燦爛的明天》這本書中,她大方分享過往經歷淬鍊出的人生智慧,以四個主題「自尊、充實、品味、責任」和讀者談如何學習尊重並擁抱真實的自己、對生活持續抱有熱情、透過改變對物質及社會價值的態度讓自己活得舒服體面,並成為一位富同理心、有能力擁抱他人並值得敬重的人。
文:張明淑(장명숙)
媳婦不過是兒子的另一半
久違地去了一趟米蘭,回韓國後同學們約了我見面。聚會的原因是因為好奇我的近況。但是我連開口的機會都沒有,某個最近剛娶媳婦的同學,搶走了所有發言權,掌握全場。
媳婦的家庭環境、對親家的看法、幣帛 [1] 時給了多少見面禮、新人給長輩送的禮盒有什麼,最後是禮緞⋯⋯那位同學十分努力炫耀,但我只想遠離這些話題,把耳朵捂了起來。
雖然韓國和義大利文化有差異,但其實不管去到哪,人類生活的樣子都差不多,喜怒哀樂的基本情緒也都相通。但是兩個國家的結婚文化可是天差地別。
義大利的婆婆會當媳婦是兒子的人生伴侶,或像朋友一樣對待。義大利也有對婆婆的尊稱,但不像韓國一樣,媳婦要對婆婆用最高層級的尊稱。當然,每個家庭都會有些文化差異,有的人甚至可以直呼婆婆名諱。
義大利的家庭文化在南部或北部有一點差異。南部比北部保守一些,婆媳之間的矛盾也多少有。
就我的觀察,丈夫愈大男人主義,婆媳間的矛盾就愈嚴重。因為丈夫個性木訥單調,享受不到溫柔,那份執著就轉向兒子,最終導致婆媳問題。
義大利南部地理上和非洲接近,有很多帶刺的仙人掌等熱帶植物。其中最多刺的仙人掌名稱,就叫做「婆婆的抱枕」(Cuscino della suocera)[2]。乍看外觀柔軟,要是被仙人掌刺到,那可是痛得受不了。這讓我想起韓國一句俗諺說:「婆婆的壞心眼是天生的」。
即使義大利南部算是保守,但他們一樣可以直呼婆婆的名字,不用敬語。我偷偷問朋友怎麼直呼婆婆名字,朋友說,「婆婆要我喊她的名字,就像朋友一樣。她請我不要用敬語。」
當年幼的孩子請求幫忙,義大利的父母會不惜犧牲自己去協助,但當孩子長大成人,就不會干涉或罵孩子。他們不會說趕快結婚、趕快生個孫子等等。
結婚是孩子的事,生育計畫也是孩子的事。甚至離婚也是孩子的事。婆婆和媳婦雖然關係親近,但不會越線,家人之間也會保持適當距離。
我認為合乎情理又平等的義大利結婚文化更加合理,所以看到把婆婆當成好像官職頭銜一樣,把兒子結婚鉅細靡遺地轉播的同學,讓我覺得距離很遙遠。我也有兩個兒子。我該用什麼樣的態度對待兩個兒子的伴侶呢?我把自己的心態改正過來。

