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強制包裝飲料用「營養分級標籤」減少民眾糖攝取量,專家:未必能成功改變飲食行為

新加坡強制包裝飲料用「營養分級標籤」減少民眾糖攝取量,專家:未必能成功改變飲食行為
新加坡推動多項措施對抗糖尿病,包括強制所有當地販售的包裝飲料貼上營養分級標籤,依糖分、飽和脂肪含量分為A至D等級。|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除了包裝飲料,新加坡衛生部預計2023年底針對現泡飲料實施類似規定,包括深受民眾喜愛的珍珠奶茶等手搖飲。衛生部長王乙康說,未來將要求販售鮮榨果汁、珍珠奶茶等現泡飲料業者,在菜單上針對糖分、飽和脂肪含量較高的飲品,註明營養分級標籤。此外,糖分、飽和脂肪含量最高的飲料也不得廣告宣傳。

(中央社)糖尿病是全球主要公共衛生問題之一,新加坡近年多管齊下進行「糖尿病大作戰」,最新措施包括強制所有當地販售的包裝飲料貼上營養分級標籤,依糖分、飽和脂肪含量分為A至D等級。

這項措施去(2022)年12月30日正式上路,所有在新加坡銷售的包裝飲料及出於自動飲料機的飲品,都需要貼有營養分級標籤(Nutri-Grade)。這包括預先裝入瓶罐、紙盒的飲料,以及出自汽水販賣機、自動咖啡機的飲料。

營養分級標籤依飲料含有的糖分及飽和脂肪,分為A、B、C、D等級。依規定,每100毫升含有超過5克的糖及1.2克飽和脂肪的飲料,屬於C級;含有10克以上的糖及超過2.8克的飽和脂肪,則屬於D級。

每100毫升含糖量低於1克、飽和脂肪少於0.7克的飲料,屬於A級。除了特定情況,D等級的飲料不得廣告宣傳。

高糖分攝取與肥胖、糖尿病風險息息相關,新加坡衛生部表示,新加坡人平均每日糖攝取量為12茶匙(60克),超過一半的糖攝取量來自飲料,其中,包裝飲料就占64%。

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資料,2021年新加坡成人糖尿病盛行率為14.9%,比台灣(13.1%)、韓國(8.6%)都高。

飲料營養分級標籤制度是星政府致力減少民眾糖攝取量的做法之一。

新措施上路後,一名新加坡民眾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表示,對注意健康的人來說,能更方便選擇較健康的飲料,「相信會有一定成效」。

但她也不諱言,「很多新加坡人還是重視口腹之慾,好喝的還是照喝不誤」,以可樂為例,「很多朋友還是選擇original或classic,零卡或低糖好像比較健康,可是味道不好。」

也有民眾向當地媒體表示,自己會避開D等級的飲料,「現在大家很容易得到糖尿病,養成健康生活方式很重要。」

衛生部指出,自2019年宣布推行營養分級標籤制度以來,飲料製造商逐步為產品貼上標籤,重新調整配方並推出糖分、飽和脂肪含量較低的產品。屬於A、B等級這類較健康的飲料銷量逐漸上升,從2017年的37%增至2021年的71%。

除了包裝飲料,衛生部預計2023年底針對現泡飲料實施類似規定,包括深受星國民眾喜愛的珍珠奶茶等手搖飲。

新加坡衛生部長王乙康說,未來將要求販售鮮榨果汁、珍珠奶茶等現泡飲料業者在餐單上針對糖分、飽和脂肪含量較高的飲品,註明營養分級標籤。糖分、飽和脂肪含量最高的飲料也不得廣告宣傳。

專家投書分析:光標籤本身未必能成功改變人們飲食行為

對於此一新措施,新加坡新躍社科大學(Singapore University of Social Sciences)行為見解卓越中心副主任Victor Seah投書《亞洲新聞台》(CNA)指出,可以將營養分級標籤視為「推力」(nudge)的一種,企圖讓人們選擇對健康更有利的行為,但沒有禁止任何選項或是增加購買特定飲料的成本。

Victor Seah指出,消費者雖然早已有成分及營養價值表可以參考,但這都需要讓消費者在購買飲料時花時間鑽研並進行比較。營養分級標籤讓消費者可以在短時間之內,分辨出哪一款飲料較為健康,減少消費者的不確定性。營養分級標籤也能去除人們對於特定食物的誤解,像是我們可能在觀看卡通時而獲得了「純果汁總是較健康的選擇」,但營養分級標籤提醒了人們攝取過多的結果未必是健康的。

Victor Seah指出,如同其他的營養標示,營養分級標籤也不是完美的。舉例而言,純果汁或是全脂牛奶所獲得的營養分級標籤等級,就比數款人工製造的碳酸飲料來得低。這是由於營養分級標籤主要是依據糖分以及飽和脂肪來區分等級。

營養分級標籤的方式可能會與人們既有的認知相互衝突,Victor Seah表示新加坡健康及健康促進部門也察覺了這些衝突,正想方設法透過大眾教育來改善。

Victor Seah還說,光是推動營養分級標籤本身未必能成功改變人們的飲食行為,這其中至少有兩個原因。首先,消費者通常認為食物和飲料若要變得更健康,就必須犧牲口感。如果政府未留意到人們的這個想法,營養分級標籤就可能變成在暗示民眾哪些飲料的口感不佳。

其次,消費者已被發現存在補償行為。一項研究結果發現,引導消費者選擇較為健康的三明治時,會導致他們選擇較不健康的飲料或配菜作為補償。

Victor Seah表示,營養分級標籤應該被視為更為全面的健康消費策略的其中一環,而這樣的消費策略目的在於讓新加坡人把健康食物與美味劃上等號。

新聞來源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羅元祺