結婚就是春花和秋花的相遇
「明淑啊,對不起。」
「嗯?怎麼這麼突然?」
從歐洲玩回來的母親突然道了歉。
「要是我早點看到廣闊的世界,體會新的道理,就不會用盡各種威脅,要妳早點嫁人了。這次去了北歐,他們男女生都是從結婚前就開始同居了。假如我是出生在北歐的現代年輕人,也想要這麼過看看。要是可以一起生活過,再決定要不要和這個人過一輩子的話,該有多好啊!」
「是啊!義大利也有句俗諺說『連續三天一起喝過濃湯,才能瞭解對方的內在』。」
「就是說啊!早點知道的話就不會害我女兒受苦了,想要念的書,想要做的事⋯⋯我應該讓妳盡情放手去做的,真對不起。」
結婚前,我說要自己去留學時,暴跳如雷、慫恿我趕快結婚的母親居然一下子改變這麼多,讓我覺得很神奇。回想起來,當時韓國真的非常保守,要讓女兒自己去留學,只有思想夠開放的人才可能做到。
我上大學的1970年代,還有人把女大學生的價值比喻成礦物,說一年級是金,二年級是銀,三年級是銅,實在是讓人無言的輕浮笑話。
韓國風俗中改變最快的就是結婚風俗。最近韓國的年輕人不再執著於結婚。也有不少人認為可以先同居看看再結婚,或認為結不結婚都好。
我是站在現在年輕人這邊的。時代在改變,我尊重年輕人的想法。女性負責煮飯、洗衣,在家裡做家事,男性則負責家庭經濟出外工作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是男人和女人一起負責家事、家務成為自然現象的時代。女人和男人都要滿足於自己的生活,才能讓人生伴侶的另一半彼此感到自在舒適。如今是家庭之中男女的角色以及社會上男女角色該重新建立的時期。
有一件事讓我重新思考起結婚的觀念。某天,我得知一個義大利朋友離婚。她和配偶同居20年後結了婚,結果結婚三個月就分手了。聽了義大利朋友的說法,雖然我沒辦法百分之百同意她,但也有一些地方我認同。
「身為同居伴侶時他只要當我的男人就好了,但是一結婚後,我就要管兩個家庭的大小事,太多事情要花心思了。就因為我是女人,要負責扮演的角色實在太多了。先生不必再處處呵護,也就不像以前一樣體貼我了。我只想當一個男人的女人。才不要當婆婆的媳婦,成天緊張兮兮地過日子。」
韓國的男人也該緊張起來了。
男人的父母親也是。女人們也是,女人們的父母親也該改變態度。將女婿視為百年客人 [3] 盡心服侍的風俗也該改變了。不管是媳婦還是女婿,都要同樣當成一個「人」對待。
我不是想要鼓勵同居,或主張自己為自己找出路。我想說的是,我們都需要保持一點適當的距離。過度的干涉會成為矛盾的開端,因此需要尊重各自生活,為對方著想的文化。義大利俗諺說,「和不好的對象在一起,不如自己過日子來得快活。」的確有一點道理在。
到底結婚是什麼呢?不就是男女相遇,約定好要一起共度喜怒哀樂嗎?
也許一開始是相愛,但如果結婚是因為周遭人的眼色和碎碎念,出於無可奈何,我想勸你不要這麼做。就像春天盛開的花,夏天綻放的花,秋天開出的花都各不相同,我們每個人開花的時期也不一樣。
Tags:
綠能x數位,科技助攻水產養殖產業升級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水產養殖結合太陽光電是一種創新的經營模式,讓漁場除了既有的漁獲外,更能提供綠電創造額外收益,國內更有漁場順勢導入數位工具管理養殖環境,持續提升水產質量。我們可以看到,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正在養殖漁業發生。
糧食生產是農漁業的主要功能,順應環境選擇不同的作物與耕種策略,是農漁民智慧的累積,臺灣的農漁業實力更是享譽國際。然而,由於整體產業結構轉型、生活型態轉變,傳統看天吃飯的一級產業,較不容易成為新世代就業的優先選項,如何在現有產業基礎上創造新商機、吸引年輕人返鄉,是各界都在思考的課題。
近年來,各國政府致力推動再生能源以實踐減碳,在不同場域、建物等結合光電開發的複合式發展模式,成為兼顧空間利用效率、提高單位面積產值的創新解決方案,這樣的趨勢正在農漁業現場發生。
農漁業結合光電創造附加價值
農電共生可提供自給自足的再生能源,還能保護農作物免受極端天氣影響,提高生產韌性,多餘的電力也可以躉售,提升農民收入。著眼於光電帶來的附加價值,越來越多國家看好農業結合太陽光電的發展潛力,德國、日本已有多個果園結合太陽光電從事農電共生,法國也實驗在成列的葡萄藤上安裝太陽光電模組。
不只農業,國際也開始出現結合水產養殖與太陽光電的漁電共生。例如美國切薩皮克灣(Chesapeake Bay)發展出太陽能牡蠣生產系統,不僅實現綠電自發自用,漁產收穫量更高達傳統養殖場的45倍;而在養蝦大國越南,也開始執行養蝦場結合太陽能發電的漁電共生計畫,為養殖場提供穩定電力並帶來漁獲,一舉兩得。

數位轉型為漁電共生添助力
漁電共生是利用漁業養殖場域結合太陽光電設置,期能改善生產環境、增加漁民收益,創造土地多元利用,是臺灣積極推動的重要政策方向之一。不過其他國家與臺灣的漁電共生開發型態不太一樣,其他國家多以沿海鋪設水面型光電為主,臺灣的漁電共生則採用室內養殖場搭配屋頂型光電,或室外魚塭搭配立柱型/水面型/塭堤型光電設備,近年來在許多漁民與光電業者的努力合作下,這樣的複合式土地利用模式逐漸展現效益。
不同養殖物種的環境需求不一,漁電共生導入的過程須經磨合,運用魚塭上方架設太陽能板,冬天防寒害、夏天助降溫,並配合不同物種的習性調整投料策略,同時結合數位環境監控系統調節養殖環境,進而達到提高漁獲收益之積極目的。

光電開發帶來的效益,也讓原本衰頹的產業地景重現生機,例如位於臺南七股的日運案場,原本是高鹽度的廢棄魚塭地,在養殖專家與在地青年的協力下,透過微生物、益生菌來控制池水,搭配AI數位化儀器監控養殖過程,持續累積養殖數據建立資料庫,烏魚、虱目魚、白蝦的混養模式已多次收成;四鯤鯓漁電共生案場過去同樣是廢棄魚塭,改建為室內型漁電共生案場後,能精準控制環境變數以從事精緻養殖,已成功育成一尾重達30克以上的白蝦。
由於漁電共生帶來的效益逐漸獲得認同,有別於過去多為光電業者發起的開發模式,最近也出現由漁民發起的漁電共生規劃,例如茄萣區不少養殖戶視漁電共生為吸引青農返鄉的契機,積極爭取納入漁電共生先行區;目前採用塭堤型與立柱型的光電設施,養殖的虱目魚也已開始收成。

養殖漁業正在實現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
數十年來漁民的養殖專業與經營視野,讓臺灣水產養殖產業在國際上向來有一席之地,但近年來確實也面臨產業結構轉型、從業人口老化凋零的挑戰;如今結合光電的漁電共生模式,讓原本看似傳統的一級產業開始蛻變,養殖模式、經營模式、商業模式不斷創新,也吸引更多青年關注與投入;臺灣養殖王國的美名,相信在不久的未來,將藉由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再次展現耀眼光芒。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